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中共浏阳市委党校,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浏阳从实际出发,探索形成了资产租赁、村企合作、资源开发、社会资助、服务供给等多形态的的具有浏阳特色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实现了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新时代为更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客观看待和理性审视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找到破解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一条可供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新型集体经济;现实困境;破解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这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与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活资源优势,释放改革红利,实现乡村振兴。

一、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社会缘由

1、农村经济体制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体制相继经历了家庭经营主导模式、工商资本主导模式、集体经济主导模式。从历史变迁来看,其发展演变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反映了不同时期经济形态的历史变迁,催生了不同的集体经济组织形态。新时代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高要求和更大担当,市场经济催生了多元化经济主体,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体经济主导模式恰好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客观要求,也代表了农村经济体制演变的未来趋势。因此,更为灵活多元的资源租赁、村企合作、资源开发、社会扶助、服务供给型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就应运而生。

2、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客观要求。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在农村地区的基层环节,是决定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治理体系的演变,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农民思想观念、法治意识等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思想对村级社会转型发展提出了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健全乡村治理模式、重构乡村社会秩序等要求。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演变,意味着村级集体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而应承担更多的政治与社会责任,以充足的集体经济建立村级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管理费等,保证村级组织的运转、村级公共设施建设与维护、社会管理与村民认可的福利,以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来应对乡村的良性演变。

3、释放农村改革发展红利的社会选择。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的土地制度改革、经营体系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确立了农村承包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经营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激活了市场、要素和主体;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在新的农村综合改革背景下,充分运用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规模化主体和市场化经营环境的培育已成社会的必然选择。

4、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回应。新时代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用全民所有制、人人有股份的模式,通过人人分红、社会保障、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以及慈善救助,增强集体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保证,能有效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江苏华西、江西婺源、贵州塘约等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践为农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全面小康打开了示范之门。这种以乡村共同体复兴为基础带来的资源盘活、入股分红、入社就业等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引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回应。

二、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全国大力扶持和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出现了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以塘约村、东门村、沙龙村、亚洲湖村、柏铃社区、汇丰社区、梅田湖村等为典型的极具特色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形式。

1、资产租赁型。主要是指将村集体的土地、山林、水库、水塘、门面等集体资产进行集中流转、对外租赁获得收益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如柏加镇通过土地租赁集约经营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过程中,明确土地出让金应由土地成本和土地纯出让金两部分构成,其中土地成本部分归村集体所有;柏加镇柏铃社区依托花卉苗木大市场出租土地经营,村集体门面年收入过百万;大瑶镇汇丰社区出租厂房,门面年收入过百万;官桥镇苏故村以河流水域等公共资源入股旅游休闲度假区,实行按股分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调查统计,2017年浏阳13.1%的村采用资源租借型集体经济模式,年均集体收入5.56万元。

2、村企合作型。主要是指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辖区企业、合作社获得股份从而获得分红收益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这种合作模式采取“入股不控股,村企合作共赢”的方式,以村级股份撬动民间资本,以民间资本促进合作企业发展,方便企业经营,促进就近就业,培植集体经济,实现合作共赢,利益共享。如古港镇梅田湖村与旅游公司、素质拓展基地合作,打造中小学生农学体验实践基地,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村民幸福指数与日俱增;镇头镇北星社区通过企业出资金、村级出土地、闲置房屋等联营生产,年均收入可达8万元以上;北盛镇亚洲湖村依托工业园区建设与私营联营创办搅拌场,年均纯收入过40万元,更有亚洲湖水泥厂、家具厂、党员示范种植基地等集体经济项目相继落地。

3、资源开发型。主要是指村集体依托政策导向、本村资源、特色产业、社会资源等,开发集体土地或创办实体经济,开展自主经营获得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一是融城开发赢收益。如荷花街道唐家洲社区,在市区南拓进程征拆过程中,通过预留集体土地资源,提取征地补偿款项,建设临街门面,收取门面租金,获得固定收入。二是创办企业获收益。如社港镇石牛村依托矿山开发,抓住公路、铁路建设之机,购入设备办石矿场,年均存收入过10万元;沙市镇东门村投资近5000万元开发了嵩山农民公园,建立了4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年均纯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张坊镇田溪村民众筹入股开发磐石大峡谷风景区,3年成功摘掉省定贫困村帽子,还被评为“长沙市十大最具魅力旅游乡村”。

