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郭秀珍

(重庆市渝川燃气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0021)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科学合理并且执行到位的内控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要素出发,通过对基层单位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规的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应对策略,以加强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内部控制执行 问题 应对策略 

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即使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如果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同时缺乏对实际执行效果的考核和最终评价,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进而使得内部控制目标难以实现。

一、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活动控制:付款审批单填写金额与付款原始凭证申请支付金额不一致都能完成款项的支付、收款单位与开票单位不一致的付款申请单,竟然所有人都签完字了,出纳拿着这“签字手续完整”的申请单,自己更正收款单位名称……《会计法》赋予拒绝接受的权利,为什么不执行呢? 

2、合同管理控制: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相关人员未对合同条款进行严格审核、审批,以致出现合同部分条款与经济业务不符、合同期限有误、合同支付条款对公司不利等现象;合同条款未分别约定合同价款和税额(率),供应商的选择未遵循最优原则(应选择一般纳税人而非小规模纳税人),致使开具发票增值税税率不同,导致公司成本及税金附加增加、利益受损,如从**广告传媒公司采购一笔应急物资,发票税率仅为3%,首先此业务从广告公司采购应急物资就不合常规,其次3%的抵扣额,使得公司多交增值税,进而多交附加税,导致公司费用增加。另外,由于业务人员的疏漏,事后合同现象常有发生。

3、全面预算控制:年度预算指标未进行分解下达到预算执行单位,管理部门随意将某些部门费用分摊列支到预算执行单位,而不需要预算执行单位的负责人签字审批。各预算执行单位对年度经营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盲目经营、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同时预算管理失去对业务的控制能力。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4、项目管理控制:项目管理不规范,如项目管理部门未建立完整规范的项目管理台账,不了解项目的执行及结算情况。项目管理费用使用不规范,扩大了项目管理费的列支范围,未经项目负责人签字审批,擅自将公司的部分管理费用列入工程项目管理费,致使工程项目费用失去相关性、可比性。

5、信息系统控制:随着公司管理的提升,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如合同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与此相关的业务需要在系统里执行与审批,也对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权限设置,但在执行过程中,审批人员进行审批时,也不会逐个仔细审查,大多都会批量审批,另外,存在审批人员将自己的账号及密码提供给其他人员进行“代审批”,使得系统控制形同虚设。

(二)、原因分析

1、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公司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认知不足,没有内部控制意识,如个别领导凌驾于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之上,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走形式,签个字而已,因此铤而走险,在无授权审批的情况下办理业务,之后补办审批手续;平时不注重内部控制日常管理工作,等到上级单位通知检查、测试、审计时,才开展自查或聘请中介机构开展自查活动,以应付上级单位检查;某些员工认为内部控制是领导和监察部门的事,与自己的日常工作无关,这样的认知,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大大削减,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

2、内部审计滞后,监督执行乏力。

内部审计往往是对既成事实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监督,却对事前阶段的监管工作缺乏有效行动,使得整体监督乏力。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内审的职能上,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对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理性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另外,内部审计检查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如果不深入仔细的检查、研究、取证,有些事项处理的很隐蔽,粗略的检查、稽核很难发现,致使该事项最终演变成重大违规事项,对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授权审批执行不严,风险意识不强。

在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中,决策者受主观判断和主观意愿影响,决策行为是否合理和具有可持续发展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论证。部分决策者不具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时间来勤勉、诚信、尽责地履行职责,同时内部监督在具体执行中形同虚设,由此引起的决策失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经营风险。

二、加强内部控制执行的应对策略

1、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领导层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贯彻内部控制的政策、办法和程序,重视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全体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以此来推动公司内部控制的落地实施,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建设水平。

2、审计监督业务前移,防范控制经营风险。

明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将审计监督工作从事后监督推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实现内部控制全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企业内耗,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合理保证公司预期效益的实现。同时应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实际的监督作用。

3、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合理、有效的授权审批控制是公司实现科学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决策失误的重要保障。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设定授权审批管理制度,明确界定“三重一大”经济业务的范围,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企业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避免个人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严禁事后审批、杜绝“一支笔”和越权、违规审批。对于显失公允的决策、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应追究决策者的相关责任。

4、规范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改变公司领导及业务部门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增强内部控制不仅要合规、还要提升效率、改进效果的意识。通过梳理公司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对公司现有流程进行分析,识别核心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冗余环节,同时规范前端业务部门的业务行为,提升内部控制效率和信息质量。

5、建立预算考评体系,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西方有句谚语:“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没有监督与考核,再美丽的天使都会变成可怕的魔鬼。”以此来形容预算考评工作的重要性是十分恰当的,树立“考评与奖惩是预算管理生命线”的理念可以确保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建立预算执行考核体系,保证预算的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对于超预算、预算外费用严格审批程序,并纳入业绩考核,以此增强预算考核的战略导向、激励及评价作用,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蕾 李树超,优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探讨《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2) :158-159

2. 赵霞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经界》 ,2009 ,30 (10) :107-108

3. 黄永斌.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5):233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