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促音乐课堂教学的进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节奏教学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中心小学 龙哲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1、课题提背景与现状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教学的原理,即是通过原本的音乐即语言(诗歌、朗诵)、音乐(唱、奏)舞蹈、戏剧紧密结合的形式去找回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感觉。其教学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4)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化的教育。
这个教育体系在八十年代被传入中国,并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这个体系也被搬到我们课堂中。但只是借鉴其中的某一部分,还没有完全运用。在2006年深圳市宝安区民治二小已开始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宝安区已是全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现代音乐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实验区。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题研究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本校老师想运用奥尔夫的教育理念来提高个人的课堂教学水平,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2、师生现状
(1)教师现状分析
新课改以来,本校音乐教师虽然在教学水平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教法和手段上还略显单一,音乐课堂教学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为了适应课改浪潮,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为了更好的、更快的提高个人教学、业务水平,所以需要学习和吸收更多的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我校音乐科组新教师多,年轻,有活力,有创新和探索的科研意识。在目前来看,我校还未有一个音乐课题,从现在的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的发展看,要想提高个人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我校通过课题的研究来实现。
(2)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大多学生性格腼腆。学生在参加音乐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热情高,有的学生不愿意动也不愿意开口,只当旁观者。学生拿起乐器时,胡乱敲一通,没有掌握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缺乏节奏感;在欣赏音乐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没有很好的音乐感受能力,缺乏音乐审美。在创作时,学生仍依赖老师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单纯的进行模仿,自己创作较少;合作的意识也不强。如何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使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等。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出了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性
1、原本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原本性的音乐不是指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边唱、边跳、边奏乐,而不是沉闷、呆板地坐着听课,或机械地模仿。这就充分激发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避免了儿童被动苦恼地接受音乐,真正达到寓“乐(Yue)“乐”(l)e,最大限度地符合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原本性的音乐是先于智力的。它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音乐。奥尔夫将“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包括所有成长着的人、乃至专业音乐家的培养领域。
2、综合性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的,它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而这恰恰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源于生命开端的,是接近土壤的,是心灵最自然的表露。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对音乐的存在方式—其中最具本质特征也是最重要的,即是对音乐教育实施、参与方式的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遵循儿童音乐教育规律,符合儿童音乐观念,依据儿童接受能力,借助各种音乐媒介一一游戏、演奏、图谱欣赏、语言朗诵、音乐故事,“人体乐器”、“节奏基石”、美术舞蹈、作曲识谱等对儿童进行综合训练。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
人类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奥尔夫音乐教育就是通过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去协调、发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去唱、去跳、去抒发与宣泄。这是一种不同于音乐会式的、他娱性的音乐行为方式,而是“必须自己参与”的、自娱的音乐活动。这个过程是人类学习和获得经验的最主要途径,是培养情商最重要的手段,是奠定智力的基石。
4、创造性(或称即兴性)
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奥尔夫说过:“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而即兴应用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
5、开放性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性的“条条框框”,他的整体内容和方法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他自身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前进。就像奥尔夫本人所强调的,“走遍全世界的,不是我为表明一种观念所写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而是那个观念本身。”‘因而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
6、自生命开端的
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具有的音乐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使孩子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并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人的音乐活动直接与人的想象、联想、情绪感受等多种审美情感体验以及审美意识活动相联系。
(二)节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育之一的节奏课堂教学,在常驻试新的组织形式,注重儿童的主动投入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深层次上还有待发生弹性的变化。教学中,我们常常仍然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设计总是从教师教的方面出发,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为主要的任务,教师更多的是接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操作。奥尔夫却始终鼓励和提倡节奏教学“永远在发展中,在形成中,在流动中。”奥尔夫音乐教育,它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奥尔夫的教学课堂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组织过程。提供一个物品,一种观念,一段节奏,然后提问“我们接下来干什么?”奥尔夫课堂是一种把结果显示于始端的艺术旅程。艺术过程的结果,是对隐藏在日常世界中的奇迹揭示。为此,我们根据目前儿童节奏教学的趋势和奥尔夫音乐原理的性质,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本校实际,对儿童节奏的内容、方法、培养目标进行积极的探索,并进行一些尝试。我们除了常规节奏教学活动、兴趣活动、艺术活动外,还有计划地将奥尔夫的音乐理念注入到其他音乐教学中,让奥尔夫音乐理念走入每位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奥尔夫音乐在节奏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参与音乐感受力和演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整体音乐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能够自如的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熟练的运用乐器进行再现性和创造性表现,并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节奏教学。
2、实验对比法:通过奥尔夫教学,学生情况前后对比
3、案例分析法:教学撰写案例,分析个体学生掌握情况
4、反思总结法: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成果。
5、展示汇报法: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器乐合奏表演,汇报课题教学成果。
五、研究课题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主要工作:课题申报,理论收集,教师培训,专家指导,硬件设施准备。
2、实验阶段(2009年3月—2010年7月)课题的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各年级对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实践的研究;做好教学设计备案、课堂效果记录、课后反思以及实验班学习效果调查。
3、成果验证及完善阶段(2010年7月—2011年3月)
主要工作:课堂教学展示,专家评价、教学反思,撰写教研论文。
六、研究纪实与成果
(一)教学研究纪实
1、2008年11月22-23日、11月28-28日参加宝安区奥尔夫教学课题培训。
2、2009年3月至6月参加奥尔夫课题组奥尔夫教学研讨课《明日歌》、《雪绒花》、《欢乐歌》
3、2009年11月,陈燕妮老师以奥尔夫音乐教学为理念的音乐课《如果你高兴》奥尔夫教学实践课,受到街道教研员的肯定。
4、2010年3月,陈燕妮老师以《大灰狼与小鸭子》奥尔夫课题实验课为磨课,取得良好效果。
5、2010年5月奥尔夫课题交流活动在我校开展,观摩西乡中心小学林良志老师《猜花》、钟屋小学陈文晓老师《我们学校亚克西》现场课例。
6、2010年6月,区音乐教研员赵瑞平主任的来校指导陈燕妮老师执教的《瑶家儿童爱唱歌》、龙哲妮老师执教的《蜗牛与黄鹂鸟》的课题研讨课。
7、2010年9月,区音乐教研员赵瑞平主任的来校指导奥尔夫教学音乐研讨课《红叶》、《瑶家儿童爱唱歌》
(二)研究取得的成效
1、在本课题实施中,我们把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紧扣教学中心,加强理论、学习、研讨、创新题型设计等,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积累,学生在课堂上对 奥尔夫乐器相关乐器能熟练运用,并能选择性的把乐器用在合适的歌曲表现上。歌曲的学习效率的进展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学生的整体节奏感变强,能体现很好的合作。
3、学生上音乐课比以前更快乐了,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学生觉得音乐课更好玩。
4、用奥尔夫教学理念设计的音乐课例《蜗牛与黄鹂年》获得区录像课一等奖,市三等奖,并被收集为深圳市优秀课例资源视频。
七、教学研究的反思
通过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而且对节奏掌握的也很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从简单的节奏入手,通过游戏调动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打好节奏基础。教师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设计有趣音乐课堂,用游戏和玩的方式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学习节奏,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能力,对我们突破音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当然,在节奏教学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节奏很熟练,但在写上旋律后反应迟钝,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则是我们要深入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