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过程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韩刚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第二小学  重庆 綦江  401431)

 

摘要: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关于过程与过程目标,过程目标的隐蔽性,过程目标的分类,过程目标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要性:过程目标的提出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过程目标的提出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需要;过程目标的重视是教育目标全面实现的需要。

关键词:过程目标   改革   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提出了课程中的一个新的关注点,那就是“过程”。在有关的新课标论述中更明确地指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过程目标却并不为老师们接受,有教师认为,目标、方法、过程是三个并列存在的概念,把过程说成目标,较难理解。也有教师提出,并不是所有的过程都是目标,认为需要学生掌握的学习过程才能列为目标。纵观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各科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英语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称为“学习策略”,数学则具体化为“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物理、化学、音乐、美术、历史学科则专门列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其他学科的表述则较为模糊。再仔细阅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混杂在一起的,如数学“学段目标”第一学段“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中就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等等表述,从这些目标表述的用词特征来看,这应该是一种过程,而并不是“知识与技能”。在物理、化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中则出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范畴,如物理“过程与方法”第1条“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其中“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则显然不是“过程与方法”。

“方法”目标,大家易于理解,特别是“学习方法科学”研究的广泛深入,让人认识“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基本不存在问题。但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把“过程”也作为目标,确实让人颇费不解。由此,我试着就这一问题作一阐述,以求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一、关于过程与过程目标。

什么叫过程?过程就是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过程是一种程序,程序就是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可以看出,过程是一种存在于时间流动当中的特殊概念。如果时间静止不动,那就不会有过程的存在。过程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或做出前后相关联的行为动作的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非静止的状态。

一节课,教师要设计一个教和学的过程,教师有引入、主题学习引导、练习巩固巡视点拨、课堂小结等相连贯的行为动作,与之相应的学生也有受到吸引进入情境、产生兴趣开展学习、动手练习运用知识、回顾课堂学习体验等相连贯的课堂学习程序。

什么又叫目标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1.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看清~/发现~。2.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奋斗~。不难看出,本文所说的“目标”应该取义第2项。

课程中的过程目标,我们就可以定义为学生学习或促进学生发展应经过一定程序的标准。我们可以确定这一定义中存在的三方面含义:

一是过程目标是一种标准,即是一种对过程的限制,数学学科新课标“数学思考”中的“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目标,限制条件有“运用数据”、“发展统计观念”。即是满足一定条件下的程序才能叫过程目标。

二是过程目标是一种程序性目标,是一种动态性的目标。人们对目标的理解容易固态化,把它与结果等同起来,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过程目标说成由什么状态到什么状态的变化轨迹标准。有时我们把它说成结构,如把课堂的过程目标说成课堂结构等。

三是过程目标是学生学习或促进学生发展应经过的标准化程序。这一程序是根据学习内容、对象、学习目标的不同而科学地设置的程序。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一定具有规律性,新课标中根据各学科的这一规律性为教育教学过程设置了一定的标准,这就形成了各学科的过程目标。

结合我们的实践,我们发现,过程是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过程是指学生参与受教育所经历的所有过程,狭义的过程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程序,以利于同类知识学习的迁移运用,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基础。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角度看,过程既指广义的过程,又指狭义的过程,从学生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过程则更多地倾向于广义的过程,受教育的所有参与过程。

我们既可以说,没有框定具体标准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目标,又可以说,写进了课程标准具有明确限制的过程也是一种目标。

二、过程目标的隐蔽性。

有这样一则关于过程和目标的故事。一位旅行者在海边遇到一个悠闲的渔夫,便问,人家都出海打鱼挣钱去了,你为什么躺在沙滩上,悠闲地读书,你这样什么时候能有出息。渔夫说:“为什么要夜以继日地出海?”“当然为挣钱。”“挣了钱做什么?”“挣了钱可以买一艘大船,然后挣更多的钱,在海边造一座别墅,悠闲地读书、聊天……”渔夫笑了:“可是,我现在就过着您说的那种生活啊!”旅行者哑然。这则故事形象地阐明了人们对过程目标的忽略。在人的一生中,发奋努力的过程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消亡,在人们大脑中留下的只是经历过程后所取得的结果。就像一场足球赛,人们总是比较关注最后的比分,而比拼比分的过程则很快让人遗忘。

过程是所有经过环节的集合体,它是由每一个阶段结果串起来的流程。过程中包含了学生学习和发展所运用的所有已掌握并运用到过程中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附加在过程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也是知识、技能掌握的一个轨迹,是教学内容的统一体。因此,教育者总是关注过程中知识性、技能性、方法性的因素,却不容易整体性地关注过程。

