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APP健身跑”融入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黄文胜(大连工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多部门共同发起当代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倡导,研究创新在高校引入课下“校园APP健身跑“与大学生体育课相融合,以多样化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以多元化评分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目的在于大力发展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提高身体健康素质,逐步养成健康第一的理念。在辽宁几所高校共同合作中,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数理分析研究法等相互比较认证,参加“校园APP健身跑”学生的体质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优秀率、达标率提高明显,学生已基本适应了自觉慢跑锻炼的健康生活习惯,因此,“校园APP健身跑”融入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创新 校园APP健身跑 多样化体育教学 多元化评分体系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体质水平依然处在下降的通道中,虽然下降幅度趋缓,但拐点并未出现[1]。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倡导和发展大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要求,以兴趣为导向,探索构建高校课上教学与课下自主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全过程、全方位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建立全新体育课评分体系,引导学生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2]。
1. 可行性分析
1.1高校的校园面积较大,道路较为宽敞,安排“校园APP健身跑”步点位线路较为容易,通过实验可不难安排合理点位位置。
1.2高校校园相对封闭,车辆入校均需登记,学生在跑步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很低,有的校园人车道路分离,就有益于校园跑的进行。
1.3高校校园监控、照明等设施较为齐全,校保卫部门人员经常校内巡逻,在客观上给“校园APP健身跑”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1.4“校园APP健身跑”中设置的跑步速度较慢强度较低,跑步时间灵活,每周跑2-3次即可完成总里程任务,而且大学生们对智能手机操作十分娴熟,只要学生能充分理解此次教改的深层意义,并且与体育课成绩挂钩,学生们一定会完成“校园APP健身跑”里程的。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查阅相关高校体育课评分体系和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的专注和文章。
2.2调查法。对辽宁省内部分高校进行走访,并与相关体育教师座谈或问卷调查。
2.3数理分析研究法。每学期将参与教改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相对比进行数理分析,重点对比耐力素质成绩是否提高,并得出相关数据和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以兴趣为导向,构建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模块,形成“3+1”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在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实践与改革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构建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模块,形成“3+1”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3+1”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的“3”是指在现有体育必修课内容基础上增加体育选修课和课下扩展课,即:体育必须课+选修课+扩展课,“三课合一”作为大学生体育主课内容,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以兴趣出发,获得更多的选课内容;“+1”是指为高校体育运动比赛而开设的竞训课,如:田径、羽毛球、篮、排、艺术体操等课程,以满足具有运动特长的大学生提高运动能力的需求。“3+1”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在原有的足、篮、排、网、羽、乒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了太极、防身术、街舞、啦啦操等选修课,在课下扩展课上开设了“校园APP健身跑”、花样跳绳等自主体育运动。随着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和“3+1”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逐步完善,增强了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达到了运动健康的教学目标。
在体育课上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增加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渐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的范围,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3]。目前大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热情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学体育技术项目缺乏兴趣,并造成学生在课上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影响了教学质量,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因此,体育课上教学在技术项目的选择上要进行大学生兴趣点的调整,充分听取学生建议,根据实践情况,尽可能满足学生所希望的运动项目,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上模式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4]。
3.2引入大学生课下扩展体育自主运动项目,由点到面,推进全方位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利用课下扩展体育自主运动的教学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断创建和丰富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5]。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智能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与APP软件的成熟,利用信息智能监控技术将体育教学课上与课下自主运动相结合,实现体育教学模式多样化,实现了体育运动从单一的课堂训练到持续的全天运动的由点到面的拓展,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形成“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
“校园APP健身跑”是指利用智能手机下载校园范围内的跑步监控APP软件。它可以有效利用碎片的跑步时间转化为课外活动,精准GPS轨迹记录,通过移动手机设备GPS芯片数据,实时记录运动轨迹,精准运动数据统计和多维度数据统计分析来量化课外活动,实现数据同步,真正实现体育运动的智能化管理。校园跑APP软件可以在校园内产生随机跑步点位、监控跑步配速、每次跑步里程及跑步完成总里程等智能技术,并通过网络将跑步有效里程数传至后台终端便于管理。该软件由专业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简单实用,稳定可靠,大部分开发此类软件的公司对高校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均是终身免费使用的,而且公司还对大学生、教师等信息履行保密协议,因此,对高校而言基本属于零成本运转。
