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专业群建设

湖南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专业群建设

 

楚琼湘,刘鹤翔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摘要】湖南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头。围绕农业产业链的专业调整与专业群建设对于农业高职院校具有多重意义。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应基于产业链岗位群变化而逐步展开。在此基础上,专业群内专业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从组织机构、课程、师资、实训、教学资源、管理与机制等多方面开展长期的协同建设。

【关键词】农业,产业转型,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楚琼湘(1961—),男,湖南永兴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生,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管理。

联系方式:刘鹤翔,13787020286liuhexiang@163.com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K013BZJ013),并得到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的资助。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处在深度转型期,“十二五”是实现湖南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与完成重点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的关键时期[1]。生产经营主体转变、产业链延长与农业功能不断拓展,不仅对农业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升级的要求,同时对与相应产业对接的专业布局有了新要求。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如何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构建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群,发挥专业的集聚效应,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目标,是湖南农业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基本上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传统农业向集约化农业转变,其特征是家庭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这一阶段在湖南已经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是集约化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或者说由工业化农业向知识化农业转型。这种转型升级的标志是农业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生态化[2],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其特征不同。

1.1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驱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装备为技术手段;以成本效益、环境生态、人本至上等理念管理农业;采取合作化、规模化、集约化等生产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2013年3月,科技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业良种覆盖率96%科技贡献率到54.2%,其中湖南省达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意见》指出,力争到“十二五”末,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

1.2产业链不断加粗加长,现代农业走向多产融合

传统农业的目标只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而现代农业兼具保供给、促增收、可持续三大并行不悖的目标,原有的产业链已不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目标的需要,实现优质、高效生产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基本任务。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种养大户和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加粗加大,构成农业产业水平发展上的横向一体化;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由产中为主的经营管理系统,向产前与产后纵向延伸,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形成一、二、三产融合联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链加长式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已使农业产业超出了第一产业的概念,具有多产融合的基本特征。

1.3 产业链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千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随着农业物流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进入农业产业链,从而推动农业产业链功能的不断拓展与提升,使农业企业通过集聚而产生集群效应,从而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至2009年,湖南省已有各类农业园区963个2012年湖南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9家,特别是粮食、畜禽、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占总数到52%,粮食、畜禽、果蔬加工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在全省基本形成;在水稻、棉花、油菜、辣椒淡水鱼等多个领域出现了领先全国的产业优势区域同时形成了优质稻、杂交辣椒、双低油菜、油茶、宁乡花猪、湘西黄牛临武鸭等一系列的特色农业产业。

1.4 产学研联盟深入发展,急需农业复合型人才

传统农业主要是指种养业,而现代农业则是三次产业的集成,种养业是基础、转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多产融合的农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类型与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单一面向 “产中”环节的人才需求,转向适应“产前、产中、产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技术与人才已成为现代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经验农民”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 “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掌握先进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科研机构、农业产业部门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是必然的选择。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着力打造长沙、永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长沙县、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与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等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的有益探索


2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农业专业调整

2.1湖南省高职农业专业现状

农业高职教育由于缺乏有力的优惠政策支持,加之农业属于艰苦行业,以及传统贱农观念的影响,自高职教育兴办以来,湖南省的高职涉农专业招生一直处于萎缩中,2008年达低谷,2010年才有所回升,至2012年招生仍只有1922人,在校生5578人。农业高职教育办学的萎缩导致了专业建设的滞后,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2012年湖南省高职涉农专业备案数25个,专业点67个,占全省高职1753个布点专业的3.8%,与湖南农业产业占GDP 13.6%的比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在备案的25个专业中实际招生的只有15个,其中“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专业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39.0%31.1%

以上统计资料表明,湖南省高职涉农专业有两个基本现状:一是办学规模与产业规模不适应;二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2.2 湖南省高职农业专业调整的方式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是调整农业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基本依据,涉农专业的建设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发展需要。这种调整至少包括专业的改造与专业布局。就其方式而言:

一是更新专业内容或方向。在不改变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增加有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通过删、并、改、缩的方法减少不适用内容,采用渐进式演进策略,对专业方向和专业目标作适当调整。例如,传统的园艺专业中增加“设施园艺”、“园艺产品网络营销”、“插花技术”、“盆景制作技术”等内容。

二是拓宽专业口径,加大专业覆盖面和复合度。如在原课程基础上,增添某些急需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服务面,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比如,为了适应“畜牧兽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增加“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养殖场创业项目”等课程。

三是在老专业基础上外延发展新专业。对原有专业进行分化、整合、开发,延伸、派生出以形成新专业,例如,在 “畜牧兽医”专业基础上延伸拓展出 “宠物医生”、“宠物护理与美容”、“饲料生产与动物营养”等专业。

四是推陈出新。在农业产业多产融合的背景下,依托学院原有优势,着力在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部开拓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专业是“农、工、商”一体化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式人才的另一途径。

 

3 基于协同发展的高职农业专业群建设

3.1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背景,以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专业与专业共同发展为目标,依据产业链人才需求,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与岗位群对应的专业链;选择能够起引领作用的核心专业为龙头,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整体设计专业群;以教师共享、设施共享、基础课程共享为途径,整合专业群内建设资源,集中办学,带动专业群内专业的共同发展;建设专业群共享的技术开发与实训平台,实现无界化办学、融合教学;建立专业群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机制,实现跨界合作,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

3.2专业群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专业群是由具有共同专业技术基础和基本技术技能要求,并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多个专业(方向)组成的协同体,他们是建立在“一个核心专业为引领,辐射多个专业”基础上的,他们之间需要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发挥集群效应,以增强各个专业的适应性。因此,农业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首先要在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链调整趋势,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其次是要从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考虑自身办学目标与资源优势,依托原有专业建设基础,来规划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群体系,不能一味追逐热门专业[3],不夸领域办专业;再次是要通过调整专业群内主体专业的专业方向,采取渐进、衍生的方法开发辅助专业来实现专业群内主辅专业的整体发展;然后要建立专业群的协同发展机制,既充分发挥原有专业师资和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优势,又避免专业建设上重复投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新建专业的开办成本和风险,渐进式完成专业群的调整与更新[4]

 

3.3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专业群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既要考虑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等基本要素[5],又要重点考虑专业群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机制。就其具体建设内容而言,不同的专业建设水平、建设基础其建设内容有差别,但是,就共同性而言,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根据专业群内专业工学结合实现途径多样化的特点,全面修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二是按照“存量重优化、增量重结构”的原则,统筹投入建设力量,对现有资源要强调“整合”以提高共享性,对新投入资源要体现专业群内资源“结构”平衡;三是构建“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满足一线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学习与应用需要;四是建设专业群校企合作平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不同岗位实训的需要,解决专业与专业、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的问题;五是组建跨界合作的教师队伍,满足项目教学的真实需求;六是调整院系组织结构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如建立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与课程负责人制;七是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改变专业群内专业内生动力不足,课程、师资、实训跨界合作不够的问题;八是建立以专业群毕业生就业质量为评价重点的专业动态调整与发展机制,促进专业群自我发展、约束和调整,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