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对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丹红注射液对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山东省莱西市266600  

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三十例,两组西药常规治疗相同,同时治疗组给予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及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QT间期离散度较对照组的明显下降(PC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可降低QT间期离散度。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不稳定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

近年来,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肌缺血的关系受到广泛重视,QTd对冠心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d影响,自2013年以来,我们给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观察其对QTd的影响,并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凡符合下列标准的病例随机进入我们的研究。符合WHO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无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和心电图改变;无出血倾向。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7-69岁,平均64岁,病程3-7年,平均4年,其中恶化型心绞痛7例,变异型心绞痛8例,初发型心绞痛15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6-70岁,平均63岁;病程4-8年,平均5年,其中恶化型心绞痛8例,变异型心绞痛9例,初发型心绞痛1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4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两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前所有患者做12导联心电图,低25mm/s,选择Ⅰ、Ⅱ、aVF、V2—V6导联,每个导联连测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以心率校正,从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减去最短的QT间期,即为QTd,以返回TP线的点或T波与U波间最低点为T波终点。两周后再测所有患者的QTd。

1.3统计学处理两组配对样本采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结果(见表1)。

1两组治疗前后QTd比较(±s)

组别

n

用药前

用药2周后

P

治疗组

30

45.00±11.70

34.67±10.10

<0.01

对照组

30

43.00±14.13

40.00±10.15

>0.05

3.讨论

QT间期是心肌电生理心脏几何学、躯体形态、组织阻抗及生物信息传递间的关系在体表心电图上的综合反应。基于心包脏层单相动作电位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差异。QT间期离散度指标准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1]。QTd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同步和电不稳定性。QTd是一项简便、低廉、可靠、无创的##方法,它对预测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为中药丹参和红花提取物制成的复方制剂,研究表明[2,3]:丹参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消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等作用。红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浆纤溶酶的活性,防止微血栓的形成,消除由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血管作用,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加微循环血流量等。由于心肌缺血影响心肌复极,使复极时间延长,而未缺血部位复极时间延长不明显致患者QTd增加,而缺血再灌注可以降低QTd。本研究表明淡红注射液能明显降低QTd,可能与丹红注射液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有关。该药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付胜、孙玉山。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6,4(10):1578

[2]李燕妮。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9,52(1):34-35。

[3]廖奕华,刘湘,邓云梅,等。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药,2008,3(6):33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