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砜综合征一例
江四华, 宋国林,代卓青
(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背景:氨苯砜是临床上用于治疗麻风的首选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病(细菌性、大疱性、皮肤血管炎等皮肤病)[1]、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过敏性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疥疮结节、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儿童银屑病、疗荨麻疹性血管炎、结核等[2]。氨苯砜是一种砜类抑菌剂,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作用于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叶酸合成。常见不良反应见于背、腿痛,胃痛,食欲减退;皮肤苍白、发热、溶血性贫血等,而氨苯砜综合征(dapsone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是由氨苯砜(DDS)所致的药物超敏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药物少见的不良反应。其特点是一组三联征:发热、皮疹、多系统累及。其中最常累及肝脏,血液系统。
我们遇到1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7岁。因“反复双下肢皮疹3+年,复发加重3天”入院。患者入院前一个月因“双下肢皮疹复发”就诊于“其他医院”,诊断具体不详,治疗上予“氨苯砜 50mg bid”口服(其他治疗不详),患者规律持续服用38片,症状稍改善后出院。出院后因食用鸡蛋,上述症状复发加重,双踝部、双大腿、躯干、双上肢及颜面部并逐渐出现暗红色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融合成片,伴躯干、双上肢及颜面部皮肤瘙痒、皮温稍高、刺痛,影响休息和睡眠,无皮肤紧绷、口腔溃疡、畏光,无腹痛、腹泻等症。
体格检查:T 39.6℃,R 20次/分,双上肢及颜面部、躯干、双下肢出现暗红色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压之不退色,双踝部可见溃疡面及痂壳(如图1),躯干、双上肢及颜面部皮肤皮温稍高,双侧颌下、双侧腋下、双侧滑车上、双侧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扪及肿大,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如蚕豆大小,局部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9.86X109/L(3.5 X109/L~9.5 X109/L),血红蛋白浓度:151g/L(130 g/L~175 g/L),血小板:217 X109/L(125 X109/L~350 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8.30%(40%~75%),淋巴细胞百分比:27.30%(20%~50%),单核细胞百分比:24.40%(3%~10%),嗜酸粒细胞百分比:9.30%((0.4%~8%));肝功能:谷草转氨酶106U/L(0~42 U/L),谷丙转氨酶263U/L(0~42 U/L),总蛋白53.9g/L(65.0~85.0g/L),白蛋白33.8g/L(34.0~48.0g/L),总胆红素40.3umol/L(2.0~21.6 umol/L),直接胆红素24.9umol/L(0~6.8 umol/L)。免疫球蛋白G6.44g/L↓(6.5~16 g/L),免疫球蛋白M0.49g/L↓(0.5~3.0 g/L),补体C3 1.72g/L(0.84~1.6 g/L)↑,补体C4 0.39g/L(0.12~0.36 g/L)↑。RF(-)。类风湿五项:RF-M:21.93RU/mL。抗心磷脂抗体:(-)。AKA(-)。ANA(-)。ANCA:cANCA 1:10(弱阳性)。风疹病毒:IgG抗体316.40IU/mL。巨细胞病毒:IgG抗体>500.00IU/mL。I型单纯疱疹病毒IgG:31.56 COI。腹部彩超:胆囊壁明显肿胀,腹膜后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异常肿大淋巴结、脾大。
入院后诊断:氨苯砜综合征
治疗:立即停用口服氨苯砜,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静滴抗炎,同时采用保护胃黏膜和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3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如图2。半月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腹部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DDS最早报道是在1951年由Allday及Bames提出,典型表现为发热、皮损、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肝脏损害及黄疸等,死亡率为11%[3]。
氨苯砜综合征诊断标准[3]为:①临床表现出现于开始使用氨苯砜治疗8周内,多发生于5~6周,停药后症状消退;②临床表现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无关;③临床表现不能归咎于麻风反应,即不能用麻风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 与体征;④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释类似临床表现;⑤ 至少出现以下2种临床表现:发热、皮疹、贫血、淋巴结肿大和肝功能异常(肝肿大、黄疸和或肝功能紊乱)本例患者有规律服用氨苯砜片病史,服药后5周后出现发热、肝功能损害、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表现典型,诊断明确。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开始应用时要足量,待病情控制后激素逐步减量并维持治疗1月以上,因DDS在体内可持续存在达35天[4],皮疹消退时间一般在1周以内,同时加强护胃、保肝等对症治疗。
少见的不良反应:
①治疗初期,部分患者可产生轻度不适,如恶心、上腹不适、纳差、头痛.头晕、失眠、无力等,但不久均可自行消失[5]。
②贫血,主要是由于羟胺和单乙酰代谢引起,使患者缺乏谷胱甘肽而出现贫血,在G-6-PD缺乏时更加明显。[6]一般见于治疗初期,且能自行纠正。亦可有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反应[5]。
③急性中毒,可使血红蛋白转为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发绀、中毒性肝炎、肾炎和神经及精神等损害,如未及时治疗,可致死亡[5]。
氨苯砜是治疗麻风病的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广泛,临床医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氨苯砜的不良反应,尤其氨苯砜超敏反应。非专业麻风病医生对氨苯砜综合症所表现的症状不太熟悉,遇到氨苯砜综合症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希望通过此例病例报告,为大家提供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方永光.氨苯砜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2):196-198.
[2]邬占慧.氨苯砜老药新用途[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2):190-191.
[3]李丽,杨海珍,朱学骏.氨苯砜综合征1例.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18(2):163-164.
[4]Tee AK,Ohh M,Wee IY,et al.Dapsone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masquerading as a viral exanthem :three cases and a mini-review[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4,33(3):375-378.
[5]国家基本药物用药指导(九)抗麻风病药[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9):51-52.
[6]陈永锋.氨苯砜在皮肤科的应用[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01,18(5):349-350.
图1(入院时) 图2(治疗3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