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信 助力小初衔接
张玉梅
【摘要】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冲突。处于小初过渡阶段的六年级毕业生,面对初一新学期的到来,开始变得慌乱,担心学习、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后不能完全适应,出现一系列的担心与焦虑。如何做好小初衔接,培养学生的自信是关键,本文从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因素谈起,从教育方式上、班级管理上、评价方式上、家校合作四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自信的方法探索,为更好地让六年级毕业生顺利小初衔接,迎接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学生 自信 培养
小升初衔接是学生步入初中后重要的学习和生活阶段,要让学生在“小升初”阶段做到无缝衔接、自然流畅,需要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多方配合教育。许多准初一的学生家长反映,伴随着新学年开学脚步的临近,孩子开始变得慌乱,担心学习、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后不能完全适应,担心课程增多、成绩下降,担心老师不像小学时那么“爱”自己……其实,学生出现这类型的担心与焦虑,归因是缺乏自信。自信也称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自信心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弱点、不足过分认识而产生的自觉“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 ,甚至灰心的心理感受。在生活中,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种:
1.学生的自身特征:有些学生身上存在某些缺陷、如身材矮小、长相不漂亮、性格、兴趣爱好、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而感“己不如人”,缺乏积极的自我认识,怀疑自我价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2.成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家长过度溺爱、娇惯,遇事大包大揽,重视智育,而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又或者家长制作风比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过度严厉、粗暴,甚至苛刻,缺乏关爱和积极的赞许,这些简单的教育方式致使孩子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易遭受挫折、失败,造成自卑。
3.不恰当的评价、比较方式:成长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缺乏独立性,他们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有些父母和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有的则盲目地拿别的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这样就比掉了自信心,使其认为自己很笨、很差,这种恶性贴标签的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自信心只有很少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而环境和教育对个体自信心的形成与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在小学教育中应如何培训学生的自信心呢?下面我将几种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如下:
一、教育方式上: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自信心。
著名的苏联生物学家巴普洛夫说过:“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者在与学生的交流相处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学中,教师的积极暗示会通过言行、表情传达给学生、学生受到鼓舞,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以欣赏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我,自我认同,悦纳自我。正视自己优点、缺点,长处和短处,认为自己很不错,把这种美好的情感传播给与之相处的每一个人。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培养学生自信的基石,为此,可以通过 “我的自画像”、“夸夸ta”“我就是我”等等系列的班队会,让学生们能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正视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的个体,接纳自己的不足,继而,努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
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有原则的、艺术的表扬调动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他们始终感到“我能行”。比如做数学题,先出几道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孩子们做得完全正确,给孩子一定的甜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把他从“我不行”中拉出来。人的心理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多给自己一些鼓励掌声,激励自己积极向上,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给自己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真的你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多了起来人也变得自信了,总有一天梦想会变为现实的。
二、班级管理上:开放班级管理,增强自信心。
在班级管理中,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开发内在的动力,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树立自信心。如何开放班级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是建立“一日班干值日制”。 儿童心理学给我们指出:儿童都有表现自我,期望成功的心理特征。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那些能力较强,有特长的“好学生”往往占据了舞台,而那些所谓“差学生”似乎只有当观众的份儿,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学生机会也就多,能力也就越强;能力弱的学生机会似乎没有,因此他们对各种活动往往报以冷眼旁观。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给他们创设表现自己的机会,参加管理班级事务,让他们在活动中看到自己能行,享受班级荣誉带来的成功感。
二是采用“班干部竞争上岗制”。让每个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竞选演说,竞争上岗,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增强自信。通过这种形式上岗的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干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自信心很强。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自信心是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增强的。因此,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应放手让他们去做。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班队活动为中心,创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真正地展开与实现。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竞争、激励。
三、评价方式上:科学评价,呵护自尊,增强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
1.多作鼓励性评价,激发自信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发自内心的激励与赏识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当学生的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已经努力但还不够理想时,要肯定其努力和进步。比如可以说:“我看得出来你花好多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比上次有进步了”、“对于这次考试我知道你在用心准备”、“可能你觉得距离目标还好遥远,但想想你从刚开始到现在的进步,真让老师高兴”……对学习基础差而又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寄予信任和期望,施与爱心,启发引导他们大胆举手发言,情感上给予支持,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给予及时有效的表扬,比如可以这样说:“你很勇敢,第一个举起手来,说错不要紧,关键是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又如:可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谈谈你的想法好吗?”,“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为你感到高兴!”“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能大声读一遍吗?”等等。
鼓励性评价运用时,要人时施教。即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鼓励方法。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开朗的孩子可采用激将法、对比法;内向的孩子则采用语言鼓励、表情来安抚、鼓励,以唤起孩子的信心;多作鼓励性评价,也要因时施教:教师应该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积极的暗示,我们可以在学生碰到困难不能解决时,在学生跃跃欲试又害怕失败时……总之,教师觉察到学生需要我们的鼓励时,善于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
2.多角度评价,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谁都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是我们要相信自己,只要心中有阳光,就能朝着明天快乐的奔跑!”这是《品德与社会》中的一段话。多方位的评价学生是评价学生的最佳手段,也许学生拿手的是画画、唱歌、打水漂、编制小饰物、游泳或用树叶吹出歌来,或能在一分钟内跳绳80下……用欣赏的眼光评价每一个学生,你会发现个个都是优秀生。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看各学科成绩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缺乏了上进的勇气,自我否定。因此,我认为在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人际关系等等。如对一个学习不够努力但劳动非常积极的学生,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有了你的帮助,大扫除做得又快又好,谢谢你。或者:因为你的帮忙,使我的工作变得容易多了。对学习马马虎虎但非常喜欢做手工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他:我喜欢你的工艺作品,它看起来很有创意……这样进行多角度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家校联动,发挥教育合力,培养自信心
国内外大量的实验表明:多数才智出众的人,追溯其成长过程,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家长善于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条件,教育得法,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显示出智慧和才能的光彩。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家长多沟通,尽量做成以下两点,改变家长的家教观念。
1.改变家长心态,关注孩子心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家长都会以学习成绩好与不好来评价孩子的优秀与平庸,作为班主任在平时家校沟通中,有必要引导家长不要过分关注表面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小孩面对成绩的下降产生焦虑,把孩子的心门打开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时更需要家长与孩子能像朋友一样聊天、谈心,如果这时家长能够以“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再努一把力会更好!”等等鼓励性语言与孩子平等聊天,建立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帮助孩子克服现实的困难,努力积极进取。
2.家长及时调整期望值,助孩子成功
帮助孩子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适合的才是做好的。孩子没有目标,就没有奔头,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所谓切实可行,是指不要把计划目标定得太多,也不要定得太难,当然也不要太少太容易;应以经过努力能完成为标准。用教育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跳起来摘桃子。”如果足够高,总也达不到,也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不能把目标定的太低,孩子完成轻而易举,就会变的轻率和骄傲。特别是孩子进入六年级后,孩子面对小升初的学习压力,在家长的重望下,到校外参加各科的补习班、舞兴趣班,孩子会敏锐地感到考试多了、作业多了、时间不够了,一些孩子在面对大量涌来的学习任务时会不知所措,甚至在学习上偷懒、钻空子,以致成绩下降;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把“严管高压”作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唯一手段,久而久之,横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壑就会越来越深。专家认为,六年级毕业生的家长不能完全依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与否,需要适时的调整期望值。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于每个孩子的自信心,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培养,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和学习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学生的心理建筑工程师,使每一个学生在各成长路上勇于正视自我,面对竞争不怕挫折,永远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