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和时代追求
摘要:书法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自觉而进步,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风貌,逐渐形成了尚韵、尚法、尚意、尚形、尚质的审美取向,可以说“韵”、“法”、“意”、“形”、“质”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既是书法区别于书写的要素,也是对书法作品总的艺术要求。不同节点的审美特征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完整的审美体系。当代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书法的实用性已不复重要,其艺术性却在不断放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的文化“符号”。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内容,以独具特色的宣纸为表现载体,以黑白水墨、用笔章法为表现形式,成为有别于其它任何艺术形式的独具民族文化特质的中国书法艺术,是艺术世界的一枝奇葩。书法作品从内容上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艺术形式上表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审美要求,由于其用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现最直接的人文精神,传递最丰富的情感空间,因此被称为“艺术中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书法艺术紧扣历史脉搏,随着历史前行的步伐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自觉而进步,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风貌,逐渐形成了尚韵、尚法、尚意、尚形、尚质的审美取向,可以说“韵”、“法”、“意”、“形”、“质”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既是书法区别于书写的要素,也是对书法作品总的艺术要求。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书法的某一单向特征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不同程度的被放大,故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形、清人尚质”的说法。
一、“尚韵”是书法艺术首要的审美取向,对“神韵”的追求是书法艺术的至高目标。在现代汉语中,“韵”是和谐而有节奏,也指风度,风致和情趣。在书法艺术中“韵味”要以笔法、墨色以及汉字的间架字态来形成。书法作品的“韵”是书者情趣、品质、素养及技法的综合体现,一幅充满神韵的书法佳作或如动听的乐曲,或如长空中的行云,或如涓涓的小溪,书者通过作品散发自己的情怀,实现了与观赏者的心灵对话,这种对话是无声无语的,带有艺术密码的,是跨越时空的,甚至是带有禅意的,全凭观者的心智悟性去感受和欣赏。古人云“书法贵有奇气”,所谓“奇”,即“韵”。张怀瓘论道:”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刘熙载评右军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由此可以看出,书法之“韵”是历代书家孜孜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
二、“尚法”是书法艺术必然的审美取向,是书写向书艺升华的前提。既然是书法作品,无论篆、隶、真、行、草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约定成俗的技法,否则,再好看的字也称不上是书法作品。明代书论家项穆说:“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逾也。”书法之“法”的概念是不断充实的,从“法”到“无法”再到“有法”往往是书法家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过程,任何一个书法家必须经历从临习到熟练掌握,从创作到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书法艺术的一般规律。虽然,书法的“法”的概念也是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审美心里的变化而发展的,但书法的一般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无法”并非毫无技法,是指对“法”的运用已经相当精熟,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地步。而“张扬个性”也是指书家在溶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被人们广为认可的独特的创作习惯和艺术风格。在书法史上,这个过程往往是在书家不知不觉中形成和定位的。因此,书法之“法”是书法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那种背离书法艺术创作规律而急功近利、追逐时尚的一些所谓“现代书法”没有生命力的原因即在于此。脱离了书法之“法”,再美的线条也不是书法。一些利用书法线条、水墨技巧的涂墨作品即便有些有一定的美感,但仍然不能称其为书法。
三、“尚意”是书法艺术自觉的审美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书法艺术中的自然折射。“意”即意境,它不仅是书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等其它传统艺术所共同追求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意”是在书者与观者的共鸣中产生的,如我们从王羲之《兰亭序》里似乎感到了一种淡然恬然的情绪,从颜真卿《祭侄文稿》中仿佛看到书者的悲怆感伤,在张旭、怀素的狂草里好似激荡着剑舞长空的豪放。“意”唤醒了人们对书法美的自觉追求,由“意在笔前”起,书法便完成了由实用到艺术的升华,随着书法形式的丰富,章法体系的完善,“意境”在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中越来越重要,从此,书法开始了由实用为主向欣赏为主的艺术转向。
四、“尚形”是书法艺术外在的审美取向,是书法艺术化的外在表现。书法之形分内涵和外延,其内涵是指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体式等表现形式,书法的内涵形成作品的个性,如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再如米芾的“刷字”等等,都是书法内涵的外在表现。历代书家对书法之形都有严格的要求。米芾“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康有为“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都是是对书法形的要求。书法的外延之形是指通过衬托和点缀使书法作品得到进一步的美化,通过形制、尺幅、用料、拼接、装裱等手法,最大程度村托书法作品的主体内容,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书法艺术的“尚形”既是书法艺术化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在书法艺术上的折射。
五、“尚质”是书法艺术内在的审美取向,是书法艺术的精神探索。书法之“质”讲求追本溯源,要求通过作品反映书家的笔墨轨迹,透过表象来把握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或文化脉络。书法的“质”属字外功,是书者学养、品格在艺术创作上潜移默化的体现。清刘熙载“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脱离了“质”,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落入“俗书”、“写字匠”一类,失去了艺术生命力。“质”赋予书法以人文气息,使传统的书法艺术始终沿着其自身特有的艺术发展规律,得到绵绵不断的传承。
六、“尚新”是书法艺术的永恒的审美取向,是促进书法艺术审美不断完善的时代追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的不二法则。书法艺术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每一个节点都离不开创新。
结语: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上每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虽各有侧重,但中国书法的整体审美取向属于整个历史。正是不同节点的审美特征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完整的审美体系。当代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书法的实用性虽已逐渐在减弱,但其艺术性却在不断放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也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起点对中国书法予以审视,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给传统书法艺术赋予新的使命,不断发现其审美价值,完善书法艺术的美学体系,使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大放光彩。
信阳市图书馆 崔亚军
主题词:书法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