新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基于《实践论》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新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基于《实践论》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姜亚倩

西北大学 710069

作者简介:姜亚倩(1994——),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重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实践论》,对《实践论》进行分析与解读基础上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以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践论》主要从实践、理论、规律、辩证关系以及语言风格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新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从实践育人、理论指导、规律保障、主客关系以及语言艺术方面进行梳理与探析。

关键词新时代 《实践论》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姜亚倩(1994——),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符合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减少损害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因素,才能始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目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定位、主要矛盾、战略安排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理论的新飞跃,迫切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本文基于对毛泽东经典著作《实践论》的分析与解读,试图从经典中探寻有益资源,为新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借鉴。

一、立足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从实践中汲取营养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总结前人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基础上,对认识论中的实践观有了更清晰准确的定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论》在坚持物质第一性原则基础上,重新解读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体现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产生以及发展的根源,离开了实践的认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止一种形式,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经济交往活动、政治斗争活动、文化创造活动、等等都是社会实践形式,尤其是阶级斗争活动,是认识变革的重要因素。其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论》中强调实践的第一性同时也注意到了认识的重要性,“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去。”但即使谈认识,毛泽东也是站在实践立场考察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从实践中产生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指引实践才能发挥认识作用,实现认识目地。

《实践论》强调实践第一性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为内容,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作为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政治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再回到实践中经受实践的检验并为实践服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是具有社会性的人,而不是原始的自然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环节。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活动,成功与否要通过受教育者现实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实践,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场知见于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首要因素。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仍存在高消耗低回报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良莠不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只懂得从书本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把僵化刻板的理论传递给教育对象,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只唯上、只唯书、不唯实。例如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或者党政干部学习会议上,教育者完成任务式的将书本上或者上级领导讲话机械的宣读给教育对象,造成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高,如此一来便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时代与实践挑战更加严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实践,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从中国共产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坚持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实践是不断进行的,过去的实践经验有可能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符,革命与建设年代的实践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必然千差万别,不能仅仅迷信过去的经验与知识,把前人留下来的经验与知识当做教条来指导现在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发展的新实践,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服人,但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往往达不到令人折服的效果,甚至会挫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趣味性,降低教育对象的认可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教人育人,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实践论》在坚持实践决定认识基础上,也肯定了认识的重要性。人的实践活动不是随便的毫无目的的行为,人的实践区别于动物的实践,是有意识指导的,是遵循一定的认识,一定的理论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真理的指导下实践才能顺利展开,否则必然受挫。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认为,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认识,认识也有真理与谬误之分。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符合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只有符合规律的真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荒诞的谬误只能阻碍实践的发展,甚至引起社会的退步。

《实践论》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坚持以真理作为实践的指明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实践论》在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同时也注重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一旦形成,就必须回到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和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毫无目的,随意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认识作指导,通过实践者的实际行动作用于实践对象从而实现一定的实践目标,是一种由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宣传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实现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盲目的,无法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而且必须有理论都指导,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理论。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符合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才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退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的前提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的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其定义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且必须是以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中,曾出现过曲折与倒退,原因就在于错误的指导思想。例如在文化大革命阶段,正是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错误指导下,导致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了弯路。作为科学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始终是指导中国实践发展,开拓进取的明灯。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时代、新阶段以及新的征途更需要理论的保驾护航。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基础上,更要以新的实践中产生的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所诞生的伟大理论飞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补充与完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理论的前进,不断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遵循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要经过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首先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不断深化,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认识活动中,事物的表象以及外部联系首先暴露出来,人们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只有通过分析、判断与抽象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联系,进入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是相互分隔,各自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发展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特性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其次认识进入高级阶段,即成为理性认识,用这种认识去指导实践。对于一次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讲,认识活动是完成了,但是对于整个认识过程而言,认识活动还没有完成,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提高的,整个认识活动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种无限循环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实践都比前一次实践更加理性,每一次认识都比前一次认识更加深刻。

《实践论》强调认识发展是有规律,逐步推进的过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如前所述,认识由两个阶段构成,分为感性阶段与理性认识阶段。具体的认识活动是由终点的,整个人类认识活动是不断循环波浪前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用一定社会集团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作用于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中接受并认可教育者所传播的意识形态,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人类认识发展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获取刚开始总是来源于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现象,之后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人们通过分析、判断、抽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与本质,从而全面的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理性的、深刻的、整体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作用于人且努力让教育对象形成共同认知的活动,只有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对科学规律的把握基础上的,遵循规律能促进发展,逆规律而行只会受挫。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保障因素。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种意识形态并存,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要想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更加注重认识规律,顺规律前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外还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首先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主体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转化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实践经历,生活环境以及思想矛盾,正是由于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遵循三大重要规律,即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任务、目的等要与教育对象思想道德水平之间保持一定的高度,但又不能让教育对象觉得遥不可及,不仅如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教育者在教育他人时不断地反思与吸收新的知识,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时也要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切实与自身结合起来。遵循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新时代进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规律。

