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策略研究——以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为例 |
董成立,姜梅芳,刘培勇,裴红艳,左利云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科技处,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摘 要:“科技三会”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为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带来了机遇。新形势下行业高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依据自身基础做好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结合协同创新本质内涵,以石油行业特色高校紧密结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石油行业发展前景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为例,分析行业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历史发展、优势条件、困难困惑、支撑理论,对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协同创新、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进行思考,提出主干学科领域间集成创新、通用学科融合创新、全领域一体化系统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Taking the oil industry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Dong Chengli1, Jiang Meifang2, Liu Peiyong1, Pei Hongyan1,Zuo Liyun1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Huadong);2.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Huadong),Qingdao Shandong 266580 , China)
Abstract: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II Conference" sounded the horn of building a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er, and also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dustry. Under the current new situation, it is worth thinking and studying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d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basic strength and enhance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aking the oil industry's characteri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lose combination with the National Energy strategic needs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oil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dvantages, difficulties, and support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author gives some though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tegrated innovation in the main subject field, integrated innovation in the general subject field, and 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whole field.
Keywords:Industry-base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capacity; Strategy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简称“科技三会”)同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要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科技三会”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各行各业迅速掀起科技创新的浪潮。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得以成长和发展的行业特色高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1年4月24日,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教育部、财政部随后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2011计划”是继“985”、“211”工程等的面向高等院校的重大创新建设工程,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意义重大。[]《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6〕6号)提出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并持续推进“2011计划”取得实效。明确把“2011计划”纳入到“双一流”建设的规划实施范畴。《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教技司〔2018〕90号)明确要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军民融合等战略部署,培育、认定若干协同创新中心并做好验收评估。
行业特色高校在开展协同创新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面向行业开展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但是,行业特色高校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弊病和缺陷,有许多无法逾越的不利于协同创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依据自身基础实力做好协同创新并通过协同创新来提升创新能力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协同创新本质内涵及实践分析
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新华汉语词典》对“协同”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①各方互相配合,②协助。管理学上的“协同学理论”认为: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开展协同创新有三个层次: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达成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达成关键领域系统合作协议,开展多方位多项目合作;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建立战略联盟等,开展全面合作,如图1所示。
从国内外实践发展来看[],协同创新主要是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区域和行业等主体各自投入自己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能力,在政府、行业协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知识创新的活动。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实质是协同各参与者的最优势资源,实现1+1>2的协同绩效[],其本质内涵是一种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融合。
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并逐渐形成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使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到此能够以较低的创新成本,获取较高的创新价值。成为高校与区域合作共建科学园以及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已成为闻名世界的“硅谷”。[]通过实施“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使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成为科技辐射、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 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高校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科技、经济活动的范围超越了国界,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正快速到来。20世纪初期,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发表了著名的以《小科学、大科学》为题的演讲,对二战前、后的科学划分为“小科学”和“大科学”。他认为从二战时期起,进入大科学时代,其研究特点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1982年,美国学者 R.Nelson (纳尔逊)和 S.Winter (温特)在生物进化论的启示下,提出了创新系统演进的观点,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经过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引发了从系统总体的视角剖析创新过程机理的大量研究。2003年美国学者 Henry William Chesbrough (亨利·切萨布鲁夫)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对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以创造新价值进行系统研究,认为“知识的创造和扩散以及高级人才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应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大学等外部知识源进行广泛合作”。
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特点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础、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为提升,将知识和技术快速推向市场,从而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引导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大科学”已成为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主导模式的背景下,协同创新日渐成为行业特色高校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行业特色高校只有与所在行业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才有利于打破制约创新活力释放的各种束缚,实现科技人才、支撑条件、实验设备及成果转化场所等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形成新型的创新有机整体。