3.3依靠多样化教学模式,创新高校体育课多元化评分体系。
单一型体育课评分体系已经阻碍了多样化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发展,创建新型高校体育课多元化评分体系势在必行[6]。单一型体育课评分体系是指完全依赖于课上教学对学生进行的单一评价。它的局限性在于课上体育教学和单一体育技能的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无法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体育课评分体系是指在多样化教学模式下的对学生课上教学与课下自主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它的优势在于课上教学与课下自主体育运动有机结合,体育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以体育课多元化评分体系为评价手段,将“校园APP健身跑”的完成里程数列入体育课评分体系中的权重之一,用对大学生体育课新的评分体系来督促和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跑步锻炼身体。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课评分体系仅限于课上教学内容的权重分配,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的课上教学评分体系,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造成评分过低,甚至不能及格。因此,重新构建高校体育课评分体系尤为重要。教改实践后的评分体系的特点是将课上教学与课下自主体育运动评分的权重相结合,课下体育运动分数的由学生来自主评价,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由被动向自觉体育运动转变,实现评分体系的人性化和灵活性[7]。
高校单一型体育课评分体系如下图:
高校多元化体育课评分体系如下图:
从教改实践前、后的图中,不难看出,教改后降低了体育课技能比例,增加“校园APP健身跑”权重,而“校园APP健身跑”的评分由学生自我课下完成体育运动任务的情形而定,进而增强了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校园APP健身跑”的权重可根据本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形式可多样化,例如整体评分或以查分表的形式评分等。“校园APP健身跑”的教改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自觉规划课下体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制定出适合自身的运动计划,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健康生活方式。
3.4实施高校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以推进大学生课下扩展体育自主运动项目的开展。
推动课下多样化扩展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体育运动的健康氛围是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中心目标,创建高校多部门联动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学生课下自主体育运动的教改模式,牵涉到方方面面,例如:学校教改政策的支持;创新教学模式的倡导与宣传;校园道路照明设施;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等,只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推进大学生课下扩展体育自主运动项目的开展。
参与体育课教学实践与改革的高校,在推进课下自主体育运动“校园APP健身跑”中,采用了多部门联动制,以校教务处牵头、体育教学部具体实施、学工部宣传动员、保卫部安全保障、后勤部基础设施维护以及医务所的医疗救护等,实现了学校多部门各司其职的横向联动,建立了由政策牵引、条件支撑、过程监管的全方位、系统化的保障体系,确保了“校园APP健身跑”的课下多样化扩展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大学生由被动督促的量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自主体育运动的质的飞跃,学生自主体育运动的健康氛围正在形成。
3.5 “校园APP健身跑”具体实施方案与大学生健康体质的大幅度提升
3.5.1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设定如下实施目标。
设定每学期开始与截止时间;每学期总里程数;每次跑步里程及配速;每日开始与截止时间;每周跑步安排建议。
3.5.2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校园APP健身跑”实施前与实施后的效果对比,大学生健康体质指标提高显著。如下表:
“校园APP健身跑”实施前2015年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统计 |
||||||||||
年级 |
总人数 |
达标率 |
优秀 |
优秀率% |
良好 |
良好率% |
及格 |
及格率% |
不及格 |
不及格率% |
15级 |
3621 |
90.279 |
6 |
0.166 |
645 |
17.813 |
2618 |
72.300 |
352 |
9.721 |
16级 |
3571 |
88.799 |
5 |
0.140 |
454 |
12.714 |
2712 |
75.945 |
400 |
11.201 |
“校园APP健身跑”实施后2017年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统计 |
||||||||||
年级 |
总人数 |
达标率 |
优秀 |
优秀率% |
良好 |
良好率% |
及格 |
及格率% |
不及格 |
不及格率% |
17级 |
3451 |
93.625 |
12 |
0.348 |
754 |
21.849 |
2465 |
71.428 |
220 |
6.375 |
18级 |
3330 |
95.435 |
20 |
0.6 |
945 |
28.378 |
2213 |
66.456 |
152 |
4.565 |
4.结论
4.1“校园APP健身跑”融入高校体育课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体质的提高和发展。
“3+1”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课下自主体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利用“校园APP健身跑”软件的监控技术,使大学生由被动督促到自主体育运动过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长期积累必将发生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质的变化,有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素质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4.2高校体育课多元化评分的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主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通过”校园APP健身跑”软件,在体育课下进行有计划的规划体育运动方式同时,可以运用”校园APP健身跑”软件平台,经常性地获得由体育教师推出的体育运动常识、运动处方和运动损伤与防治等相关体育知识,使大学生进一步丰富了从体育理论到实践的每个环节,为终身体育运动和保持健康体魄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叶彤.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14(2).1994.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S].2006-12-23.
[3]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42-47.
[4]胡善云.不同的运动技能类型项目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7:42.
[5]徐霞,姚家新.篮球课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1,(9):79-81.
[6]吕平,王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9):95-96.
[7]李建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17(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