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浙江省开化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徐凤林

 [ 关键词]   中耳炎,伴渗出液;鼓膜穿刺术;鼓室注药

    分泌性中耳炎( SOM) 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以鼓室积液、鼓膜完整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治疗方法较多, 疗效各异。20098~20128, 我科采用鼓膜双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取得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就诊的SOM患者110,均有耳闷胀感, 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部分伴低性耳鸣和耳内水泡音,检查见鼓膜内陷, 表现为光锥变短、分散或消失, 锤骨短突明显外突,

锤骨柄变水平, 前后皱璧夹角变小, 鼓膜呈粉红色、黄色或灰白色,活动度降低,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57( 73) , 33, 24; 年龄6~ 69,病程2d~28个月,左耳23,右耳18, 双耳16例。治疗前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45, 混合性聋28, 其语频区骨气导差平均 37. 2 dB。鼓室导抗图全部为B型或C,镫骨肌声反射消失, 行鼓膜双穿刺加压注药治疗SOM。对照组53( 63) , 30, 23;年龄5~ 57,左耳22,右耳21, 双耳10例。病程5d~ 17个月。治疗前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43, 混合性聋20耳。语频区骨气导差平均为36. 9dB, 声导抗B型或C, 镫骨肌反射消失。以常规鼓膜穿刺治疗SOM。本组患者均表现为耳部阻塞感, 听力减退, 部分有耳鸣及水动感。检查鼓膜多呈淡红、淡黄、蜡黄色, 少部分混浊钙化。

1. 2  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外耳道, 1%地卡因棉片贴敷鼓膜行表面麻醉, 10min后取出棉片, 5ml 注射器连接7号长针头, 于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或后下方刺入中耳腔, 轻轻回抽至吸出带气泡液体, 拔出针头。若有积液于鼓膜紧张部后下方或前下方的另一象限穿刺抽液。对黏稠或胶冻状分泌物不易抽吸出的,改用9号长针头连负压吸引器吸出。然后更换注射器和穿刺针头, 从一针孔缓慢注入地塞米松5mga-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注药后, 嘱患者头部偏向另一侧, 按压耳屏3~ 5, 觉咽部有苦味止。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填塞, 3d后复查。治疗期间同时给予1%麻黄素液滴鼻, 口服抗生素及适量泼尼松。穿刺1次口服抗生素6d1个疗程。1周后未痊愈者再次同法治疗, 直到痊愈。对照组除采用常规针鼓膜穿刺外, 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治疗结束后, 复查纯音测听和声导抗, 并随访1年。

1. 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 语频听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 鼓膜正常, 鼓室导抗图恢复至A; 有效: 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鼓膜内陷改善, 活动度好, 语频听力提高10~15dB, 但未达正常, 鼓室导抗图为BC型或CA; 无效: 听力无提高, 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 声导抗图无改变, 鼓膜内陷, 活动度差。治疗4次以上和复发者按无效计, 对复发者改双孔穿刺注药或鼓室置管。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见表1

1  两组疗程及治愈情况比较 例(%)

例数       1个疗程  2个疗程  3个疗程  4个疗程

治疗组57  37( 64.35)  16(26.96)   2(4.35)   2(4.35)

对照组53  21( 40.57)   16(30.19)  7(13. 21)  9(16. 03)

    1年后随访, 治疗组: 治愈39( 76. 52%) ; 有效16( 18. 26%) ; 无效( 复发) 2( 5. 22%) 。对照组: 治愈28( 53. 77%) ; 有效16( 28. 97%) ;无效( 复发) 9( 17. 26%)

    不良反应: 治疗组穿刺注药后出现一过性眩晕5; 对照组穿刺后出现一过性眩晕及耳痛7例。治疗后无中耳感染、出血、听力下降等并发症。治疗组与对照组经V2检验, 3次穿刺治疗后, 总有效率对比V2= 8. 4090; 1年后总有效率对比V2=7. 885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1)

3  讨论

    SOM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 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发病因素【12】。但大多研究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的病因【3】。鼓膜常规穿刺抽液, 抽吸时由于没有空气充入鼓室, 积液较难完全抽出。鼓膜切开吸引置管术, 术后有并发中耳感染或胆脂瘤、通气管脱出或掉入鼓室、通气管堵塞、鼓室硬化、鼓膜穿孔等可能性; 逆行咽鼓管吹张, 如鼻内镜下经咽鼓管咽部开口向内置管, 不但操作技术难度大, 且可能造成咽鼓管功能或咽鼓管损伤, 重者可引起中耳不可恢复的病损, 还可能造成医源性异常开放的咽鼓管,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及终身的痛苦。鼓膜双穿刺加压注药后, 能克服常规鼓膜穿刺的缺点, 并能有效地改善中耳腔负压, 使药液更易分布于中耳腔而到达咽鼓管。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 且可减轻中耳腔及咽鼓管的粘连和水肿, 而地塞米松味苦, 便于判断药液是否经咽鼓管进入咽部; a-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 具有分解肽链的作用, 对于黏稠的胶状分泌物及部分纤维组织有一定分解作用, 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地塞米松、a一糜蛋白酶两药合用可使鼓室黏膜炎症反应减轻, 粘稠分泌物变为稀薄, 有利于鼓室引流和吸收、改善听力、达到治愈目的【4】。本组术中有9例出现眩晕, 可能与药液过冷刺激迷路有关, 冬天注药前应适当加温。该方法治疗创伤小, 不需特殊设备, 患者容易接受, 基本无后遗症和并发症。本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鼓膜常规穿刺, 因此, 该方法可作为治疗该病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樊忠, 王天铎.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7.

2  张向博, 张品, 刘军, . 成人咽鼓管咽口/圆枕比值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 18: 329330.1

3  王政敏, 陆书昌, 主编. 现代耳鼻咽喉科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488- 494.

4  苏益波. 耳内镜鼓膜穿刺下灌洗地塞米松、a一糜蛋白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海峡药学, 2009, 21: , 19, 20.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