4、社会资助型。主要是指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对村集体进行财政扶助、项目投入、经费支持、筹资募捐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如浏阳33个省级贫困村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0万元,年均集体经济收入为4.88万元,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财政扶助、企业帮扶、个人捐助和项目福利等,78.78%的村集体经济在5万以下,仅达到精准脱贫的刚性要求。另一种是村级影响力较好的村集体。如大瑶镇杨花村实施教育兴村,开创“教育基金模拟认捐模式”,积极吸纳本村社会成功人士、爱心人士等认购村级教育基金,分期支付认捐金额,确保每年十几万村级教育基金的集体经济收入。

5、服务供给型。主要是指村集体为辖区内的企业、合作社等提供资源、物业、服务等,每年收取一定服务费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调查统计,浏阳10.39%的省定贫困村拥有企业服务费的集体经济。如大瑶镇南山村有选择地引入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实行村“两委”办民服务代理制度,成立“南山村企业服务小分队”,推行“一站式”服务,妥善处理用地、用工等纠纷矛盾,以亲情式、保姆式的服务来挖掘村集体的每一桶“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复兴;沿溪镇沙龙村为辖区内14家专业合作社提供农资供应、生产管理、农机服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农业电商等农业配套服务,每年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以上。

三、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形势的现实困境

1、村级负债严重,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在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为改善交通条件和村居环境,各村(社区)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加强村级基本建设、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短时间内大大改变了村居面貌和交通条件。但这些建设项目超越了村级财力承受能力,最后形成大量负债,给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据统计,在全国61.3万个行政村中,50%没有村级集体经济,21%收入不足5万元,9%的收入在5-10万元,只有2.6%的村收入超过100万元;某百强县集体经济收入虽整体向上向好,但仍有27.3%的“空白村”,96%的村级负债,而且负债100万以上的村占比76%,。这些负债最为严重的村主要发生在集体经济发展活跃的先进村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的贫困村,主要用于公共基础建设投入,而村级实体经济、集体经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则比重偏少。

2、外部依赖性强,收入渠道单一。在全国来看,集体经济薄弱村占大多数,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也基本上以租赁物业为主,缺乏优良的经营性资产,没有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是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困难,主要依赖上级财政支持。如浏阳市2017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274个,占总村数的85%,5-10万元的10个,10-50万元的19个,50万元以上的仅有19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大多为多余办公场所、集镇门面、村级林场、村级水库、村级机动田地等集体资产的承包、出租收入,渠道十分单一。即使是乡村振兴的典范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其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支持和社会扶持。

3、管理意识不强,资产增值困难。一方面,大多数村集体只重投资不重管理,村级集体固定资产折损补偿责任不明确,承包租赁方只管使用不顾维护,村集体只关心收益不计成本、不关心折损、不进行折旧费提取,导致集体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年限过短,前期积累昙花一现,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行农村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但村一级所有的山林、耕地、园地、水面等资源普遍存在界址不清、产权不明的情况,资源不能变资产,也难于变股金,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4、组织保障不优,发展瓶颈凸显。村级组织建设与发展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基础较差,不知道“该干啥、怎么干”。部分村集体主要领导人理论水平不高、能力层次不齐、创新意识不强、带富能力不足,筹措发展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难,发展集体经济的好项目、好路子难选准,特别是负债较为严重的村集体或贫困村,个别村书记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对于村级规划和集体经济发展束手无策,导致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凸显。二是思想保守,不思考“怎么看,怎么选”。有的认为现在都提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合时宜;有的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搞砸了受埋怨,部分群众怕搞坏了受牵连,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有顾虑;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三是办法不多,“不会干,难干好”。有的书记认为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就是集体办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缺少对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研判;有的依靠变卖矿产资源的村,发展方式粗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村集体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有的缺乏驾驭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表现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导致集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难以为继。

