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雨”的意象对比---以《唐诗三百首》与《古今和歌集》为例

中日“雨”的意象对比---以《唐诗三百首》与《古今和歌集》为例

胡琪琪  ,李谊

摘要:“雨”是中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诗歌领域。其抒情意象,折射出诗人们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本文通过搜集《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含“雨”的诗句,在分类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来探讨中日“雨”意象特征以厘清东亚汉字文化圈各自特有的文人气质。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古今和歌集;雨;意象对比

 

前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在我国文学史占有非常重要的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具有很大的影响。《唐诗三百首》是众多唐诗选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的编撰和歌集,其文之流畅与优美奠定了其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中日诗歌意象的比较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是从月、水、风等意向进行对比研究,将“雨”这一意象进行对比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以“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的对比来考察中日“雨”的意象的异同。

 

1.《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雨”意象的分类

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自然物象上升到特定的抒情意象,融入到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当中,诗人的心境不同,“雨”所带有的意象也是不一样的。

1.1《唐诗三百首》中含“雨”的诗句

清朝蘅塘退士孙洙编著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仅占全唐诗的1/160。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五言古诗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将《唐诗三百首》中含有雨的诗句按题材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⑴惜别赠别⑵山水田园⑶咏景⑷咏史怀古⑸思乡怀人。根据统计,含有“雨”的诗共33首,约占《唐诗三百首》总数的11%。

1.2《古今和歌集》中“雨”的诗句

《古今和歌集》20卷,收录约130人的歌。有1111首歌,长歌5首,旋头歌4首,其余皆为短歌。编撰方法不同于《唐诗三百首》,按题材分为春、夏、秋、冬、贺、离别、羁旅、物名、恋、哀伤、杂歌、杂体(长歌、旋头歌、俳谐歌)大歌所御歌、神游歌等。其中,含有“雨”的诗句的和歌共36首,约占和歌全集的3.3%。其分类如下:

题材

各数

题材

各数

题材

各数

题材

各数

题材

各数

春歌

4

秋歌

7

离别歌

3

哀伤歌

3

长歌

3

夏歌

2

冬歌

1

恋歌

11

杂歌

1

旋头歌

1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雨”所表达的相同点在于都描写了下雨时的场景,并且都通过“雨”这一意象来抒发与友人离别的愁绪。不同点在于《唐诗三百首》中“雨”所表达的意象多、范围广,寓意丰富;《古今和歌集》所表达的意象简单、范围较窄,所抒发的感情简单直接。

 

 

2. 《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的“雨”意象表现特征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在文化文学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相似之处。汉唐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学文化便对日本的文学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借鉴中国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独创性。《古今和歌集》中的“雨”表达的意象虽然较少,但是体现了日本和歌的细腻哀婉、余情幽玄。

2.1《古今和歌集》中的“雨”意象

古今和歌集《古今和歌集》是日本平安朝初期(十世纪初)醍醐天皇下命,由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共同编选而成。在内容上,比《万叶集》更具有贵族倾向,风格也更加纤细婉转。日语中关于“雨”的词汇数量很多,但是在和歌中常用的词有“时雨”、“夕立”、“五月雨”等。通过统计和分析,《古今和歌集》中“雨”拥有以下几个意象:  

2.1.1季节象征,叙景为主

“雨”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日本四面环海,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更因日本人纤细的感受性,所以在日语中有大量关于“雨”的词汇。而日本的文人在创作和歌和俳句时,也会因季节和降雨方式等不同而用到不同的词语。如:春雨(晚春时节的雨,丝丝细雨,淅淅沥沥。)、五月雨(5月份下的梅雨)、夕立(夏季午后带有雷电的强降雨)、时雨(秋冬之交下的阵雨)等词。

从以上1.2可知,《古今和歌集》中春、夏、秋、冬四个题材的和歌中,带有“雨”的和歌分别有4首、2首、7首、1首。春夏秋冬四季的和歌中,以写景为主,结合季语,如:―桜、夏―ホトトギス(杜鹃鸟)、秋―紅葉、冬―雪等,从而描绘出了一幅雨水过后的清凉爽快、生机盎然的图画。这一点,我们从下述的两首和歌中便可窥见一斑。《奉命作歌时作》(第25首):

我が背子が 

衣はるさめ 

降る毎に 

野邊の翠ぞ 

色増さりける紀貫之

外子有青衣,洗时如降雨。雨淋草上春,草绿添娇妩(杨烈

这首歌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草木更绿更娇的春雨画。

《是贞亲王家歌会时作》(第263首):

