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常见蹄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刘锡武
(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266000)
随着奶牛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的不断加大,奶牛单产水平越来越高,奶牛蹄病成为危害奶牛生产的重大疾病之一,蹄部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的高产、稳产和利用年限,业已引起广大奶牛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奶牛蹄病包括蹄趾变形、蹄叶炎、腐蹄病、蹄疣、局限性蹄皮炎、蹄冠脓肿和蹄底创伤等。为此,笔者对青岛地区十几家奶牛养殖场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了养殖环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浅谈一下有关奶牛蹄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1.发病原因:
1.1营养方面
1.1.1随着TMR的普及应用,奶牛消化系统的疾病逐渐减少,但会出现奶牛日粮 Ca、P比例的不当或缺乏极易引起奶牛骨质疏松症,从而导致蹄病的发生。
1.1.2因近几年牛奶价格一直低迷,奶牛养殖者为追求奶牛单产,一味增加精饲料数量,而干物质饲喂则不足,精料中的大量淀粉使产乳酸的革兰氏菌在瘤胃内过度繁殖,产生大量乳酸,使瘤胃内酸度增加,造成消化紊乱,以致发生亚临床甚至临床性的瘤胃酸中毒,引起奶牛蹄冠肿胀,进而诱发蹄叶炎或蹄底肿胀化脓。
1.1.3长期饲喂品质低劣、霉变的粗饲料也是引发奶牛肢蹄病的重要原因。
1.1.4奶牛日粮中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导致角质化过程延长、变差,从而引起蹄底损伤、溃疡,进而腐烂。
1.2管理方面
1.2.1饲养管理不当,尤其在夏季,为达到防暑降温效果,喷淋用水多,再加上雨水较多,若牛舍及运动场排水不畅,粪尿清扫不及时,造成运动场泥泞,牛蹄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极易引发蹄病损伤而感染。有些牧场配有卧床,但管理不善,奶牛上床率低,站立时间长,从而大大增加了肢蹄负重,蹄部血液循环变差,因此造成的蹄部疾病大为增加。尤其是在深秋季节,管理不善的奶牛场会导致蹄病的爆发。
1.2.2生产中不重视牛蹄保护,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趾变长或变形。
1.2.3部分奶牛场挤奶通道高低不平,更有甚者,通道混凝土石子裸露,均会引起奶牛蹄病。
1.3疾病方面
1.3.1奶牛疾病不是单一发生的,奶牛代谢病、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等疾病都与蹄病有着较大影响,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预防治疗蹄病。高产奶牛如果饲养不当,日粮中蛋白水平太高,很容易发生蹄叶炎。
1.3.2尖硬异物引起牛蹄外伤,加之运动场清理不及时,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
1.3.2口蹄疫等传染病会严重影响蹄部健康。
1.4遗传方面
蹄变形、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如果公牛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罹患该病。奶牛蹄部性状遗传系数为0.6,且与生产性能成高度正相关。
2.症状
根据患病部位及轻重,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症状:
2.1蹄部变形,脚趾变长,特别是蹄部外侧趾,主要由不能及时修蹄引起,长期容易引起奶牛腰部拱起、卧蹄。
2.2病牛跛行,站立不稳,姿势不正,患肢蹄部不敢着地,行走困难。
2.3蹄冠部红热肿痛,喜爬卧,起卧困难。患蹄为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可见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质尚未变化,修蹄后见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脓汁流出。蹄底被异物硌伤,穿孔造成蹄底溃疡,进而上行感染。炎症蔓延到蹄冠、球关节时,关节肿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疼痛明显,步行呈"三脚跳"。化脓后关节处破溃,流出乳酪样脓汁,病牛全身症状加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乳量下降,常卧地不起,消瘦。
2.4蹄间溃烂,有恶臭分泌物,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增生。
2.5蹄底角质部呈黑色,用叩诊锤或手按压蹄部时出现痛感。修蹄时有污灰色或污黑色恶臭脓汁流出,病变若向上扩展可以变为脓性屈趾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有时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大小由黄豆大到蚕豆大,呈暗褐色。
3.诊断
典型的外部症状与临床检查相结合即可确诊。清蹄后可见指(趾)间皮肤的裂隙,蹄底溃疡及坏死,触诊感染区及蹄冠带部,病牛有疼痛反应。
4.治疗
4.1修整蹄形。蹄变形一旦发生,药物治疗很难恢复。临床上主要根据变形情况予以修蹄。修蹄时用修蹄剪将边缘过长部分剪去,再把蹄底及周边整修削平。蹄翻卷时先用刀削去内侧缘增厚部分,再剪掉过长角质,最后削平蹄底,有时不能一次修整成功,需要间隔1月左右再修整一次。
4.2蹄部处理:清洗、除创或修蹄以去除腐败物、脓液后,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也可用0.1%新洁尔灭清洗,之后用10%~20%硫酸铜溶液或5%~10%福尔马林浸泡蹄部约10分钟,并用消炎粉填塞。
4.3蹄底出现溃疡性漏洞时,首先用5%的双氧水溶液冲洗,然后用蹄刀刮除坏死腐烂组织,使患部脓汁充分排出,然后用“补蹄膏”配合消炎粉调和成糊状,用棉球蘸取药膏填塞溃疡部位,每天1次,7天后基本痊愈。
4.4蹄趾间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切除,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装蹄绷带,隔2~3天换药1次,常于2~3天次治疗后痊愈,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肉烙去。
4.5如伴有关节炎、球关节炎及球关节处肿胀时,局部可用10%酒精鱼石脂或消炎膏绷带包裹,全身可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
4.6有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的,可用磺胺药物或抗菌素治疗,并根据病情进行输液及对症治疗。
5.预防
5.1日粮营养合理,一般日粮营养中能量与蛋白质比例以1:50、钙磷比例以1.5:1为宜。同时须喂给搭配较好、含有锌的无机盐混合料,因为锌对预防趾间蜂窝织炎有效,增加锌还可以抵抗细菌的感染,而且在感染的情况下锌也可提高皮肤病的治愈能力。按每头牛每天供给2—4克硫酸锌的量,预防效果较好。
5.2定期修蹄。每年应在春秋季节修蹄两次,保证蹄形端正。注意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个别蹄病需要随时修整。
5.3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奶牛粪尿及污水,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每月对环境消毒两次,杀灭致病菌。
5.4蹄部药浴。蹄浴较好的溶液是福尔马林液或4%硫酸铜溶液,但要注意使用福尔马林液,温度保持在15℃以上,如果浴液温度降到15℃以下,就会失去作用。
5.5切实加强种公牛的选育工作。育种时必须适当注意选择肢蹄性状,凡乳牛蹄变形与公牛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牛配种。
总之,奶牛蹄病的综合防治是奶牛饲养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必须持之以恒。这样对延长奶牛的使用年限,提高繁殖率及产奶量,改善牛奶质量,最终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