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形容词对比分析

近义形容词对比分析

   --以“得当”、“恰当”为例

 

    摘要:本文选取形容词“得当”、“恰当”作为个例,尝试从近义词的句法和语义角度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近义形容词的语义特征,来区分近义词的用法,其目的是学会辨析近义词,为在以后的写作中准确使用词语,增加文章语言的表现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得当;恰当;近义形容词

   

“得当”与“恰当”在现有工具书中,如《现代汉语词典》、《简明同义反义词典》、《近义词应用词》等,都有详细的注释,它们互为近义词,虽有同义部分,但也有区别点,辨析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它们的区别点。下面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来寻找它们的区别点,以达到辨析的目的。

 

1“得当”和“恰当”句法、语义相似处

    1.1句法分布

“得当”和“恰当”在意义上十分相似,且在句法分布方面也有相同的表现。作为形容词,“得当”和“恰当”都可以在句中充当谓语和定语。在所掌握的语料中,“得当”跟动词中心语大多数能直接结合,中间不用“得”。

作谓语:

1)只要调度得当,这样的青年人很可以办点事。茅盾《子夜》
    2)这种说法不恰当

作定语:

3)如果灌溉水的利用不以恰当的计划为依据,所谓合理用水就无从谈起

4)成功的舞蹈作品,往往是用最少、最得当的材料,编织成一个最动人的场面。

1.2语义

“得当”和“恰当”在词义上十分接近。《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如下:

    得当:(形)(说话或做事)恰当,合适。  恰当:(形)合适,妥当。

二者都为形容词,有共同义项“合适”,说明二者是典型的近义词。

5)在逻辑上是否严密,论证的方法是否得当

6)在企业中必须对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但是仿佛要得当

7)语音准确而且运用恰当,则会产生明快的效果以至使言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必须编制和严格遵守各项资金的收支计划,保证使用恰当,不得浪费也不得超支。

 

2“得当”和“恰当”句法、语义对比分析

    2.1句法

作为形容词,“得当”与“恰当” 表现的都是事物的性质、状态,就必然与对象、修饰、限制或程度等方面有关。石毓智(1991)在讨论形容词的肯定与否定用法时,曾用程度词法将形容词分为定量形容词和非定量形容词两个次类:根据能不能用“有点儿、很、最”三个程度词分别加以修饰的标准,可以把形容词分为两类:(一)能够用该程度词序列分别加以修饰的叫非定量形容词,它们都可以加“不”否定;(二)不能用该程度词序列分别加以修饰的叫定量形容词,它们都不能加“不”否定‚。张国宪强调的是形容词是否可以在量上伸展以及伸展表述方式的情态特征。据此可以将“恰当”与“得当”归入非定量形容词。现代汉语非定量形容词都有两种计量方式:一种是用表客观量的程度词来进行量的理智判断,另一种是用表主观量的程度词来进行量的主观描绘③。

2.1.1表客观量的程度可以略分为四个量级:微量、中量、高量和极量。

表示微量的程度词包括“稍微、略微、稍稍、稍为、稍”等,并与“一点儿”“一些”同现,构成一个表述客观微量的句法格式,“稍微/略微/稍稍/稍为/稍+适宜/恰当/得当+一点儿/一些” 的结构,但在现代汉语中并无此用法。

表示客观中量的程度词包括“比较、较为、较”。中量具有很强的肯定意味,因而只用于肯定的比较,且用来作比较的事物倾向于不定指。例如:

    9) 这一场的舞美调子也比较得当,渲染出了气氛。

    10) 对难易不同的典故作分别的译法,处理是比较恰当的。

    9*)这一场的舞美调子也比较不得当,渲染出了气氛。

    10*)对难易不同的典故作分别的译法,处理是比较不恰当的。

    表示客观高量的程度词包括“更加、更为、更、越加、越发、愈加”,它们都表示程度高。这类程度词对量的规定性是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来把握的,并有其特定的预设:与之相比较的事物必须具有一定的同质程度。因此,这类程度词特别适用于具有此种预设的“比”字句,反之,违背这一语义制约的语句将不成立。例如:

    11)还有什么比果然有七个天体会更得当呢?