雨降れば

笠取山の

紅葉は 

行交ふ人の 

袖さへぞ照る壬生忠岑

虽云笠取山,雨湿衣衫透。来往行人多,相辉红叶袖。(杨烈译

这首和歌描绘了因一场秋雨,红叶的颜色更加鲜红明亮,连往来行人的衣袖都被染成了红色的景色。

2.1.2传情达意,爱恨情愁

《古今和歌集》共二十卷,其中恋歌部分占了五卷。并且由上述统计可知,《古今集》中含有“雨”的和歌共36首,其中恋歌中含有“雨”的和歌有11首。因此,和歌中的“雨”,不仅仅只是一种纯自然的物理现象,而是一种用以传达主观情感的符号。如:《无题》(第587首):

真菰刈る 

淀の澤水 

雨降れば 

常より事に 

增さる我が戀紀貫之

淀泽水澄澄,真菰隔后升。雨来加倍长,我恋亦同增。(杨烈译

这首和歌非常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如同下雨时涨水一般,下雨天自己的思念会越加强烈。

《自三月一日与人山盟海誓之后细雨不停咏此以赠》(第616首):

起も為ず 

寢も為で夜を 

明かしては 

春の物とて 

長雨暮らしつ在原業平朝臣

不起亦无眠,终宵似火煎。黎明东向望,春雨又绵绵。(杨烈译

作者非常隐晦婉约地表达出了一种煎熬地眺望、期盼的感情。「ながめ」に「長雨-眺め」を掛けている。”(日语中的“长雨”是“眺望”一词的双关语)因此,绵绵春雨又表现出了一种眺望等待的郁郁之情。

《藤原敏行朝臣与业平朝臣家某女相知来扎有言今欲走访奈雨如注敬烦稍待闻此代女咏答》(第705首):

數數に 

思ひ思はず 

問難み 

身を知る雨は 

降りぞ增される在原業平朝臣

思我真诚否,难猜奈尔何,知心唯有雨,所以泪滂沱。(杨烈译

这首歌写出了一种忧愁,恋人以下雨为借口,不来赴约,“忧”对方是否真的在思念自己,“愁”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也迟迟等不来恋人。这里的“雨”是一个答案,恋人没有想念自己的答案。这首和歌中“雨”是表现出了在爱情中的幽怨的意象。

2.1.3离情别绪,哀从中来

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文人总会将离别时的不舍与悲痛写入诗歌当中。下雨是阴暗的天空,更能引起诗人的离愁别绪,所以“雨”这一自然景物能很好地表达诗人感情。《古今集》中的离别歌和哀伤歌是歌人在送别朋友或者与亲人生死离别时所做的歌,这两个题材含有“雨”的和歌共6首。“雨”在这些和歌中表达了歌人离别时的不舍与哀伤。

《无题》(第402首):

搔暮らし 

如は降らなむ 

春雨に 

濡衣著せて 

君を留めむ(佚名)

浓云黑暗天,速降春雷雨。雨落湿衣裳,留君君记取。(杨烈译)

这首歌直接表达了不舍之情,希望雨能够留住这位即将分别之人。

《思母时咏》(第840首):

神無月

時雨に濡るる

紅葉は 

唯侘人の 

袂也けり(凡河內躬恒)

十月降时雨,水淋红叶寒。伤心人落泪,衣袖似枫丹。(杨烈译)

这首歌中“雨”的意象是非常悲哀的,通过这一意象表现出了对母亲的思念。

2.2《唐诗三百首》中“雨”意象的表现特征

从第一部分里对《唐诗三百首》中含有“雨”诗句的统计分析来看,其创作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2.2.1咏景自况,渲染悲情

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生情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唐诗三百首》含有“雨”的诗句中几乎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其中通过“雨”来写自身的境遇并且渲染一种凄清悲凉氛围的诗歌共7首。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全诗悲喜交加,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而“雨”在此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李商隐的《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

这一首诗是作者对自己的处境自伤,慨叹羁旅漂泊、怀才不遇的苦闷。颔联承上文之典故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用“黄叶”以自喻,“风雨”一词,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2.2.2山水田园,向往归隐

《唐诗三百首》中含有“雨”的诗句里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喜爱的诗词共8首,通过对雨后自然景物的描写,从而表达出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归隐之心。例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

………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

“草色……晚窗里一联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同时表达出来作者对着幽绝景致的歆羡,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写出来因寻隐不遇却兴尽而返之事。

另外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

………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一联“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2.3咏史怀古,感时叹物

咏史怀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人常用的一种诗歌创作题材,主要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唐诗三百首》含“雨”的诗歌中,“雨”所表达咏史怀古意象的诗歌共3首。李颀的《古从军行》: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这两句诗描绘了旷野扎营,雨雪纷飞的自然景象。此借汉皇开边,讽玄宗发动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鸣。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首联中“江雨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江”、“雨”、“草”三者交衬相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六朝的兴衰巨变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景调,是台城所特有的景貌。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充满了惆怅迷惘。

