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意味: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面构成与装饰

形式与意味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面构成与装饰

杨成立

(南京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摘要: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南地区民间年画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年画艺术之一。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强烈的构成形式与装饰意味,在艺术图像消费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审美与价值取向。平面化构成设计凸显年画视觉消费的纯粹性;程式化的构成形式增强了年画艺术的符号性;对称与均衡的图像隐喻着美好生活的愿景;节奏韵律的线条强化了年画的形式与意味;形态与色彩的强对比却获得消费心理的调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形式与意味,依据的是画面构成的需要及传统哲学观的影响,而非自然科学的尺度,它对画面构成要素进行提炼、夸张、装饰,呈现出了的独特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年画、构成与装饰、形式与意味

 

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富有区域性民俗特色,是苏南地区民间年画艺术的代表。木版年画的产生发展在形式与意味上深受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是构成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艺术形态在视觉信息与价值导向的图像消费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具有强列的构成形式与装饰意味。“所谓形式, 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所隐含的,使形式得以唤起审美情感的那种东西”[]。桃花坞木版年画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构成、时空概念、主观造型、对此均衡、色彩对比等等,都表现出了形式与意味的统一,在艺术图形学研究中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它把握了唤起人们内心审美情感的那种东西,敞开了一个意义的世界。

一、平面化构成设计凸显年画视觉消费的纯粹性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视觉构成元素多样统一,画面采用主观意象的造型和平面化构成设计,凸显了年画艺术图像的视觉纯粹性。20世纪五十年代德裔美国艺术史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 Erwin Panofsky) 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中将艺术图像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或视为层次) : 第一阶段称为“前图像志描述” 即艺术作品的主题与形式分析; 第二阶段称为“图像志分析” 即艺术作品表现的具体人物与故事内容分析; 第三阶段称为“图像学阐释”,即揭示艺术作品表

现的深层文化内涵[]。对桃花坞木版年画图像学研究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画面图像饱满,氛围热闹,抓住了多、满、全,多样统一的审美心理需求,视觉形象的平面化凸显了绘画本身的视觉纯粹性和图像直观性,更好的体现了理想化的审美。多样统一是美的形式法则之一,画面的饱满丰富和造型元素的完整和谐是华夏民族哲学观中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理想与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审美的一种价值取向。桃花坞年画视觉形象多样统一和平面化构成,不仅体现了艺术图像的纯粹,也体现了太极阴阳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完整、圆满、和谐、呼应的画面,从艺术图像学的角度把握了人生观与审美心理的内在诉求。在年画画面构成骨法的实现上,力求造型元素的丰富饱满、完整齐全、装饰辩证、阴阳互守、动静结合等传统观念。这些不仅关联着构成骨法思维的展开,也在造型装思维与装饰形态的创造上要求形式与意味的统一。构成要素的多样和主观意象的造型,统一于劳动人民理想化的平面化图像之中,使画面生命力旺盛,富有朝气。在画面视觉形态构成中常常打破时空观念的限制,以平面化构成手法,凸显图式感和图像语言的纯粹化,更具有艺术图像消费的可能性。如图1《江南集锦》中,以怀抱鲤鱼的娃娃为视觉中心,上面是左右对称的舞狮、绣球、荷花灯;下面是左右对称的龙舟、海水、祥云、鲤鱼;中间部分是为了增加变化采用了不对称的手法处理,左边是爆竹、兔子、公鸡,右边是方胜、老虎、燕子;画面在构成骨法与造型元素的组

1《江南集锦》                     2《家家丰收、户户有余》

织上不仅有视觉中心的定格,也对左右、上下进行了充分的展示,甚至对时间、空间、乃至意念等多维度元素在统一的视觉平面上展开。民间艺人们用动态的观察,朴素的构成方法,将图形元素,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使整个画面构成和谐自然,富有张力。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面元素通常是运用平铺并列充满视野,随主观意愿和心理需要自由地组合物象,在美得形式规律主导下,使画面元素的饱满、多样、完整,并富有装饰性。画面经营秉承百姓的生活理想和视觉图像消费的朴素需求,使画面紧凑、严密,富有劳动人民的视觉审美愿望。这种视觉形象的多样统一与平面化构成设计,营造了一个充实、热烈的画面氛围,装饰效果获得了极佳的审美体验,获得了百姓眼中纯然的艺术图像,也是最朴实完美的生活理想的视觉化呈现。她敞开了一个意义的世界,在这个意义的世界里百姓们获得了稳固的东西。

