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向小丽,莫兰,周明波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贵州贵阳  550003)

前言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NCD 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1] 2011年全球共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当年糖尿病的全球医疗花费达4650亿美元。其中糖尿病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快速增长,已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 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 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CDS在2007至2008 年开展的糖尿病经济负担调查发现,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的天数增加1倍,就诊次数增加2.5倍,医疗花费增加了2.4倍。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与病程在5年之内者相比,医疗费用增加了近3倍。而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对该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可使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58%[2]。可见做好糖尿病前期的健康管理,对阻断或减缓其发展为糖尿病有着重要意义。

1 糖尿病前期概述

美国糖尿病协会 ( ADA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空腹血糖受损(IFG )与糖耐量减退( IGT )合称为糖调节受损(IGR )。两者可单独或同时出现,统称为糖尿病前期状态[3] ,是正常人向糖尿病发展的中间阶段。 201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1]明确指出:IFG 空腹静脉血糖6.1  - <7.0mmol / L ,糖负荷后 2h 血糖<7.8mmol / L 。IGT空腹静脉血糖<7.0mmol / L,糖负荷后 2h 血糖≥7.8-﹤11.0 mmol / 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2 中医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前期的研究

2.1 刘树林、凌燕[4]研究表明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引入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措施中,不但有利于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更有希望找出糖尿病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进而找出糖调节异常的预警措施。因此基于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的规范将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2.2 何海民、魏维[5]通过对符合IFG、IGT 诊断标准的150 名受试者进行研究对比,经过随访1年的观察评估,观察组有4 例受试者转化为糖尿病,转化率为5.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防治知识能力调查中各领域评分与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中医“治未病”对糖尿病前期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率,避免其接受终身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2.3 漆云良、钟文彬[6]等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8例糖尿病前期人群根据中医体质学说进行体质判定,进行对照研究。试验组根据体质辨识结果,给予个体化健康处方,指导其糖尿病前期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方面的健康管理。对照组给予一般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模式。观察人群试验前后体重指数(BMI)、腰臀围(WHR)、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该健康管理模式能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血脂,可以明显改善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人群的相关病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证明根据中医体质学说指导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成效明显。

2.4 黄佩芬、吴福斌、潘敏[7]21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1年,治疗组进展为2型糖尿病12例,血糖正常50例;对照组进展为2型糖尿病23例,血糖正常30例。治疗组1年内进展为2型糖尿病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该研究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在给予生活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可延缓进展为2型糖尿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回归正常,降低前期糖尿病进展成2型糖尿病的风险。

3 西医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前期的研究

3.1 王变丽、张丽丽[8]64名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12个月,发现对照组32例IGR患者中发展为糖尿病者11例,占34%,治疗组30例IGR患者中发展为糖尿病者2例,占7%。糖尿病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加二甲双服治疗IGR患者,可以平稳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明显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转归率。

3.2 韦诚、罗丽艳[9]9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进行1月饮食行为干预,干预组患者糖尿病饮食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改变率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其中干预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占95.65%,饮食行为改变占93.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9%和71.74%,可见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前期饮食行为干预,能使其掌握糖尿病饮食知识并建立科学的饮食行为,并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3 汪亚群、楼青青[10]等对6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分组进行抗阻运动研究,结果显示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及HbAlC含量,对患者BMI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均不明显,抗阻运动对降低餐后2 h血糖水平有显著优势。

3.4 汪池凤[11]84名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教育后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尿微量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高服药依从性,增强保健意识,坚持保持健康的信念,减少影响康复的不利因素,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降低转变为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前期的研究

3.1 汪德芬,裴瑞霞[12]等将60 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口服降糖通脉胶囊与吡格列酮片,对照组单纯口服吡格列酮片,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指标的变化。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均有所下降(P0.05) ,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研究表明,与单用吡格列酮片比较,加用降糖通脉胶囊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脂代谢,从而延缓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生。

3.2 刘丽[13]46例糖尿病前期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在1级预防基础上,治疗组加以宜气养阴,活血通络.除温化痰的葛根地黄黄连汤为主随症加减,西药以二甲双胍、辛伐他汀等治疗6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23例短期全部恢复正常,连续观察5年时累计3例发病占13%。对照组连续观察5年后累计16倒发病占69%。研究表明中西结合比单用中药或西药均好。有效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生率。

3.3 李雅茜、周晓燕[14]等将60 例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二甲双胍联合中药降糖颗粒治疗;对照组30 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临床疗效都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疗效好。

5 展望

糖尿病是终生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基数大,日益加重了家庭及国家的医疗经济负担,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通过医院、社区联合,结合网络媒体(微信等)手段,进行生活行为干预,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做好糖尿病防治三级预防,普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立糖尿病前期健康档案,跟踪顺访。完善相关政策,培养糖尿病专科教育护士,做到医院、社区—专科教育护士—患者的有机联系,让更多糖尿病前期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893-942.

[2] 庄前玲,郭桂芳,李湘萍.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832-834.

[3]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 mellitus.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 mellitus [ J] .Diabetescare 2003 , 26 ( 11 ): 3160-3167.

[4] 刘树林,凌燕.“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 杏林中医药,2013,33(6):550-552.

[5] 何海民,魏维.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干预中的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2018,1:47-48.

[6] 漆云良,钟文彬等.中医体质学说指导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的临床研究[J]. CJCM 中医临床研究,2015,7(7):46-47.

[7] 黄佩芬,吴福斌,潘敏.中药治疗对前期糖尿病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5):442-444.

[8] 王变丽,张丽丽.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9,6(38):38-39.

[9] 韦诚 罗丽艳.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饮食行为干预的研究 [J].当代临床医刊,2018, 31(1):3638-3639.

[10] 汪亚群,楼青青等. 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 37(4):294-297.

[11] 汪池凤.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J]. 齐鲁护理杂志2013, 19(7):122-123.

[12] 汪德芬,裴瑞霞等. 降糖通脉胶囊治疗2 型糖尿病前期疗效观察 [J]. 陕西中医2014, 35(12):1588-1590.

[13] 刘丽. 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保健营养2016, 8:325.

[14] 李雅茜,周晓燕,韦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临床观察60例 [J].中国医药指南,2011, 9(29):326-32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