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吴喜军,董颖

榆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要:我国高等学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提高其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国内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现状。通过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在组建“校-企”联合体实践教学团队,增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吸收工程界参与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开放实验教学建设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改革路径可为同类院校提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Wu Xi-jun1,2 Dong Ying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hina university makes students generally lack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actual demands of enterprises.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through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get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constructed new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set up “school-enterprise” consortium practice teaching team, added second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absorbed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optimiz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strengthened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It has been achieved good outcome, and fully recognized by society, students and employers. This reform and practic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处在关键时期,教育部一直强调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先后开展了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培养[1]、大学生创新计划、“2011计划”等相关项目。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证实[2]我国在2013年6月顺利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成为准会员国,为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探索现实可行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4-5],也是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与关键[6-7]。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构建了榆林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提出了一些可供其他地方高校借鉴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办法。

1国内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推动下,国内很多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改革与探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加强实践性、开放性办学,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教学体系。但由于受到经费缺乏、师资薄弱、实训条件差等诸多困难的制约,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8]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实践教育环节薄弱。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为主,而对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缺乏硬性要求,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文化,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能力[9]

2)实践过程管理和监督缺位,实践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实习时间缩水,多成批量进行,以参观为主,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机会少,更难以接触到先进的设备和工艺[10]。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能与理论课程相提并论。

3)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与工程技术人员要求不相适应。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机械,缺乏多方面企业专家指导意见,没有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与岗位执业能力、市场需求偏差较大。

4)教师队伍工程经历不足,实习基地利用率低。校内“双师素养”教师数量不够“校-企”联合体师资队伍只是初具雏形。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利用率低,且受教学经费的限制,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与《工程教育认证指南》等要求有较大差距。

2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榆林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急需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导向,凭借“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来实现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通过内、外部评价反馈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尝试开放办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如图1所示。

 

 

 

 

 

 

 

 

 

 

 

 

 

 

 

1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框图

3 新体系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榆林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紧扣学科及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科研和社会实践,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3.1丰富教师工程背景,构建“校-企”联合体实践教学团队

现阶段教师的工程背景已经成为工程教育的软肋,需要提高教师的工程知识和能力,以便为学生提供相关案例并作为当代工程师的榜样。给排水专业实践性强,与岗位执业能力直接对接,对师资队伍建设有更高的要求,“校-企”联合体师资队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合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办法,分批次选配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素养,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实践锻炼结束后,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总结汇报,并将其作为评优、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

2)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我院兼职教师。不断吸收和集聚地方企业的专业精英加入到校企联合师资体中,承担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行项目的合作与研究,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师生共同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分享成果、提出不足,同时进行校企师资业务能力的交流与对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再教育。

3加强校企双边互动,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团队。根据给排水岗位职业能力划分为水处理工程团队和建筑给排水工程团队。团队成员由“校-企”联合师资体组成,分别承担水处理方向(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和建筑给排水方向(给水管网、排水管网、泵站、建筑给排水)的实践教学,也为按岗位执业能力构建模块课程储备了师资队伍。

3.2 增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办学内涵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以学科竞赛和综合训练为主要内容,不仅是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拓展延伸,而且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重调第一课堂教学模式。达到与第一课堂的交叉融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开设内容如图2所示。

能力培养

学科竞赛

综合训练

计划周期

 

绘图技能大赛

学生描图展示暨竞赛

CAD技能应用

测量技能大赛

施工图实训

CAD认证培训

大一~大二

 

给水排水模型制作大赛

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大赛

安装工程概预算

大三

 

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展示暨竞赛

学生实践成果展示暨竞赛

室内给水排水设计大赛

给排水软件培训

大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开放实验项目

创新实验项目

 

2 基于能力进阶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

1)开展“测量技能大赛”、“绘图技能大赛”、“给水排水模型制作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大赛”、“室内给排水设计大赛”等多项专业综合技能竞赛活动。邀请企业工程师、设备厂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共同评价。通过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丰富办学内涵,又为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交流,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创造了机会。

2)开“给排水软件培训“施工图实训”、“安装工程概预算”等实践教学项目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意识。

