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高效池塘养殖四要素

生态高效池塘养殖四要素

蔡创徐腊芬周小利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高压态势下,池塘外源性水质变得清澈了,对池塘进水改善水质很好的促进作用。过去池塘外源性的水质就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臭水河,养殖户苦不堪言,现在江河湖库恢复原生态,真是水产养殖者的福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逐步实行限养、禁养范畴还原自然增殖。池塘养殖担负着淡水鱼类水产品需求主要来源,且生态养殖水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养殖效益亟待提升,在此提出生态高效池塘养殖四要素如下:

一、放养模式是基础

池塘养殖以大宗淡水鱼类为主,目前可划分为一类为名特优鱼类如主养:黄颡鱼、黑鱼、翘嘴鲌类、加州鲈、鳜鱼等品种;一类为主养草鱼、鳊鱼、鲫鱼等品种;另一类是混养型。在规划主养鱼类时,常常发现养殖户忽略了辅助性鱼花白鲢的放养比例。

例如:今年蕲春县一养殖户面积250亩平均水深1.8米,种植小米草淹青后,放养草鱼夏花160万尾,花鲢夏花80万尾,白鲢夏花2千尾,黄颡鱼寸片150公斤,中科三号异育银鲫鱼夏花30万尾。典型的草鱼冬片为主的养殖模式。8月底之前养殖形势乐观,可是在96日,气温突降温差15以上,发生严重的倒藻事故,(倒藻:所谓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水体溶解氧PH值迅速下降,氨氮、亚硝酸盐上升。)草鱼死亡2万公斤左右,黄颡鱼、鲫鱼不同程度死亡,幸存的只有花白鲢。

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武汉东西湖做过围隔试验,在同样的环境下放养试验鱼花白鲢的围隔未发生蓝绿藻,而没有放试验鱼花白鲢的围隔在高温情况下蓝绿藻疯长。由于白鲢的冬片价位低,误导养殖户放弃养殖白鲢品种,如果该养殖户,在池塘中套养大规格白鲢亩放30尾至50尾白鲢,冬季销售冬片时白鲢规格3公斤左右,既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又避免了倒藻事故发生。花白鲢鱼类在养殖中对于生态系统水质调节作用不可估量,故要做好池塘养殖放养模式基础工作。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80:20模式为佳,辅助性鱼类占20%,切不可忽视。

二、投喂是保障  

投喂饵肥是将植物蛋白转化为鱼类动物优质蛋白质,易被消费者吸收口感好的水产品,是物质能量转化的过程。在投喂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坚持投喂原则:“四定四看”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看季节、看水质、看鱼类摄食情况、看天气。及日投喂时做到迟开食早停食,池塘的水体溶氧通过傍晚最高值到黎明前的最低值,即是水体溶氧在5毫克/升,但早晨鱼类血液容易处于缺氧状态,所以让阳光照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之后投喂,夏秋季一般在上午8点之后开食,增强鱼类摄食消化吸收率;夏秋季一般在下午6点之前停食,鱼类以摄食8成饱为好。

2、以一次吃饱之后,间隔两个小时后再投喂,鱼类消化吸收快,一般在两个小时将饲料吸收转化完成。

3、原生态原料与颗粒料搭配  在选择饲料厂家的颗粒膨化粉料等的同时,这些饲料营养全面、价位高,为了降低成本,建议搭配小麦、菜饼、花生饼等优质低廉原料投喂。小麦是能量饲料,饼类属蛋白饲料,但微量元素单一,与厂家饲料搭配投喂,既降低成本,又使鱼类上市销售卖相好食材口感好,同时防止鱼类患肝胆综合症。

4、投喂青饲料 在以草鱼鳊鱼主养及常规混养池塘投喂青饲料,青饲料有黑麦草、苏丹草、小米草、墨西哥玉米草、蔬菜等,青饲料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提高鱼类消化吸收率。

5、投肥

① 以主养黄颡鱼、翘嘴鲌类、鳜鱼、鲫鱼等名特优品种,不必要投喂;

② 以主养草鱼鳊鱼搭配花白鲢的池塘,补充磷肥及施用生物肥;

③ 以常规鱼类养殖池塘,冬季下足有机肥作基肥,高温季节施用生物肥,同时补充磷肥。低温季节每亩使用磷酸一铵5公斤,或每亩尿素2.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比例,化水全池泼洒。下次施肥看水质肥度,一般间隔一个星期。投肥均选择晴天进行。

④ 生态健康养鱼的生物环境主要表现为藻相和菌相,其次为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藻相即藻类的种类、数量及比例,表现为水的颜色和肥度,肥度一般以透明度表示。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是水体主要的“净化器”,形成水体污染或富营养化的有机物矿化产物几乎都能被藻类吸收而重新进入环境链;作为自养生物的藻类还是健康养殖水体主要的“造氧器”,溶解氧的80%以上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实践证明,无论是养殖滤食性鱼类,还是养殖吃食性鱼类,都需要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即藻类的数量和质量。“嫩、爽”是较抽象的标准,主要以“肥、活”为评价,生态健康养鱼要求水体藻相既“肥—丰富”(透明度25-30cm)且“活”藻相是水体生物环境的又一重要方面,藻类作为水体的还原者,是是生态环境链最重要一环,藻相的好坏还影响到鱼类的健康。