三、过程目标的分类。

在各学科课程标准过程目标的表述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历史等学科较为具体,如数学、物理、化学中的“经历……过程”、“通过……活动”、“探索”、“表达”、“收集”、“观察实验”、“交流”等,音乐中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实践”等,历史中的“积累”、“理解”、“探讨”等。从各科的目标表述中,我们可以把过程性目标分成经历型过程目标、体验型过程目标、探索型过程目标、合作型过程目标等。

经历型过程目标范围较为广泛,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物理课程标准中“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等均属于这一目标范畴。而在其他过程目标分类当中同样具备学生经历过程这一前提,如“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这一目标,就必须有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经历的前提存在,才能谈得上“体验”目标的完成。

体验型过程目标是在经历型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一层目标,它实际上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感知内化过程。如音乐课程标准中“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体验是在学生发展前端状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的差异性造成了这一目标同步实现的可能。体验型过程在心理咨询活动中我们最为常见又最易理解。

探索型过程目标是较高层次的经历型过程目标,即是含有大量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元素在内的经历型过程目标。其中既有知识技能方法的实际运用,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呈现。如地理课程标准中“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合作型过程目标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型过程目标,其中包含更多的是合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过程目标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过程目标的提出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学生应享有平等拥有受教育过程的权利。如果说知识、技能、方法是一种教育财富的话,过程也同样应是教育与受教育中宝贵的财富。以前学生因犯错误,被教师喊出课堂,从法律的层面上讲,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现在我们从课程的角度讲,它的本质是剥夺了学生享有该堂课教育过程的权利,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残酷惩罚。

当前,党和国家正在致力于公平教育、均衡化教育的发展,我们将此微观地看,就应该理解过程目标对每个学生的重要性。平时我们说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等,实际上就是针对过程目标来说的。当然,此处使用的过程概念倾向于广义过程的内涵。

当今社会的特点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受教育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多少也不是教育唯一重要的目标,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掌握知识、带着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获得知识技能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前教育过程中的“我讲你听”、“我分析你记忆”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对于一些非基础应用型的知识技能来说,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和尝试的方法远远胜过知识的价值。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受教育的过程既是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不能运用知识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正如我们身边的一些运用不良学习策略学数学的情况一样,公式、法则、定义记忆好像成了数学学习的全部,不加以运用、不融会贯通的记忆让众多的学生伤透脑筋,与遗忘反复斗争的结果是失去成功的体验,最终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其实这就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公式、法则、定义运用的过程造成的恶果。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是培育具有自主精神、创造精神的新一代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未能参与过程的学生缺乏自己的亲身体验,畏首畏尾,缺乏尝试的勇气,更谈不上自主创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做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这无疑又为新课改所倡导的过程目标提出了时代的要求。

(二)过程目标的提出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需要。

过程目标的提出,能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学习的流程设计,感受学生在学习流程中的所做、所想、所得,使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受到进一步的关注。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恰当地组织课堂的结构,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过程。有一位体育教师就做得特别好,每教学生学习一个新的体育技能时,他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训练到整体动作、由预备状态到正式状态地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起来很轻松,而且也得到了良好的过程体验,还受到了过程意识的有效培养。

过程目标的提出,更能有效地引导教师进行换位思考。教师的教学组织,一直以来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这与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考试是一张试卷,要在试卷上考操作、考过程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实验课变成讲实验、背实验的畸形课。新课标提出的“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过程性目标,能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能让教师从唯知识技能中走出来,带着学生一起经历快乐的教育过程,找到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元素。

过程目标的提出能让师生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的问题,固定地看一个人的素质状况是很难分出高低的,只有在过程当中才能比较出来,学生的素质也只有在过程当中才能全面地予以表现。在新课改背景下施行的综合性评价也正是师生关注过程目标的产物,这样的评价会更全面科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培养学生健康发展。

(三)过程目标的重视是教育目标全面实现的需要。

过程目标的重视让学生的学习更完全。有关教育理论指出,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过程得到重视,学生原有知识技能能得到更充分的验证和巩固,在原有知识得到充分运用的基础上,新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内化过程,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也就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过程目标的重视让学生的方法目标实现更完美。过程和方法常常是联结在一起的共同体,“过程与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是三位目标之一,是一个整体。过程需要方法来组合,没有方法的过程是不存在的。在过程目标实践的同时也就有了方法的实践与积累。

过程目标的重视能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学生参与过程,学习中就显得更加生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让附着在过程上的良好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强化。

总之,过程目标是新课改中三位一体课程目标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重视过程目标的实现,把新课程的功能实现得更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永才.教学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融合策略初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络期刊.2006.1。

[2]、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3]、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新创意.教育发展研究。

[4]、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2003.2。

 

 

作者简介:韩刚,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990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本科毕业,在农村学校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等在各类期刊发表,在市、区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