3.3工程界参与教学并对教育质量进行论证和评估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11]。在此前提下,我院吸引工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界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从而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1突出特色,从学校、企业、社会等不同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与给排水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座谈交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确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试评各岗位能力模块达成度检阅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以项目为载体,以校内外双导师“培养-考核制”为依托,进一步深化“多人合作、多任务教学”模式,实现“真题真做”。尝试与合作单位一起通过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岗位执业能力。开展“行业专家进学堂”等系列专题活动,争取部分课时通过现场教学完成,使学生在理论深度涉猎的基础上,提升岗位执业能力及设计作品质量。

3)构建“校内外联动,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把企业参与及评价作为外部监控的主体,使其与校内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形成闭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课程,采用“成果展示+PPT汇报+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并聘请行业专家与校内指导老师共同评定成绩,最后进行优秀作品汇报、评比及展示。并且每届抽取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到相关企业和兄弟院校盲审,进行第三方评价,成绩不及格者推迟毕业时间。

3.4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深化产教融合

1水质检测实验中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设水处理领域多项实验项目。除承担学生开放性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外,并对社会进行开放为相关企业部门提供水质检测,专业知识讲授,人员培训等服务不仅促进了学校与工业界的交流合作,而且为学生预就业搭建了广泛平台,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的“三方共赢”。

2)建成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满足了实践教学需求而且可以处理校内部分生活污水,并借此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 “绿色校园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3凭借榆林学院建设新校区的契机,成立校内建筑给排水实习基地。分阶段持续性地带学生到新校区实习,深入了解建筑给排水整个施工过程,并分批次进行顶岗实习。有效解决了校外建筑给排水实习存在的地点不固定、基地难联系、很难接触到整个项目施工全过程等问题。

3.5优化教学模式,明确实习梯度

1)调整实习时间,改革实习形式。将生产实习时间由原来的大三暑假延长至十一收假。实习时间、地点由“强集中”向“弱集中”转变,即控制每个实习单位人数规模,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并实现“强分散”向“弱分散”的转变,即避免出现一个学生一个实习单位的情况,有效改善了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检查、成绩评定等。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形成“校内—校外—校内”工学交替循环模式,为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2)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分布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在内容上由浅入深。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建立了“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创新实践”有明显梯度和层次的实习教学模式。

3)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保持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与对接,配合企业工程师对学生实施校企双向管理,共同鉴定实习成果。对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按计划周期性地向在校生进行实习成果展示汇报和顶岗经验交流。不仅可作为其他学生间接学习与参照的样本,而且激发了在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3.6加强开放实验教学建设,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

1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使三性实验项目及含三性实验的课程逐步增多[12]开设多项开放实验项目,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13]

2)为实验室开通网络管理平台。实行网上预约开放实验时间,刷卡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远程监控,网上提交实验数据,网上答疑模式[14]。在提升实验水平的同时,使学生适应工程技术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形成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加快工程人才全方位能力培养的步伐。

4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推进我国工程师注册制度的前提是提高我国培养高质量工程师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分析了国内地方本科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构建“校-企”联合体实践教学团队,增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吸收工程界参与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开放实验教学建设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得到了社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成效显著。实现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现代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廷林, 崔福义.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践. 给水排水, 2017, 43(12): 126-129.

[2]瞿振元. 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1): 12-16.

[3]Niu X, Hu H K, Zhen L W. Cloud Hierarchical Analysisfor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n China[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380-384): 2577-2580.

[4]姜理英, 陈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256-260. 

[5]Antar, Mohamed A. The role of virtual experiments in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in teaching[J].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and Creativity, 2013(32): 188-193.

[6]韩凤霞, 郑军.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改革[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10): 178-181.

[7]住房城乡建设部, 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2016年试行版)[Z]. 2016.

[8]余天佐, 刘少雪. 工业界视角的工程教育学生学习成果鉴别及分类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2): 97-103.

[9]李志义. 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 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 (11): 10-16.

[10]曲永印, 孙丽霞. 紧扣核心能力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 (9): 41-43.

[1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S]. 2015.

[12]温龙岚, 岑玲. 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 2014, (7): 64-65.

[13]孔宇, 张雅利, 莫晓燕. 增强综合开放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措施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6): 33-35.

[14]王革思. 全面开放自主式网络实验教学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 35(8): 159-16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