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刺汤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

金刚刺汤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

          高佩华

滨州市中医医院,256613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金刚刺汤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2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金刚刺汤,对照组口服阿维A胶囊。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PASI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74.19%,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愈率分别为70.96%,25.80%,有统计学意义;两年内,复发率分别为9.09%,37.50%,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皮损明显减轻。两组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刚刺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确切疗效,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银屑病   金刚刺汤   阿维A胶囊

 

银屑病,中医称白疕,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基本皮损为具有特征性银白色成层鳞屑的丘疹或斑丘疹,病程慢长,易于复发。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现有各种疗法只能起到近期疗效,不能防止复发,且多伴有各种毒副反应。笔者观察了金刚刺汤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口服阿维A胶囊的患者情况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系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银屑病患者。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2~65岁,平均(41.74±13.07)岁;病程6~34年,平均(19.26±12.83)年;PASI评分治疗前平均(10.57±2.25)分。对照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2~60岁,平均(10.66±9.49)岁,病程7 ~33年,平均(17.79±16.61)年;PASI评分治疗前平均(10.55±2.22)分。两组资料构成差异无显著性,在近2月内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维甲酸类。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皮肤性病学(第四版)[1] 中的银屑病分型及临床表现设立。

寻常型银屑病:皮疹为大小不等的红斑,表面有银白色鳞屑,轻轻搔刮,可见成层鳞屑,尤如轻刮滴在桌面上的蜡滴,称为蜡滴现象;刮去鳞屑后,则露一层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3大特征。

1.2.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皮肤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可分为:风(血)热型、血瘀型、血燥型。

2治疗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金刚刺汤,药物组成如下:

金刚刺30g 白鲜皮10g  土茯苓30g 生地15g 当归15g 赤芍15g 地龙10g 丹皮10g  紫草10g  丹参30g 红花10g  玄参30g 半枝莲10g 白花蛇舌草30g 金银花15g 山豆根5g

    水煎内服,每日1剂,约400ml,分2次服用。

对照组:口服阿维A胶囊(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788,规格为每粒10mg),第1,2天20mg/d,第三天开始快速达到治疗量30mg/d,病情好转后,每周减量10mg/d,维持量10mg/d。

两组患者均1周复诊1次,10周为一疗程,10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2.2 调护

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及水产品、牛、羊肉等腥膻发物。生活环境忌潮湿、闷热;避免接触有毒化工产品;预防感冒,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焦虑、多疑等。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GlobalPASI(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标准计分,观察治疗前后PASI评分,并根据总积分下降情况评价疗效。

3.1 PASI评分标准

3.1.1 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分级。详见表1。

PASI评分=头部面积分×头部严重程度分(D+E+I)×0.1+上肢面积分×上肢严重程度分(D+E+I)×0.2+躯干面积分×躯干严重程度分(D+E+I)×0.3+下肢面积分×下肢严重程度分(D+E+I)×0.4。

3.1.2 疗效评价标准

积分下降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治愈:PASI积分下降≥95%;证见:经1疗程治疗皮疹全部消失。

好转:PASI积分下降60%~94%;证见:经1疗程治疗皮疹明显减少,面积明显减小,皮疹变平,鳞屑减少,皮疹颜色变淡。

无效:积分下降<30%;证见:经1疗程治疗皮疹无明显变化,或皮疹面积变大,或有新皮疹出现。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分值      红斑(E       浸润(I               鳞屑(D           皮损面积(%)

0  无     无红斑       皮损与正常皮肤平齐      表面无鳞屑                  0

1  轻度   淡红色       皮损轻微高于正常        部分皮损表面上覆屑以细     <10

皮肤表面                微的鳞屑为主

2  中度   红色         中度隆起,斑块的边缘    大多数皮损表面完全或不完    10-29

                      为圆或斜坡形            全覆有鳞屑,鳞屑呈片状

3  重度   深红色        皮损肥厚,隆起明显      几乎全部皮损表面覆有鳞屑    30-49

                                                鳞屑较厚成层

4  极重度 红色极深     皮损高度增厚,隆起       全部皮损表面均覆有鳞屑,    50-69

极为明显                 鳞屑很厚成层  

5                                                                           70-89

6                                                                           90-100

4 不良反应观测

密切观察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程度、处理经过及转归。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详见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该组病例数×100%。

2  不良反应评分标准

评分(分)     不良反应          安 全 性          处理及继续给药情况

0              无           安全                      无

1             轻度         比较安全            需处理,能继续给药

2             中度         有安全问题          经处理可以继续给药

3             重度         安全性差            不能耐受,需要停药

5 复发情况观察

治疗疗程结束后对基本痊愈患者随访2年,询问有无复发,复发时间,皮损情况,复发诱因等,记录复发病例数,计算复发率。

复发率=复发病例数/该组基本痊愈例数×100%。

6 统计方法

全部病例资料输入SPSS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疗效观察采用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7结果