 

四、协调主客体互动关系,实现两者辩证统一

《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强调认识论的唯物论,而且十分强调认识论的辩证法”。首先坚持辩证的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论》并不是单独从实践角度或者认识角度出发,把两者隔离开来,而是在坚持两者辩证关系基础上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是有认识指导的实践,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认识,两者不可分离,辩证统一。其次坚持辩证的看待认识发展过程。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分,这在前文已经有所描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发展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发展与深化了的感性认识,毛泽东认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实践论》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以及认识发展过程中的辩证互动关系,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正确方法。这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不仅对于实践的开展、认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首先,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把两者统一起来,坚持两者辩证的互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也存在这种辩证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客体,主体影响客体的同时也会被客体所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发生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不是简单地僵化的谁决定谁的形而上学关系,双方是辩证互动,彼此作用,相辅相成的,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同时也会被客体所影响,客体接受主体信息时也会不自觉作用于主体。最后,教育对象与教育信息之间的关系也要坚持辩证推进。在教育活动开始阶段,教育对象对教育信息的理解与掌握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随着认识的深化,教育对象对教育信息的理解必然会进入到较高阶段,接受教育信息的水平与能力会逐渐提高,这个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由此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多重辩证互动关系,努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多重辩证互动关系,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实践引发新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人,注重对人的教育与培养,更加关注人的需要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注重教育对象的需要与发展要求,同时教育对象要与教育者实现互动联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要主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积极与教育对象互动,教育对象也要理性的有选择的接收教育信息。教育者影响教育对象的不是单方面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实施教育时自己也会被教育对象影响,教育对象在被教育时也会不自觉影响到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对象,双方是作用与反作用的。除了重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辩证关系外,还不能忽视理论与实践、认识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协调好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协调好这种辩证互动关系,才能始终在新的时代方位、新的历史阶段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与效力。

五、依靠语言艺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上,根据中国革命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国情所写成的光辉著作,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实践论》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性首先体现为通俗易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刻真理运用朴实的语言解读出来,用“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俗语深入浅出的讲出人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仅如此还多处举例说明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融入到现实中的事件,便于理解。其次体现为风趣生动,《实践论》中多处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用吃梨子来映射参加实践的重要性,生动有趣。不仅如此,还敏锐的观察到现实中部分同志的问题,用设问的形式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给予解答,易于引起共鸣。再次体现为具有地方特色,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把那些不参加实践,靠道听途说得来知识却沾沾自喜的人称为“知识里手”,里手是一种湖南方言,内行的意思。毛泽东在文章中用里手这样的方言,不仅能加深印象,便于大家理解,还可以引起广泛共鸣,使高深的学问走下神坛,走向大众。最后体现为富有传统韵味,《实践论》中多处选用中国传统俗语,用“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来说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仅如此还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语句来说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把中国传统元素添加到文章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又使文章富有历史厚重感,增强了文章的阅读性。

《实践论》文字表达极具通俗易懂、风趣生动等语言艺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有效载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的各种表达符号,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信息与信息之间传递的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方便的媒介,在信息的传递与分享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语言,甚至不同的阶层、年龄、职业等也会有不同的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语言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教育者借由语言表达出来,即使通过电子网络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离不开图像语言以及声音语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更加离不开语言的魅力。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首要类型。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教育者为了有效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创造性的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主要包括运用语言、把握适度、选择时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整体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活动,具体到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教育对象又可以分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注意语言的大众化以及个性化相结合。在整体上坚持运用通俗易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但是对于现实中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风格的语言媒介,以确保教育对象的接受度与认同感。在革命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语言艺术的运用,教育者善于结合教育对象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仅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进行教育,而且还结合方言俚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各种语言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教育对象,教育者更要注意对语言艺术的运用,才能有效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语言运用要通俗,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主要是人民群众,因此要使用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语言便于群众理解与记忆。其次语言运用要生动,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脱颖而出,进而增强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最后语言运用要结合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中国化,中国要掌握思想政治话语权除了生动形象的文字与修辞还要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的语言以及富有传统风格的话语,不仅能增强教育对象的亲切感和针对性,还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感染力、凝聚力、号召力。因此只有掌握语言艺术,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①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陈万柏 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月第三版。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6月第二版。

③ 郎慧慧,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创新特点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1月,第1期。

④ 段思聪,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J],延边党校学报,201410月,第5期。

⑤  高燕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论基础—毛泽东《实践论》的现实解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⑥ 吕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究—基于《实践论》的文本分析与现实解读[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7月,第4期。

 

 

 

An analysis of way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Text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actic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jiangyaqian

Abstract: Rereading the classic works on practice of marxism in China, exploring the fac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practical theory,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heory" mainl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from the aspects of practice, theory, law,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nd language style. The new era strengthen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sorts out and analyzes from the aspect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guidance, law guarante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lationship and language art.

Key words: The new age  On practice  Ideological politics  effectiveness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