    12)很难想象得出比这更恰当的说明了。

    此外,用来比较的事物不一定非得在表层结构中显现,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既可以省略,也可以隐含。这些句子尽管不是“比”字句,但仍有“与之相比较的事物必须具有一定的同质程度”这一预设。例如:

13) 这里的活儿比英国做得更实在,各个部件做得更得当

14) 他认为更恰当的提法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表示客观极量的程度词包括“最、顶、最为”,以表示极端,胜过其余。这类程度词对量的规定是通过与群体事物的比较来把握的,因此这类程度词语义上要求用来比较的事物不能是定指的个体。

    15)成功的舞蹈作品,往往是用最少、最得当的材料,编织成一个最动人的场面。

    16)我看这话用来形容钱钟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2.1.2表示主观量的程度也可以分为四个量级:微量、中量、高量和极量。

在主观计量系统中,表示主观微量的程度词只有“有点儿”, 表示程度不高。主观微量的表述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多用于不如意的消极的事情,“恰当”、“得当”没有此用法。例如:有点儿不恰当、有点儿不得当成立,有点儿恰当、有点儿得当不成立。

表示主观中量的程度词是通过形容词的重叠或加后缀来实现的,对于分析 “得当”、“恰当”并不实用。

表示主观高量的程度词可以在形容词前加“很、太、非常、十分、挺”等程度词。从用法上看,这些程度词可以分为两小类:A、很、非常、十分   B、挺、太

A类词属于认识情态的中性表述程度词,这种计量主观因素较情感副词弱,只是就心理的参照作出的陈述或评论,因此这类程度词对形容词选择自由。

17)与会者均认为这个安排非常得当而且必要。

18)错误的东西要批评,但是要很恰当

B类程度词含有更多的说话人的情感,主观意识浓,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

    19)她总也是想表达一份心愿吧,即使表达的方式不太恰当

    20)一个“腻”字诠释得挺恰当

高量还可以弱化,形式为:很/太/十分+得当/恰当→不+很/太/十分+得当/恰当,格式里的否定词否定的是程度量,其结果是比原来的量级要低。例如:

    21)此次中国宏观调控措施进行的比较及时,很得当

    22)它的外形看起来十分恰当

表示主观极量的程度词通常用程度词“极、极为、极其”,表示程度达到极点,“极、极为、极其”修饰“得当”、“恰当”的情况相对较少。例如:

23)那个艺术家极有才华,举行那样一次展览会极为得当

24)这种用词在外交词汇中极为罕见,但在此却极为恰当

 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得当”与“恰当”二者的用例分别是1687例和2412例,它们受主客观量程度词修饰的用例总共有644例,其中“得当”占28例,“恰当” 占616例,如表1所示:

     1  “得当”和“恰当”受程度词修饰情况统计:                     

       统计结果

修饰词出现次数(例)

得当(28例)

恰当(616例)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微量

(稍微∕略微)

0

0

0

0

中量

(比较∕较为)

7

1.1

108

 16.8

高量

(更∕更为)

5

0.8

104

16.4

极量

(最∕顶)

4

0.6

137

21.3

总计

16

2.5

349

    54.5

 

微量

(有点儿)

0

0

0

0

中量

(AABB式)

0

0

0

0

高量

(很∕非常∕太)

11

1.7

265

41.1

极量

(极∕极其)

1

0.2

2

0.3

总计

12

1.9

267

41.4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得当”和“恰当”受客观量程度词修饰的比例分别是2.5%和54.5%,它们受客观量程度词修饰的能力按从大到小排列为:恰当> 得当。“得当”、“恰当”受主观程度词修饰的比例分别是1.9%、41.4%,同时二者对主观极量程度词“极”有较强的抵抗力,而受主观高量程度词修饰的情况较常见。它们受主观量程度词修饰的能力按从大到小排列为:恰当> 得当。因此,“得当”和“恰当”一般都可以受客观量程度词和客观量程度词的修饰,且“恰当”受主观量程度词和客观量程度词修饰的能力明显高于“得当”。正是由于这种句法特征,使得“恰当”的搭配范围比 “得当”更加范围,能够更好地表现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2.2 语义

2.2.1相异义项

“得当”与“恰当”互为近义词,它们除了有共同的义项外,还有相异义项,我们可以通过找出相异义项来区别它们。

得当:(形)(说话或做事)恰当,合适。  恰当:(形)合适,妥当。

“恰当”多出一个义项“妥当”,有稳妥之意,用于行为动作,形容言辞时有恰到好处之意。

25) 各种夸张的手法,作者运用自如,恰当地美好地利用着。(属于行为动作)

26)人们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但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表达。(强调恰到好处)

“得当”用于言语行为相当于得体,一般不用“恰当”替换。

27) 泥人张捏出来的五官配置得当,轮廓线条分明,具有一种冷峻中透着和蔼,儒雅中不失庄重的绅士气派。

2.2.2语义轻重度

“得当”“恰当”共有义项的语义着重点不同,可以通过对异语素的辨析进行区分。“得当”“恰当”两词的异语素为“得”、“恰”,它们的不同也就体现在一个是“得”,一个是“恰”。