二、程式化的构成形式增强了年画艺术的符号性

在视觉艺术中,程式化一般是指当某种艺术形式形成一定的格局,它的符号化的艺术语言就深深的映照在人们的心目之中,以致于形成某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思维和认知。程式化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是不利的,但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民间艺术得以发展与传承的重要方式。程式化的木版年画更加增强了艺术图像的符号化特征,在产品消费中更容易取得消费者在意识领域里的认同。在表演艺术中有“程式动作”之说,《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程式动作,表演艺术术语。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动作。能明确的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并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海》对有关 “程式” 的解释与桃花坞木版年画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有着很大的共通性,年画中程式化的构成即是对艺术图像符号的强化“程式在符号系统中,类似于语音、词、成语等规范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的那种必然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又约定俗成地被民族群体所公认,并且世代传承下来”[]符号信息的传达讲求意、理、情、趣,并有着特定的规范的象征意义,木版年画的程式符号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规则系统客观的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太极阴阳、共生和谐的哲学观。

桃花坞木版年画程式化的构成所产生的形式与意味是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人们在传统哲学观影响下的审美存在,用程式化的构成视觉化的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内心渴望。在艺人们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他们总结了一整套程式化的绘画语言及画理画诀,这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作模式、继承发展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程式化的存在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包括戏曲桥段、风俗故事、驱凶避邪、祈福迎祥等等。桃花坞木版年画视觉化的再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需求和思想情感。在视觉形象的多样统一与构成元素的平面化处理手法下,无论是人物故事、门神肖像,还是江南的拱桥幽巷、草长莺飞,都把对劳动的赞美、生活幸福的展望等所有的美好,融入到喜庆热闹的年画中,产生充满形式与意味的艺术图像。把人们的内在诉求与民俗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天上与人间、地上与地下、现实与想象构成于一个画面,达到怡情、悦目、和谐的艺术境界。

三、对称与均衡的图像隐喻美好生活的愿景

对称与均衡是美的形式规律,在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一般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和协等。均衡即视觉上的平衡,在画面中一般从视觉与心理感知上获得的一种平衡感。在木版年画的画面构成中很注重对称、均衡的手法变化。也隐喻着生活的美好愿景,好事成双、万事顺利等。如图2《家家丰收、户户有余》中灯笼、谷物、鲤鱼、儿童、等在造型上基本对称的同时,增加变化,造型上的微妙差异,使年画的形态面貌和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做到统一之中有变化,协调之中不雷同。

另外,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人物类年画更多的体现了均衡手法的运用,画面获得了造型元素的相互呼应与心理感觉平衡的视觉效果。在以人物为主的年画作品中,往往以主要人物面积较大、造型饱满为视觉中心,如图3《哪吒闹海》。桃花坞木版年画总是讲究对称、均衡,饱满完美,忌讳残缺不全。在年画艺术形象表现中虽然没有准确的人物比例,但却保留了民间艺术的纯朴、真挚的审美气质,使画面显得圆满、和谐、饱含幸福感。

四、节奏韵律的线条强化年画的形式与意味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节奏和韵律的线条强化了图像的形式与意味,节奏和韵律是视觉艺术中美的形式法则之一,节奏韵律紧密相连,节奏是韵律的纯粹化,韵律是节奏的丰富化与趣味化。木版年画艺术中的线条、形态、色彩等有节律的、连续的、交替的丰富变化呈现了一个视觉化的富有节奏韵律的画面。线条是桃花坞木版年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它承担着年画写形和传神的重要任务。木版年画中的线版也称为主版,在起稿与刻制中具有主观性、装饰性和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线条在镌刻的过程呈现出粗细、刚柔、疏密的不同,且总是在形式与意味的引领下刻制、设色、印刷等。形象的塑造以流畅自信的线条作外轮廓的表现手段,并赋予线条坚定刚毅的品质,在内轮廓及装饰线条中一般采用较为柔和,细长的线条以表现圆润的装饰意味。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构成中,富有节奏韵律的线条在画面处理充满变化,错综穿插,秩序有致,主观而又自然,凸显装饰美感的形式与意味。