7.1临床疗效

7.1.1两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治疗前治疗组10.57±2.25,对照组10.55±2.22;治疗后治疗组2.06±0.62,对照组4.32±0.47;两组治疗前t=0.39,P>0.05;治疗后t=2.06,P<0.05;表明金刚刺汤能明显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皮损情况。

7.1.2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两组临床治愈率、有效率详见表3

3  两组银屑病(白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 别

例数         治 愈          好 转          无 效          有效率(%)

治疗组    

对照组

合计    

 31         22(70.96)    7(22.58)      2(6.45)       93.54

 31         8(25.80)     15(48.38)     8(25.80)      74.19

62 30             22             10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X2检验,X2=19.14 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经X2检验,X2=12.62,P﹤0.01,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疗效,治疗组治愈率高。

7.2 不良反应

7.2.1胃肠道症状

两组患者服药后有一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治疗组服药后出现腹胀1例、轻度肠鸣2例、纳差3例、大便稀薄2例、恶心4例;对照组服药后出现腹胀4例、恶心7例、纳差15例、呕吐5例、腹泻1例等胃肠反应。两组患者服药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X2=6.0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出现的肠鸣2例,腹泻2例,缘于自行晨起空腹服凉药,改为饭后半小时温服后,症状改善。

7.2.2其他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到中度的a皮肤干燥、瘙痒,b唇炎,口干,掌趾脱屑,眼干,c肌肉、关节疼痛,e头痛、耳鸣、站立不稳。详见表5。

5  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比

组别    0分    1分(轻)   2分(中)  3分(重)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组  29      2a            0          0            6.90%

对照组  17    15ae12b 8e      2a 2e                         45.16%

两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X2检验,X2=74.0,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数轻度的不良反应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经对症处理(抗组胺药、维生素、润唇膏、润肤剂等)后不良反应逐渐消失。

上述症状具有可恢复性,经停药后症状完全消退。

7.3 复发率

随访两年期间,治疗组治愈的22例患者复发2例,复发率9.09%;对照组治愈的8例患者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37.50%;经统计分析,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口服金刚刺汤的患者停药后未见反跳及加重现象,复发时用此药仍有效。

8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白疕)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有关;情绪紧张、精神创伤、外伤或手术及饮食、药物等使其病情加重。现代医学治疗银屑病有一般治疗、局部外用、全身治疗及物理疗法等,都只能起到近期疗效,不能防止复发。所采用的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还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只有维A酸类疗效明显,毒副作用较少,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中医认为银屑病的病机[3]是血热、血燥及血瘀,致气血循行不畅,肌肤失养,表现在皮肤上即银白色的鳞屑形成;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风热毒邪及病久阴虚有关。

笔者依据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认为患者的血热体质是发病基础,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致毒邪、湿邪的入侵及产生;毒易化热,湿郁化热,热耗阴血则血液黏稠而瘀滞,循行不畅而肌肤失养,发为本病。从现代医学的组织病理学知道银屑病的皮损处有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淋巴细胞侵润;又知细菌性扁桃体炎可诱发银屑病;并参照现代医学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思路。

因此我们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湿化瘀为治则,选择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同时具备现代药理证实抗炎抑菌、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肿瘤等作用的药物为主。

金刚刺汤方剂中金刚刺味甘、性寒,具有除风湿、活血、解毒、镇静熄风的功效,水浸液有抗癌作用;白鲜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所含之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作用;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对大鼠肝癌及移植性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可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炎症过程而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反应;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水浸液对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的细胞毒副作用;半枝莲味辛、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肿的功效,水浸液对于TC-26瘤细胞体外抑制率达100%,对晚期肿瘤亦有改善症状、抑制肿瘤增殖和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细胞有轻度抑制作用,有抗癌作用;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效,体外实验高浓度下对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和各种白血病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山豆根(北)味苦、性寒、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有抗癌作用,对实验性肿瘤呈抑制作用。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具有促进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并能增加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明显;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功能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有抗炎抑菌、降压、镇静及抗惊厥作用;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功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能抗炎,抑制血小板凝聚,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抑菌等作用;赤芍味苦、性微寒,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抗炎、抑菌等作用;紫草味甘、咸、性寒,功能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的作用。丹参味苦、性微寒,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能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速、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且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红花味辛、性温,功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当归味甘、辛、性温,具有补血通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有明显抗血栓作用。地龙,味咸、性寒,功能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药理研究证实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并且具有镇静、抗惊厥、纤溶和抗凝作用,还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菌、利尿等作用。上述药物配伍合理,符合中医理论,又有现代药理支持,并已在临床上取得了确切疗效。

总之,从中、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分析研究诊断理论及药物机理理论两个角度均可说明金刚刺汤所选药物的合理性,治疗银屑病减轻皮损的有效性;并已经临床验证其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经对患者进行体检及实验室检查证明金刚刺汤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中药组方。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6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54.
[3] 陈洪铎. 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5-160.

[4]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47.

 

 

 

 

 

 

 

 

 

 

 

 

 

 

 

 

作者简介:高佩华,男,(196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学学士学位;工作于山东省滨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外科,主要从事银屑病、荨麻疹等皮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