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艺术“正面律”中程式化造型问题把握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内容摘要:埃及绘画雕刻中存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人物头部、颈部呈侧面像,肩胸至膝关节呈正面,膝关节至双脚又呈侧面,这些固定的姿态看似超乎常理不合乎逻辑,然而却带给我们一种奇妙的协调感,这是隐藏在古埃及绘画艺术中的“人物三段法”也是程式化造型的标准法则 “正面律”。其久存于陵墓受历史人文、宗教丧葬等诸多要素影响洗礼,仍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成为坚守严格明哲保守的艺术家们表述自然的独特心灵源泉。
关键词:古埃及、“正面律”、程式化造型、陵墓壁画
一、宗教和丧葬作为埃及艺术的背景支撑
(一)埃及发展历史及宗教影响
埃及是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国之一,它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两岸。公元前3000年埃及国王美尼斯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一王朝,而埃及的真正统一是第二王朝,这段时期社会基本特征是剥削者奴隶主,他们拥有绝对、全权的对生产者也就是奴隶的使用、占有、处分的权力。此后埃及又经历了三个统一时期成为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国家的一切行政、立法、司法权利都归属于法老。直到公元前1308年,佩尔-拉美西斯继承王位,定都底比斯,建立了埃及第十九王朝,第十八王朝宣告结束,伴随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漫长又残酷的古埃及奴隶制历史使氏族内部不断产生一些负债甚至贫穷的人,为了逃避债务避免沦为奴隶的悲惨命运,往往会把逃亡和流浪作为他们的选择。因此,人们希望能够超脱直接生存的境界,进入到不受时间支配的世外仙境,不仅是统治者、大臣、甚至下层社会的平民也强烈憧憬可以长生,变为不死之神的权力,伴随着王权和神权的双重象征,给后代人留下了无限的瞎想。
(二)埃及特殊的丧葬文化
在源远流长伫立已久的古埃及历史长河中,与之相伴的丧葬习俗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丧”指的是哀悼逝者的礼仪,“葬”指的是处理逝者遗体的方式。在死亡来临时人们开始区别于其他动物,形成独特的处理遗体的意识。在来世信仰的指引下,入葬习俗从原始的产生、形成、发展直到最后死而复生祈求来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神性到人性,在巨大神秘力量的隐藏推引下完成了古埃及丧葬艺术的完美蜕变。
智慧的埃及人由此发明了一套科学保存尸体的办法—木乃伊。虽然有了木乃伊但逝者不一定就能完全复活,因为只有将木乃伊存放在安静的地方不受任何外界打扰才有利于灵魂的降临。土木结构到发展石材,以陵墓和神殿为主的宏伟建筑成为主流,闻名世界的金字塔就此诞生,庞大的体积和稳定的重量象征着埃及人们的灵魂在昼夜更替、季节循环中永存供享祭品。
二、古埃及艺术中完全符合的“正面律”
(一)关于埃及雕像中程式化造型的体现
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金石时代,埃及人已经学会用粘土、石、骨等各种材料进行雕塑,当工匠们遵循相关的形式和戒律时,他们试图使他们的作品尽可能的生动形象。这些雕像通常作为墓葬里的随葬品代替死者的躯壳,表现死者生前某种崇高的社会地位,当然,雕刻的人物形态也必须遵从墓主人的生前遗愿。这也因此使古埃及长期形成了一套固定不变的程序化形式“正面律”。即在雕刻绘画中,无论站、坐、走、各种姿势都须正面直对观众,头顶、颈部和肩部连接处,以及身体的中心,都处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在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一位名叫马里厄特的法国考古家在卡培尔王子的墓穴里考古意外发掘了一座木雕像《卡培尔王子像》这尊雕像高110厘米,主人公呈直立姿势右手自然下垂,左手执杖脚前迈,面容生动像是在田间漫步一般,整个雕像虽然没有表现出任何王冠、头饰这种类似神权的象征也没有守护的眼镜蛇神灵,但是主人公卡培尔双目直视前方神情坚定充满自信,显露出一种雄韬伟略、不可一世的孤傲气势,这是对当时历史真实形象的记录。据说,雕像刚出土时,一位负责发掘的农民突然大叫起来:“这不是我们的老村长吗?”于是“老村长”这个名字就被记入史册,“正面律”的表现手法使主体形态特征把握更加准确生动也充分体现了埃及绘画艺术中完整性原则。
(二)关于埃及绘画中程式化造型的体现
公元前1425年《三个女乐师》的大型壁画描绘了三个风姿绰约,婀娜多姿的妙龄倩女。画面中女子们动静得当、韵律自然使人惊叹。固定的姿态、色彩、表现手法千篇一律,风格特征十分明显。蒋勋在《谈中西方美术史》中提到:“按照我们的正常审美来看,脸是侧面那么画出的眼睛必然是斜的,根据古埃及当时的政治制度是不允许奴隶斜眼看主人的,所以眼睛要画成正面的。”另有专家解释:“是由于最初侧脸易画,为了追求结实健壮的臂膀和杏眼圆睁的眼睛,需要使之转为正面。”富有美感的线条和增添音乐的律动感是整幅作品的特点,画家既没有违反规律又没有受其约束却创造出了精致优美的典型装饰画。
三、画师是对现实存在真实、完整的反映
《亡灵书》中叙述:“一切崇高的思想与事物,神秘的语言与仪式相关联的习俗,使人想到永生,全靠身体不腐朽,灵魂像鸟儿一样,飞离了它,还能重新回到它里面来。”。如果能在此次旅行中安全通过上帝和魔鬼的考验,死者的灵魂将会再次回到躯体上,人将会得到重生。(正面律)作为作品的主旋律难免会使画家限制创作,古埃及时期绘画中还没有透视法,画师描绘脸部时是不太可能画出鼻子的,如果没有鼻子死者复活时就会丧失嗅觉。对于聪明的画家来说限制有时反而帮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于是机智的画师们采取侧面法就能高明的绘出整个鼻子,而眼睛相对于鼻子而言更符合正面画法更加展现出眼睛的视觉功能。以此类推,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以采用相同思维逻辑解决方法,尽可能的展现出人物完整的模样,确保死者复活后能够拥有健康完整的身体器官。因此画师在绘画时,最关注的不是美与丑的问题,而是如何真实、完整的反映现实中的存在。
结语
“正面律”是古埃及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源于尼罗河流域强烈的文化宗教感情:现实短暂、来世永恒。古埃及艺术是神秘的,无论经历多少岁月洗礼仍伫立长存向人们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理性的魅力、真正的魅力。所以说,埃及画像有时候看起来感觉奇怪别扭,是因为埃及艺术不求表现人们所看到的,而是表现人们意识到的,或者说是人们所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文明探索》丛书编委会编.古埃及 法老与诸神的国度[G]. 郑州市:大象出版社,2005.
[2] 张波.世界秩序的初睨之视觉征服——埃及技术发展与艺术观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2).
[3] 赵克仁.尼罗河环境与古埃及艺术风格[M].西非亚洲.2009(01).
[4] 王谢燕.尼罗河的夕阳 古埃及美术.重庆市[M]:重庆出版社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