“得当”重在表明行为动作的结果,陈述一种事实,语义较轻。

28)新加坡人口政策在短短的时期内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关键在于政府高度重视,措施得当有力。

29)盆景的浇水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一定要掌握得当

“恰当”重在恰如其分,对事实加以判断,强调程度刚好合适,语义较重。

30)这几句形容词,用得十分恰当,一点都不夸张。

31)某些人把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的汉语的特点说成汉语的风格,是不恰当的。

2.2.3语义范围

“得当”和“恰当”共有义项的语义范围不同,“恰当”的所指范围比较大,“得当”所指范围相对较小。“得当”用于做法、措施、表现等方面,大多表示积极意义,较多地用于书面语中。“恰当”可以形容方法、分析、评价、批评、位置、言辞、比喻等。

   32)这样办最为斟酌得当,富有意义。  叶圣陶《倪焕之》(用于做法)

   33)1984年年底开始,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速度又过快,以后加强了宏观控制,由于措施得当,1986年速度才趋于正常。(用于措施)

34)父亲和儿子扮演的角色要得当。(用于表现)

35)为了完成德育的任务,在确定了正确的内容之后,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用于方法)

36)面对现实,恰当地分析,稳妥地处理各种矛盾。(用于分析)

37)对人的真正了解并做出恰当的评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用于评价)

38)韦书记引证毛主席讲的话,把那右倾保守的同志比喻成小脚女人,批评得非常恰当(用于批评)

39)进入九十年代,我算是找准了自己最恰当的位置。(用于位置)

   40)他学会了许多北平的俏皮话与歇后语,而时常的用的很恰当  老舍《四世同堂》(用于言辞)

   41)这个比喻不恰当(用于比喻)  

2.2.4抽象性与具体性  

“得当”多用于形容动作行为等具体方面,例如分配、处理、安排、经营、措施、指挥、方式方法等。

42)我们的资金积累较多,分配得当,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就会较快,国民经济各部门就能按比例发展。(用于分配)

43)方和圆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达到和谐统一,产生出更美的效果。(用于处理)

44)对于用在农业方面的有限投资,怎样使其安排得当,促进农业迅速增产,就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用于安排)

45)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动自行决定其经营活动,反映灵活,如经营得当,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和盈利。(用于经营)

4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政策措施得当,消除了长期以来农业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对农业生产的干扰。(用于措施)

47)所谓指挥得当,就是指挥员的侦察、判断、决心以及对各种情况变化的处置,都比较地合乎彼己双方的情况。(用于指挥)

48)领导者在使用威胁控制这一方式的时候,既要严肃慎重,又要合理得当。(形容方式)

 “恰当”除了可以形容动作行为等具体方面,还可以用来形容比喻、时机、借口、心理距离等抽象事物。

49)他写的杂文中那种曲折含蓄而又洗炼犀利的语锋、巧妙而恰当的双关和比喻,文言成分和外语成分的特殊用法等,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战斗的需要有联系的。(形容比喻)

50)这次访问时机恰当、进程顺利、气氛友好、成效显著。(形容时机)

51)他觉得理屈辞穷了,找一个恰当的借口和用辞推脱,实在太难了。(形容借口)

51)戏曲的程式,对于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与舞台之间形成比较恰当的心理距离是有益的。(形容心理距离)

 

3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1)“得当”和“恰当”一般都可以受客观量程度词和客观量程度词的修饰,且“恰当”受主客观量程度词修饰的能力明显高于“得当”,“恰当”的搭配范围比 “得当”更加范围,能够更好地表现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2)“得当”重在表明行为动作的结果,语义较轻,而“恰当”重在恰如其分,强调程度刚好合适,语义较重。(3)“恰当”的所指范围比较大,“得当”所指范围相对较小,且较多地用于书面语中。(4)“得当” 和“恰当”都可以用来形容言谈举止等具体的内容,而“恰当”还可以形容抽象事物。

本文在进行近义词辨析时,借鉴了不少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利用句法和语义辨析近义形容词,利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但一个个具体的词的词义分析仍然是浩大的工程,需要收集大量语料,进行繁复的工作,具体有哪些需要考查的重点,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分析。

   

 

注释

本文中所引语料,大部分来自北大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少数转引自各类词典。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44页。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52页。

 

 

参考文献

[1]周颖.《从现代汉语常用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的替换现象考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陈宏.《现代汉语同义并列复合词词性、词序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第1期

[3]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