5、经营粗犷粗放,利益共享不足。资产流转不够。目前,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村级+合作社+基地”“村级+基地”“村级+农户+基地+合作社”等诸多模式,但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效益不高,逐步扩大吸收以土地、山林等资源入社的村民能力有限,真正享受到经济利益、股东权益的村民不多。就业机会不多。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在吸纳股东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但囿于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工资因素、用工有限等原因,仅能为部分村民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分配机制不畅。个别(村)社区满足于“守摊子”,粗放经营现象严重,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科学运营等方面与市场经济要求相差甚远,导致集体经济发展不够,集体收益较少,村民的红利收入、基础设施供给、村级福利等方面利益共享不足。

四、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明确村级发展思路。一要明确村级发展思路。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四一”发展思路和“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二要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充分依托各村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特色、地域优势等,积极开发、培育特色产业,深入挖掘村级资产的综合价值,成为推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三要控制化解村级债务。积极探索控制村级债务增长的有效办法和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分门别类整顿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推动负债村和经济薄弱村消赤减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和信心。四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政府和各级部门对村级发展的业务指导、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帮扶力度和财政投入等,探索将各级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投入作为村级股份的实现形式,为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拓宽发展路径,推动多元创新发展。一是发展资源经济,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增进集体收益的经营形式。对集体原有闲置厂房、废弃庭院、学校、公社、屋场、车站、码头等公共设施和场所,采取重组置换、租赁、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等方式,提高资产利用率,培育稳定、可持续收入来源;对新建、新修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可通过集体经营、承包、租赁等市场运作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发展产业经济,探索多形态的集体经济发展合作模式。依托特色产业,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的“村级+”合作模式,在入社合作经营中获取股份红利,在信息采集、项目落地、中介服务、纠纷调解等系列服务中获得额外集体经济收益。三是发展混合经济,探索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通过产业相融、产权同享、乡村治理、创新发展,延伸现有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和开发新的多元发展的产业链,激活各类发展要素,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体经济项目,深度挖掘集体项目的附加值。四是发展光伏经济,探索联营联建均衡发展的镇级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光伏扶贫投入巨大,辐射广泛,单一村集体依靠自身力量增收有限,必须在“联村联营,镇级统筹”下,组建“光伏发电合作社”等新型专业化组织,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配置,带动全镇区域性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调整,最终实现集体经济腾飞。

3、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本保值增值。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注重加强价值形态的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予以出售变现或承包租赁,要求承包租赁者维护集体固定资产的同时,建立村集体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从收取的承包费或租赁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折旧费,以保持固定资产的原价值形态,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是推进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颁发产权证,畅通融资渠道,促进资产资源变资本,夯实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三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以及抵押、继承权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农村综合性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推进农村集体要素资源参与市场化、社会化配置,更好地搞活农民集体财产全能。

4、强化组织保障,提高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造就明白人。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加强村书记、村主任等基层组织主要领导人的理论培训,分批组织乡村干部到经济发展好的市县参观学习,市内组织相互学习,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和创新意识,提振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集体经济模式。二是搭建优质服务平台,扶持引路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当地乡贤、寓外人士的作用,利用其人脉资源招商引资,争取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争利用(引进)一个能人,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个经济薄弱村转化。三是建立增压赋责机制,塑造实干人。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办法,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工作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硬指标,充分调动其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上来。

5、实施统一经营,释放更多发展红利。一是资产流转入社。以集体三资为主体,吸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长期外出务工农民、其他有意愿流转农户以及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果园等资产流转入社,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耕种、统一收储、统一销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就地就业。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专门产业工人队伍,吸收本村富余劳动力加入,动员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就地就业,促进家庭和谐、农村稳定、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三是优化分配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获取的收益要合理分配,建立“4321”分配机制,即40%收益按股分红、30%收益投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10%作为村级福利基金,使村民最大程度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冯道杰,程恩富.从“塘约经验”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实施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1).

[3]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4]苏会,胡乃元,赵敏.乡村振兴视野下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基于山西省32个贫困村185个村的调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8).

[5]刘锐.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J].理论与改革,2018(3).

[6]熊万胜,刘炳辉.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李昌平-贺雪峰争论”[J].探索与争鸣,2017(12).

[7]李旭.新集体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引领——以浙江为例[J].观察与思考,2018(1).

[8]谭同学.长时段视野下的集体经济、农业革命与乡村振兴[J].现代哲学,2018(1).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