三、水质调控及鱼病防治是关键

    鱼儿离不开水,池塘水体是鱼儿赖以生存载体。水质优劣决定鱼儿的品质、效益。故在新时代池塘养殖全程水质调控提到了日常工作。

1、水质调控

① 清塘消毒 抓源头 当一个养殖周期干塘捕鱼结束后,彻彻底底的清除底部的细菌、病毒。常用方法:每亩用生石灰30公斤化水全池均匀泼洒,生石灰遇水后产生强碱及高温,有效杀灭底泥的有害生物。充分改底。一个星期后培肥灌水放苗,开始新一轮养殖。

② 一年的养殖水位布局 “春浅、夏满、秋换、冬潭”。春季由于光照弱气温低,为了提升池水水温,水位深度在1.5米左右。然而很多养殖户,在春季就将池塘水位灌得满满的,殊不知,在春末夏初,池塘要进行一次除虫消毒工作,水体增大药物量随着增大,成本增大了且效果不佳。夏季气温在一年中处于最高值,光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表层水蒸发严重,当水体下降后立即补充至水体最高水位。秋季鱼类处于摄食高峰期,随着投入物的增多、水体载鱼量不断增多,排泄物不断增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有条件的地方注意定期换水及调节水质。冬季鱼类处于休眠期,潭亦即水深。所以养殖水体除了春季外,其它季节水位尽量保持高水位,扩大水体表面积,为鱼类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

③ 采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是符合当今渔业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方向。常见有益菌有光合细菌(PBS) 、EM菌、芽抱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等菌株组成。微生物制剂作为一种生态调节剂,治理养殖水环境可以明显改善水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迅速降解有机物,增加水中溶氧。降低NH3—N和NO2—N,还能为单细胞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促进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繁殖,这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又为池底底栖动物和养殖水产动物的呼吸,尤其是有机物的分解提高氧气,从而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保持生态平衡,有利于防治疾病,促进水生动物迅速生长,同时无二次污染、成本低、收效大等优点。微生物制剂除了能预防水产疾病,作为饵料添加剂等使用外,还可用来净化养殖废水,因此它在水产业中应用前景广,潜力大,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鱼病防治  

     ① 当池塘放养鱼种时,务必对鱼体消毒洗澡,常用药物有食盐、聚维酮碘、硫醚沙星、高锰酸钾等药品,按使用说明操作。

     ② 杀虫灭菌时间节点 4月底5月初当水温稳定在16℃以上时,寄生虫处于幼虫期、细菌繁殖期,在技术员的指导下选择晴好天气,对症下药全面杀虫灭菌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好,全年基本不会有寄生虫抬头。

     ③ 细菌、病毒性疾病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④ 选择原生态药物—中草药,如板黄散(板蓝根、黄芪、人参等合成)、肝胆利康散(茵陈、大黄、郁金、连翘、柴胡等合成)生姜浆等常态化的拌饵投喂、苦楝树树叶、树皮等等日常使用预防鱼病。中草药没有副作用,对鱼类吸收消化、促进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免疫力、抗应激能力等均有益处。是作为生态高效池塘养殖药物防治鱼病的首选。

四、加强日常管理出效益

① 早中晚勤巡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勤做好记录,便于产品可追溯查阅,及积累经验。

② 灵活使用增氧机原则 “三开二不开”将增氧机担当起救鱼机、增产机的重任。

a、晴天中午开机,这时水体上下水层温差差别较大,下层水中氧气得不到及时补充,若开启增氧机,就可以冲破水的阻力,使上下水层得以交换,温差与氧差也大大减小,下层水中的氧气便可以得到补充。

b、阴天清晨开机,这时因日照强度弱,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造氧较少,整个水体溶氧条件差。所以在溶氧点较低的清晨开机,可以解决天亮前后因缺氧而造成鱼浮头的危险。

c、阴闷天气半夜开机,既无光照又闷热气压低,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造氧极少,因而必须在半夜或在浮头预兆之前开机增氧,以防止鱼泛塘。

d、晴天傍晚不开机,避免搅动底泥增加耗氧,这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要停止,不能向水中供氧。如开机,则会使上层水溶氧降低且得不到补充,而下层水溶氧又很快被消耗掉,结果反而加速了耗氧速度,第二天更容易出现浮头。

e阴天白天不开机,以免破坏浮游植物在表层利用弱光进行光合作用。

③ 销售 搞水产养殖是一项辛苦的事业,搜集市场信息,既把鱼养好又卖好,鼓起沉甸甸的荷包。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