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豫时孙摩”看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

“豫时孙摩”看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

李晓敏,  齐旭

摘要:《学记》是《小戴礼记》中叙述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重要篇章。其归纳出的“大学之法”,即“豫时孙摩”,传承了先秦儒家原有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有许多创新。“豫时孙摩”之法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会给现代的教育教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带来很多启示。

关键词:《学记》;“豫时孙摩”;教学改革;教育学;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李晓敏(1975——),女,内蒙古察右中旗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史、社会史、佛教史研究, 郑州450001;齐旭(1994——),男,河南永城人,郑州大学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郑州450001。

“豫时孙摩”是《学记》所归纳的“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1]460

《学记》认为“豫时孙摩”之法是“教之所由兴”,即教育能够获得成功的基础,是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原则。如果教育学生不遵循“豫时孙摩”方法会有什么后果呢?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逆其学。[1]461

不遵循“豫”,教学会因“无的放矢”而达不到理想结果;不遵循“时”,学习会更加艰苦而又难以成功;不遵循“孙”,教学活动将变得混乱,学生难以有所收获;不遵循“摩”,学生则会独学无友而孤陋寡闻。这些现象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那么“豫时孙摩”的教学方法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解决之道呢? 

一、“豫”:充分的准备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关于“豫”字的释义,《尔雅•释诂》载:“豫……乐也。”[2]16《周易•豫》载:“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3]157《说文解字》载:“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4]196从这些解释来看,先秦至汉,“豫”或指安乐、或指欢乐、或指不害于物。

而对于《学记》中“豫”的含义,学界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为预防。“禁于未发”即指在学生不良倾向产生之前便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避免不良行为产生之后强行阻止,引起学生抵触而不能取得良好效果。[5]97另一种解释将“豫”与“时”相结合,认为应理解为“教师不应当让年幼儿童接触难度较大的义理之学”,[6]75也即将“豫”理解为在学生一定年龄时,只能教授适合这一年龄的知识。这两种解释,看似不同,其实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不应是盲目的,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内容都要做好准备,这才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这种“豫”的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讲,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准备,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本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塑造其纯洁心灵、培育其善良性格、养成其良好习惯,防止学生产生不良思想及不良行为,也就是“禁于未发”。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现阶段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要有恰当的认识和准备。如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研究生自身年龄及其知识掌握深度相关,就不能与本科生、中学生相同。同样一门课程,在本科阶段和硕士研究生阶段会有很大差别。表现为由教师传授知识到教师指导研究,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进行课程改革,遵循本专业、本年龄段、本学习阶段的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设置与其年龄层次、需求层次相符合的课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二、“时”:准确把握最佳教学时机

“时”即时机,“当其可之谓时”,就是指教育学生要把握好“当其可”的时机,及时引导。《学记》有言: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461

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合理的时机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思考但是又不限制他们的思路,这样教学才有价值,学生才会独立思考问题。那么何时才是“当其可”呢?

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464

遇到问题,教师需在学生想要了解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方可予以解答;某些时候,学生非常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但又实在讲不出来自己的思路,教师亦可予以解答;但是讲解之后学生仍然不明白解题规律,或是问题的深层含义,教师就不需要再次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总结。这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77除非学生十分想弄明白一个问题,但其自身又实在无法解决时,教师就不要选择去引导或是进行解答,在学生自己能够解答问题但是不能总结出解题规律时,教师亦不可将问题的规律讲出,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并表达出来。

“时”的方法说明一个道理,即教学与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他们自我学习时不要多加干涉,“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1]458,让学生自主探索、尽情地去思考问题,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之后遇到瓶颈时,及时进行引导“时”的意义就在于,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鼓励学生开发自我思考能力、展现学生自身创造能力。

这一理念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尤为重要,对于研究生来说,作为成年人,本身心智较为成熟,他们需要展现更多自身的价值,需要一个没有“规定性”的环境来约束其研究领域,从而“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8]71这也就决定研究生教育不可以灌输已有知识为途径,而应侧重用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及思考角度对其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整理与思考。对学生而言,要课堂之前主动学习、遇到问题主动思考、出现瓶颈主动提问、解答之后主动总结。对教师而言则要回归到“导师”的角色设定,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及学习方式,给予其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发现问题时及时引导;丰富自身知识体系以应对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提出的问题;增加对学生的关注时间,无论课上课下,把握时机对学生加以启发。