木版年画中的线是通过刻刀在木板上镌刻出的,是主观情感支配下建立起来的艺术形象,它不追求客观物理属性,不重光影和空间体积,具有增强线条的装饰性和形式美的特点。在节奏韵律的构成要素中,使线条在聚散、穿插、长短、粗细等变化中形成具有装饰意味艺术图像。桃花坞木版年画中线条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经过主观、概括、程式化等处理,在主体造型夸张变形后,画面构成元素中的其他部分也相应协调,作出呼应,使原本复杂的形体,显得主观简洁而凸显了画面的形式与意味。

                                         

五、形态与色彩的视觉强对比却获得心理调和

形态包括形和态两个部分,形是形状、形象,态是状态、神态,年画中的构成形态大多夸张强烈,形象比例、色彩表达被加以理想化的改造,使整个画面显现的和现实生活有极大反差,但却把握了人们内心那个稳固的东西。这种形态夸张的艺术形式成就了一种富有美感的意味,使百姓心目中那个丰富多彩的年味被年画牢牢的抓住,如图4《一团和气》。对比是指事物之间不同或相反的因素,调和是指事物之间趋于相同相近的部分即和谐。对比调和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对比条件下的调和是形成美感的前提和基础。“对比,强调的是形态和色彩等因素的差异特点,形成的是视觉

的张力,增强了对视觉的刺激强度,是对事物矛盾的展现。调和是把构成各种强烈对比的因素协调统一,使之趋向缓和,获得的是视觉的舒缓”[]。桃花坞木版年画色彩

3《哪吒闹海》                     4《一团和气》

强烈对比的同时在艺术图像消费心理却获得了调和,对比与调和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用色的最基本原则,红与绿、黄与紫等补色的应用,使人感到画面鲜明、醒目、振奋、活跃。英国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说:“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人们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6]。在年画中艺人们把色彩美的客观性,与劳动人民的情感主观性、创造性的结合起来,无论是视觉形态的安排,还是色彩的处理都巧妙得当,富有意味,使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视觉生命力。

民间年画的色彩应用受传统的“五色”观念的影响,把赤、黄、青、黑、白视为正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具材料的局限性和审美习惯,产生了以少胜多的色彩应用法,形成了年画套色限色的装饰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色彩三要素的对比上,在色相对比使用的套色基本是补色对比关系的颜色,由此产生强烈的色相对比效果,呈现出色彩的装饰意味;明度对比运用黑白两色的极色对比,少使用中间色,画面的明暗对比强烈;在色彩的纯度上多用原色表现,少用间色、复色。二是,在色彩面积的处理上,通过色彩的面积大小来调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形成一种色彩视觉“量”平衡,恰当的把握了对比与调和的辩证关系。三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套色应用注重呼应和统一,年画中不会把某一个颜色孤立使用,而是兼顾整体,按照视觉规律进行分布,在限色的前提下使色彩丰富而不单一,从视觉感受到情感的表达上装饰了人们的心灵,获得了心理调和。另外,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套色中还有金色的应用。饰金年画可以追溯到北宋,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色彩作为民俗艺术的重要表象,本身就具有装饰的特质和趣味化的视觉美感。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形式与意味,依据的是画面构成的需要,而非科学合理的比例、尺度,它是民间年画艺人对广大劳动人民内心情感的反映。他们常常将自己观察、分析、想象的物象设计在一个意象空间里,把百姓朴素的审美理想与质朴的生活需求,统一于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它所体现的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图像的真实,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常常对人物的形态表现不分正面和侧面,只强调画面的整体性、完善性,在画面上,常见四肢、五官同时展现,甚至有些人物或动物的身体不同侧面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意识里,造型的完整、画面的丰富饱满才是完美的。在题材的组合时,相关物象的造型也常常是同时出现在画面上,相互联系同时又尽量相互不遮挡,以保持各个部分相对完美的造型。在画面构成形式上,力求使各个形象完整而协调,并结合民俗审美习惯的视觉传达方式,夸大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元素。在中国哲学观的影响下,对画面构成要素进行提炼、夸张、装饰,呈现出具有独特文化形式与意味的桃花坞木版年画。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