3 行业特色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历史发展及问题与困惑
3.1 开展协同创新的历史发展
作为石油石化行业背景鲜明的高校,石油高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与石油石化行业保持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直与石化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协同及合作。根据新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变迁以及石油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历史,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与石化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内一体化阶段。1953年至1999年是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与石化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的内部一体化合作阶段。在此阶段,石油行业特色高校是由国家燃料工业部、国家石油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中国石油企业与石油高校是上下级隶属关系。此期间开展的协同创新是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是按照中国石油企业的业务发展的需要以指令性计划安排而开展的。
第二阶段:教育体制变革后的转型探索阶段。为减轻行业企业负担,促进高校自由发展,2000年国家决定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将行业院校从行业中剥离出来,转为社会办学。2000年2月,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前身)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其他几所石油高校也划归所在地方政府管理。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之间不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与石化企业相处角色的转变要求重新探索开展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合作方式,协同创新进入了教育体制改革后的转型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合作共建阶段。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石油行业特色高校和石化企业摸索出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03年10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其他石油高校也与石油石化企业纷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标志着石油特色高校与石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进入新的合作共建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开放发展的全面合作阶段。“十一五”以来,石油行业特色高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逐步推进与石油石化行业合作深度和广度。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石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由单一、短期的协同合作向综合、长期的全方位战略联盟转变,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并已与美、法、加、澳、英、俄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个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西南石油大学建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平台)115个,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俄、英、德、日、法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3.2 开展协同创新的问题与困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企业、区域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开展了大量的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合作等,但一般以技术服务、合作研发等项目协议合作为主,合作领域不够深,合作面不够广;行业领域内存在技术研发分散、信息闭塞、技术交流存在壁垒等现象,成为协同创新深入发展的桎梏;行业特色高校未能充分发挥行业技术创新领头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高校特有的、代表行业开展的不同行业间和国际化技术交流和合作的纽带作用。
同时,面对国际国内能源形势的变化以及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新特点,石油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及其产学研合作及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始出现后劲不足、协同效果不尽如意、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脱节等问题和困惑。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石油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如何获得新的生机?如何进一步切实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如何进一步服务好行业发展需求乃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各行业特色高校纷纷开展探索与实践,力求破解这些问题与困惑。“2011计划”的实施为提高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强化校企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
4..行业特色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优势与基础
4.1 发展历程相似性
行业特色高校的设立一般应其所在行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也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及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而成长和壮大。新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一般是根据国家需求,结合所在区域的特色而实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6所高校是伴随着新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中国石油高校的主体。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中国石油大学与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息息相关,开拓了新中国的石油高等教育,为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2 牵引学科相近性
因其社会分工和所需知识体系的相似性,行业特色高校和所在行业发展需要相同或相近的牵引学科,即所谓的主干学科。无论是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还是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技术进步,都离不开所属主干学科的带动和引领。中国石油大学石油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明确的石油石化行业服务面向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其中石油主干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排名第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排名第二,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石油大学部分学科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
Tab.1 Result of partial disciplines of UPC in 2012 national discipline appraisal
学科 代码 |
学科名称 |
学科整体 水平得分 |
全国 排名 |
参评单位及学科情况 |
082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95 |
1 |
参评单位8个,其中博士一级5个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87 |
2 |
参评单位20个,其中博士一级15个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76 |
7 |
参评单位21个,其中博士一级15个 |
0709 |
地质学 |
73 |
8 |
参评单位16个,其中博士一级14个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77 |
10 |
参评单位68个,其中博士一级29个 |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石油大学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其中石油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获评A+,A+学科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22位(并列),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石油大学部分学科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
Tab.2 Result of partial disciplines of UPC in 2017 national discipline appraisal
学科 代码 |
学科名称 |
评估 结果 |
全国具有博士授权高校总数 |
具有博士授权高校参评数 |
参评高校总数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A+ |
27 |
26 |
38 |
082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A+ |
7 |
6 |
10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A- |
54 |
51 |
144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B+ |
20 |
20 |
52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93 |
83 |
231 |
0802 |
机械工程 |
B |
93 |
89 |
189 |
0807 |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
B |
43 |
42 |
84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90 |
85 |