2.2.4思乡怀人

古人由于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相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唐诗三百首》中“雨”的意象来表达思念亲人的诗歌也不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虚实结合,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将异乡游子思家、思亲、思友的情绪全方位烘托出来。

另外,佚名的《杂诗》中:

………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

此诗述游子思乡却又难归,哀婉凄怆,使人垂泪。接近寒食节细雨纷纷,以景物渲染,春景如画,而游子的思乡之情更加缭乱。

2.2.5惜别赠别

与朋友分别时,雨中阴暗的天色,难免会引起文人的离情别绪。在《唐诗三百首》中,通过“雨”来表达惜别这一意象的诗歌共4首。有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也有情深意长的勉励,更有坦陈心志的告白等多种感情。例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一联中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将离别的情绪完美地融入景物之中。

另外,王维的《渭城曲》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首联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朝雨”洗刷出了笼罩蒙雾的柳色,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离别之哀被景物所冲淡,反倒透露的是离人的远大前程值得祝祷。

三、《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雨”意象异同点的分析

《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诗歌中“雨”所体现的意象更是代表了“雨”在两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雨”意象在和歌和唐诗中有共同点,也有很多的不同的。

3.1“雨”意象的相同点

“雨”是中日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季节的象征,滋润着万物。通过上述分类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日“雨”的意象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借景抒情;(2)惜别赠别;(3)表达思念和爱意。主要原因是7世纪左右,随着遣隋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佛教文化、儒家思想、文学理念等都在日本得到推广。在文学方面,和歌效仿唐诗,唐代诗人的高雅艺术手法和唐诗的高雅意境都是日本歌人仿效、借鉴的对象。因而,在意境塑造及表现手法上展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另外,“雨”这一意象所渲染的氛围也会根据人的心境而变化。心情舒畅,看到眼前的雨会觉得充满生机,周围的景物也是活力盎然的。心情低落且充满哀伤是,下雨是灰暗的天空也会使人心情压力,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所以在“雨”在一意境中,中日诗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感受性。

3.2雨意象的不同点

通过上述比较,《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的“雨”有被赋予了一些独特的寓意。《唐诗三百首》中的“雨”还有讥讽时弊,借古讽今的意象。儒家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自古以来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就会以某种意象或直白或婉约地对黑暗的政治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同时又担忧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例如李颀的《古从军行》和韦庄的《金陵图》中的“雨”都具有这一意象。另外,《唐诗三百首》中一些诗人会通过“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处境,从而抒发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气。例如李商隐的《风雨》通过“雨”表达出来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心理。借古讽今、忧国忧民这些已经在和歌中极为少见,而在《古今和歌集》的“雨”意象中更是踪影皆无。《古今和歌集》的和歌更多的是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意象也相对单调很多。所咏的关于“雨”的和歌除了四季歌之外,主要集中在恋歌和离别歌等不表达个人情感的和歌部分。

3.3原因分析

对于中日诗歌中“雨”意象的不同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中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追究到文学上,“文以载道”、“以诗言志”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文人的思想当中,文人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苍生。所以在《唐诗三百首》含“雨”的诗句中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意象。而《古今和歌集》诞生的背景是复兴和歌,确立其作为日本文化的正统地位,主要主张“言心”的特征。所以《古今和歌集》中的雨意象侧重于个人情感。②中日两国的文化以及对自然的感悟、理解视点的不同。日本大和民族崇尚佛教禅宗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对大自然变化的变化敏感而细腻的心理。另外,“物哀”思想是日本文学创作的重要理念,是和歌的创作核心。这一点在《古今和歌集》的“雨”意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唐诗三百首》与《古今和歌集》是同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中国诗人和日本歌人为人类奉献的经典,因而广为流传。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文学理念的影响,且带着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为人们展现不同异域风情的“雨世界”。通过“雨意象”的对比来感受各自不同的心境、情感、意趣下的爱恨情仇及东亚汉字文化圈各自特有的文人气质。

 

 

 

参考文献:

[1] 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杨烈译.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 小岛宪之 新井荣藏.古今和歌集[M].东京:岩波书店,1989.

[4] 张忠纲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 刘利国.中日“日暮诗”的意象分析:《唐诗三百首》与《新古今和歌集》之比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42-45.

[6] 钱雅倩.和歌“雨”意[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9):97-99.

[7] 秦梨丽 裴国栋.唐诗和《古今和歌集》中的“风”意象之比较[J].宝鸡文理学院报,2016(3):62-65.

[8] 闫秀.中日思乡诗的意象文化论考:以唐诗和《万叶集》为例[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1):38-4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