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

高职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

王清媛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省 南昌市  330000)

摘要: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分析高职生“文化自信”现状及“文化自信”的内容,总结出高职生具备“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培养高职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关键字:高职生、“文化自信”现状、表现形式、途径

 

“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对“文化自信”的认识现状直接决定了中国文化地位的走向,只有他们具备文化自信,才能影响更多的人,才能更加深入地贯彻挖掘文化自信的要求。

一、高职生“文化自信”现状

(一)对文化自信的渊源的认识不清晰

   文化自信的三个渊源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很多高职生认为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简单的“文化”和“自信”的叠加,对其产生的渊源认知不清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原理,其根本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二)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不足

对文化自信的内容部分高职生认为跟自己关系不大,虽然对传统文化普遍持认同态度,但是兴趣不足,重视程度偏低,有些甚至有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革命文化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对塑造高职生职业精神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有部分高职生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已经不需要了解革命事迹及革命精神,没有意识到其中可以学习借鉴到的对个人发展中有益的成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反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看齐,树立起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

(三)对文化自信内容的理解程度不深

目前高职生对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了解,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文化自信只是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意在提升本民族的文化的自信,学生们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不清晰,有很多同学认为“文化自信”不仅是包括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世界上所有优秀文化的自信,并没有认识到文化和国情或者说和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比较片面,因此,让学生们了解到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内涵普及宣传力度,加强对文化自信的意识的培养。

二、高职生具备“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

(一)文化自信表现在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及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系,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清醒、理智的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正确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能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二是要理性的看待西方外来文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要吸收借鉴,其腐朽和消极成分要坚决抵制。三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了正确的认知之后,能够主动认同并传承中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大学生。

(二)文化自信表现在高职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理解和启发。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脉搏,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年代,革命文化中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些都是革命文化的精髓,在这些革命文化中高职生可以学习到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意识及危机意识。中国共产党在对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可以塑造高职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三)文化自信表现在高职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践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先进文化要符合人类发展历程,根据新时期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潮流文化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剔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个人层面上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高职生的“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具有爱国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和谐友爱意识。

三、目前高职生文化自信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意识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高职生的群体中虽然大多数对文化自信的内容是认同状态,但是关于文化自信的认知度是不足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文化自信知之甚少。随着如今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网络信息和交通的日益发达,各国之间的交流增加,外来文化不断输入,尤其欧美、日韩文化,通过文化作品对当代学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环境决定个体的认知,个体的认知又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中国文化当中的仁义礼智信需要培育,但如今的学生们,受到各种文化形态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盲目崇拜其他国家文化的现象,在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时,有部分学生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不正确,还有个别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过时的文化,这些都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要让当代的学生们能够辩证地看待本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文化观念,通过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

(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缺乏责任感

首先,不光是学生,在教师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文化自信的认知不清晰,对文化自信的来源不了解,这说明文化自信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教师们的重点都放在日常教学以及日常工作当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或者课程成绩方面,并没有意识到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对学生道德品质上的行为重视程度一般,对学校是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例有很多教师表示不了解,对社团管理制度也不了解,说明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度少,也说明校园文化活动没有普遍性。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参与的意识,认为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应该是领导,虽然学校领导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具有主动意识,毕竟学生需要引领,而教师作为其中的一个纽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针对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内容不丰富

    从跟各学校的团委访谈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校内针对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活动较少,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比较单一。文化自信的三个渊源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如何在其中挖掘到可以通过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的元素是一个难题,需要上层领导、学校管理者、教师共同思考,如今,学校内有关文化自信的活动类型少,举办的活动多为娱乐性或者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目标,针对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相关的活动举办,有的学校虽然举办了相关活动,但是在内容上比较单一。

(四)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不足,形式单一

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部分学校不是抱着培育学生的某种素质目标举办,而是因为上级领导要求举办,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考虑到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活动举办的目的,只是为了举办活动而举办,没有考虑到活动效果以及学生受益情况。并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为讲座类、演讲类、竞赛类,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创新,也没有覆盖到大部分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不多,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校园文化活动中有缺失的地方。

、培育高职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高职生文化自信

学校校园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也说明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适当倾斜,多举办跟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在校园物质文化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活动组织宣传时多投入人力和物资,确保各种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通过宣传栏、板报、图书馆、校园网等手段宣传“文化自信”有关内容,加强高职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二)加强高职生家庭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认同感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家长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行为模式,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或处世之道,或革命文化中的吃苦耐劳精神,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自己国家的爱国精神都是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培育的。[2]作为子女应该多和家长沟通,从小事做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通过家庭良好的氛围培养子女对社会以及对文化的认同感。

(三)发挥榜样力量,提高教师的文化自信

很多高职教师也并不清楚“文化自信”渊源或内容,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的做用不光是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也有教会学生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的责任,教师是学生和校园之间的一个媒介,如果教师对“文化自信”的意识不足,将会直接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文化自信,因此,作为教师,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的内涵,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养目标。[3]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传导积极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严格要求学生,共同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四)发挥社会联动作用

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光是在校内,校园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校内环境的载体,但整个还是需要一个社会化的大的氛围,如果只有校园环境满足了文化自信培育的要求,社会上这个大环境却没有按照这个要求建设,也是事倍功半的。这就需要上层领导重视如今高职生的文化自信的问题,利用网络环境,多宣传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的精髓,改变社会这种舆论风气,从而影响到高职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对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共同联动,发挥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提升高职生“文化自信”,首先高职生要有正确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国家和社会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再加上家庭对高职生的教育,最后通过他们接触最多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环境熏陶,让高职生在心理上认同“文化自信”,行为上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目标来要求自己,提升社会责任感及国家荣誉感,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