187 |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石油高校和石化行业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石油主干学科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两者将更加注重石油主干学科的建设,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促进牵引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4.3 目标需求一致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竞争主体,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创新逐渐成为行业进步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赚得利益并获得长久发展,依靠传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显然无法赢得市场先机,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证明,技术进步成为主要动力[]。近年来,能源市场及运输状况趋于恶劣,石化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各大石化企业集团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争抢占领石油领域科技制高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重点领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0%,技术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公司油气业务的发展。
行业特色高校为所在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和服务定位等功能决定了其与所在行业的发展根脉相连。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和竞争环境下,行业特色高校大都确定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定位。石油高校的发展特色就是石油石化学科优势明显,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制定了“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西南石油大学制定了“建成以工为主,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能源大学”的办学目标,长江大学制定了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在研究和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时,无不以适应国家能源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己任,与石化行业目标需求相一致。
5 行业特色高校有效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协同创新的精髓在于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行业特色高校在开展协同创新时必须重视三个方面的均衡协调,重点解放新形势下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瓶颈问题。在科技创新方面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以推进行业发展共性前景技术创新任务为引领。在体制机制及管理改革方面建立以服务行业主营业务发展、凝聚校企联合创新团队、促进牵引学科发展为主线。
5.1 研判创新趋势,找准紧密结合的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关键问题
校企开展协同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要正确判断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趋势,找出本行业的国家重大需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找准协同创新的切入点及努力方向。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天然气逼近40%,已经严重超过油气供应安全警戒线。油气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并且非常规油气资源量远大于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石化行业重要的技术创新发展目标和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接替能源这一基本形势和石化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前景技术,六所石油高校联合三大石化企业集团等单位组建了国家2011计划——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单位见表3)[]。
表3 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单位
Tab.3 The creation units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协同创新中心名称 |
协同单位类别 |
协同单位名称 |
核心目标 |
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 |
牵牵头组建高校 |
中国石油大学 |
全面提升非常规油气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国家非常规油气战略需求。 |
协协同企业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
协协同高校 |
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 |
||
协同科研院所 |
中国科学院、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
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凝聚了国内非常规油气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利用、发展战略方面的优势资源和力量,紧紧围绕解决油气资源紧缺这一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非常规油气共性关键前景技术,汇集起以牵头高校相关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为技术基础研究主体,以主要参与单位三大石油公司为石油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创新及技术应用主体,以其他有关国内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参与领域共建的创新模式,联合开展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及工程化等关键技术研发。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以灵活方式与石油、石化企业和开展校企、校校、校院(所)等多元模式的协同合作,解决行业闭塞及合作研发、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壁垒现象,提高协同创新效果,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等。
5.2 发挥特色优势,深化行业主干学科领域间集成创新
行业主干学科是支撑该行业发展的基石。如前所述,行业特色高校的行业主干学科特色和优势明显,在开展协同创新时得到更加重视和充分发挥。石油高校的石油勘探、开发、炼化、储运、装备等石油主干学科基础实力雄厚,在开展协同创新方面历史长远,经验丰富。但是,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是各个石油主干学科发展的共同突破,是相关领域共性技术的集成创新。基于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组建了“劣质重油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致密(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海洋油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三个协同创新中心并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主干学科领域间的集成创新铺垫基础。
5.3 助推学科交叉,拓展行业主干学科与通用学科间融合创新
在行业特色高校行业主干学科优势的衬托下,其通用学科基础实力一般相对较弱。但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突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科学问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的复杂性,要求综合的方法与技术合作,交叉学科研究或跨学科合作研究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模式[]。美国密歇根大学认为,21世纪时代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从环境问题到贫穷问题、从人权问题到恐怖主义、从宗教运动到健康医疗,都不能靠单一学科来解决,需要整合的思维[]。随着国际国内能源形势的日益严峻和油气开采、运输难度的增大,对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主干学科必须与通用学科紧密结合,开展领域更加宽广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石油高校积极开展主干学科与通用学科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主干学科的人才、资金、资源等优势,加强石油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通用学科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主干学科和通用学科的一体化协调发展;设立交叉学科科研专项,加大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投入;培育建设跨学科、跨院部的科研机构,推动校内外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5.4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领域一体化系统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模式,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为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等目标,在对彼此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行业特色高校和企业要获得共同发展,必须加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开展开放型的战略合作及领域一体化系统的协同创新。开展领域一体化系统的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是由行业特色高校牵头,联合国内外行业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参与,在政府的政策指导及资金支持下,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或技术瓶颈为出发点,围绕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整个领域技术创新链条的协同合作,如图2所示。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石油高校积极探索非常规油气领域的研发及协同创新工作。当前,油气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2013年始,我国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三大基础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普遍上涨,尤其是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8.1%,直逼61%的红线[][]。非常规油气资源量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