三、“孙”:顺利推进教学过程

“孙”即“逊”,意为循序渐进,不违背规律,按照次序进行教育教学。而只有“不陵节而施”才能使教学过程顺利完成、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何为“不陵节而施”?郑玄注为:

不陵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9]188 

孔颖达疏为:

谓年才所堪,不越其节,分而教之。[9]188

郑玄与孔颖达所解释的意思是,要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和自身的条件选择教学内容,包括年龄和天资等。实际上就是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逆规律而行。

这种教学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是一脉相承的。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语,就表明孔子让学生先思考、老师后启发、循序渐进推行教学的观点。《孟子•尽心上》云:“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10]302遇有不平之处,泉水会先补满再继续前进,正如学习要步步落实,循序渐进。

《学记》中对于学习阶段与目标分析的非常清晰: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友;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1]460 

若是违背这一原则,“杂施而不孙”或是“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学生则可能“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意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1]460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对老师抱有怨恨心态,学习压力大又不通其意,即便勉强结束课程也是学得快忘得快,教学没有效果,就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坏乱而不修”。

因此,遵循个人身心成长规律,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理念。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依此安排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方向,引进最新学术科研成果,加强对跨学科知识及新研究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要合理的缩短课程教学时间,给予其更多空间与自由去探索其所处阶段、所选方向的知识内容。

四、“摩”:追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效果

“相观而善之谓摩”倡导的是一种合作交流的互动学习方法,即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切磋、集体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共同进步。

“相观而善”是双向的。老师是互动交流的主导与核心,《学记》有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457

教师通过自身学习及教学活动才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改进丰富自己。教师还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困难点及喜恶,从而设计教学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1]462。这样的教师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给学生以启迪。

学生是互动交流的主体与发起者,对于学生而言,要会学习,“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1]463学生怎样才是会学习?就是“善问”,《学记》认为,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对困难点可以轻松化解,不喜欢提出问题的学生仅仅依靠自身思考是不容易解决迷惑的,学生的提问就是互动交流产生的基础。当然,“善问”不是多问,若一出现问题就去请教师长,最终只会“或失则易”,正如王夫之说:“遽于问答,将强知其所未及者而忽于进矣。”[11]875

当然,仅学生“善问”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善待问”,《学记》以撞钟比喻: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1]463

教师回答学生问题不可敷衍,应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即所谓的“长善救失”。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相观而善”还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是和同学交流有一个首要条件,那就是这些同学应该是“善”的,否则只会导致自己“燕朋逆其师,燕辟逆其学” [1]461

研究生的学习重在“研究”二字,而学术研究中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交流才能促进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的火花,才能理清思路。这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且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此前提下,才能真正将“摩”的方法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也才能起到好的效果。郝平先生曾提出一种课程模式,即“课前经典文献阅读、课中集中讨论或集体完成项目”,使课堂成为“不同思想碰撞、权威与批判并存、能够扎实有效学习”的场所[12]4,这种课程模式就运用了“摩”的方法。

其实无论何种模式,“摩”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研究生教学的最主要目的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以及日后所从事的工作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研究生来说,“摩”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他们合作交流的互动学习方法,更在于树立他们合作交流的态度,以及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结语

 “豫时孙摩”之法所阐述的,就是在了解学生需求并遵循其学习、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交流互动、及时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内涵在于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动作用。这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以历史研究生为例,当前的教育教学便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受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学生心理的层次及倾向各有不同,难以具体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二是所传授的多为对本科知识内容的横向扩展,缺乏研究生阶段自身的要求与特色;第三是导师与学生定位不明确,仍然存在“灌输式”或者“指定式”教育方法,无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第四,缺乏实践机会,无法形成新的、适合研究生自身阶段的学习方法。依照“豫时孙摩”之法,在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侧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及思想趋向,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并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表达自己,同时帮助其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内涵,不仅适用于研究生,在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然适用,“豫时孙摩”之法并不过时。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管锡华译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郭晓东.《学记》与中国古代教育之道[J].大学教育科学,2017(6).

  [6]刘晓东.先秦《学记》“禁于未发”章新诠[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杨伯峻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刘贵华、孟照海.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逻辑[J].教育研究,2015(1).

[9]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王夫之.礼记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2011.

 [12]郝平、乔新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