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引8号马铃薯在我县的引进推广与关键培技术

津引8号马铃薯在我县的引进推广与关键培技术

冯社芳, 莫英华

1、河南省卢氏县植保植检站  2、卢氏县种子管理站  河南 卢氏  472200

 

摘要:卢氏县地处河南西部,气候温凉,马铃薯是该县传统农作物,但由于种植习惯等原因,产量一直不高。近年来,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提高,现已逐步成为我县主要农作物之一。

关键词:马铃薯  引进推广   关键栽培技术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隶属三门峡市,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北与灵宝相邻,东与洛宁、栾川相连,南接南阳西峡县,横跨崤山、熊耳山、伏牛三大山脉,以熊耳山为界,南部为长江流域,北部为黄河流域。属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气候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年平均气温12.6℃,年均降雨量634mm,年均日照时数2118h,无霜期175d。国土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382平方公里,丘陵面积1150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境内千山起伏,万壑纵横,河流遍布,为深山区县,土壤多为黄褐土和黑壤土,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马铃薯多年来一直是我县山区群众的粮食作物的重要补充。近年来,随着国家马铃薯产业化政策的推进和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使用优良品种的意识明显加强,我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由十年前的不足千亩扩展到现在的10000余亩,而且优良品种利用率也在稳步提高。我县于2014年开始,先后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省等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引进试种津引8号马铃薯新品种,经过近两年的试种、推广,其品种优势和商品适应性均得到了良好表现。由于该品种生育期短、成熟早,且产量高、商品率高,深受群众喜爱,农民种植积极性非常高,目前该品种种植面积已达到我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成为我县马铃薯生产的主导品种。

1 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株型直立,分枝少,株高约60cm左右,植株繁茂,生长势强;茎秆粗壮,茎紫色,横断面三棱形,茎翼绿色,微波状。幼芽顶部较尖,呈浅紫色,中部黄色,基部椭圆形、浅紫色、茸毛少;植株叶片肥大,叶绿色,叶缘波状。花冠淡紫色,花粉多,天然结实率高,果形圆形,果色浅绿色,无种子。块茎结薯集中,并且大而整齐,薯块长椭圆,表皮光滑,芽眼浅,芽眉半月型;薯皮色浅黄,薯肉黄色,致密度紧,无空心。肉质脆嫩,品质好,商品率高,休眠期短,耐贮藏。从出苗到收获60d左右,块茎结薯浅、对光敏感,田间管理上应适当培土,以免块茎膨大露出地面绿化,影响品质。较抗旱、耐寒,抗坏腐病、较抗晚疫病、黑胫病,春季覆膜栽培可提早于5月中下旬上市。

2  田间产量表现

2014年在我县文峪试种200亩,平均亩产1420kg,较克新1号增产21.5%,较郑薯七号增产19.2%,商品率88%2016年种植面积8500亩,平均亩产1330kg,最高达到2180kg。

3  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3.1 地块选择与整理

马铃薯种植在轻砂土壤上,发芽快,出苗齐,植株生长旺,结薯大而光洁美观,品质也好。因此一定要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厚,土壤结构疏松,富含有机质,肥力中上等,且排灌方便的中性或微酸性轻砂性土壤进行栽植。低洼地、涝湿地和黏重土壤,排水通气不良,影响根系生长,不利于块茎膨大,产量较低,且在多雨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害发生严重,还容易烂种烂薯,在偏碱的土壤上种植,植株生长缓慢,且块茎容易患疮痂病。另外,马铃薯是茄科作物不宜连茬或与烟草、西红柿、辣椒、茄子等作物轮作,前茬以禾本科、豆科等非茄科作物为宜,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使土壤晒熟,有条件的话,立冬后可灌水蓄墒,待春季土壤解冻后耙磨保墒。对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可结合整地,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kg或1%敌百虫粉剂3-4kg扮细干土30-50kg,制成毒土撒施于耕作层进行防治。

3.2 合理施肥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作物,需肥量大多,每生产1000kg块茎,大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氮5-6kg、纯磷1-3kg、纯钾12-13kg。在肥料三要素中,需钾最高,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钾三要素之比为2.2:1:4.6。马铃薯产量的形成是通过吸收矿物质、水分和二氧化碳的营养过程,其中氮、磷、钾三要素对马铃薯的植株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且氮、磷、钾的需求量,除由土壤提供外,大部分靠基肥和追肥补给。因此,合理施肥是取得马铃薯高产的关键。

施肥种类上一般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方式上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肥施用要根据种植地块土壤肥力确定,不可盲目使用,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植株徒长,可把氮肥总量的2/3掺入农家肥中做基肥混合使用,留1/3作追肥。磷肥和钾肥一般作基肥施用。农家肥要求充分腐熟,且不能混有马铃薯和茄科作物的残留物及城市的垃圾废物。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亩地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kg,过磷酸钙40-50kg,马铃薯专用复合肥50-60kg。过磷酸钙和马铃薯专用复合肥混合后与农家肥一起施入,效果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马铃薯是忌氯作物,施入的化肥不得含有氯离子。

3.3 科学起垄

由于马铃薯的根穿透力较差,土层的厚度和疏松性对马铃薯的块茎生长影响很大。因此,马铃薯高产栽培一般要求在深耕的基础上,采用宽垄双行密植。一般垄宽60-80cm,垄高20-25cm,垄距,30-40cm为宜。要求垄面平整细致,便于播种和覆膜。

3.4 种薯选择及处理

    选择薯皮光亮、完整、无病虫害、无冻害的种薯,在播前1-2d进行切块,播种面积小的也可当天切块,当天播种。该品种种薯芽眼较少,要确保每块种薯上2-3个芽眼,切块重量不能少于50g,低于30g的种薯可以整薯播种。种薯切块后用杀菌剂(多菌灵、早霜灵、病克净、代森锰锌等)进行浸种5--10min,然后用草木灰拌种并放在通风处晾干,即可播种。切块时切刀及相关工具要用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以防病菌交叉感染,从而减轻田间发病率。

3.5 播种技术

3.5.1播期及方法

马铃薯及喜光又喜冷凉气候,但不耐霜冻,对温度要求较严格,不适宜太高也不宜太低。当气温稳定在6-8℃,土壤10cm深处地温达10℃左右,就是种植马铃薯的适宜播期。播种过早,由于温度太低出苗时间长且容易烂种,播种过晚,则因为生长时间短而影响产量。我县南部山区适宜播期在3月上中旬到下旬;洛河沿岸适宜播期在3月中旬到4月上旬;北部山区适宜播期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播种时一般顺垄开沟,深浅一致,人工点种,点在沟中央,点种时用力摁一下或用脚踩一下,防止覆土时种薯跑到一边。要随开沟,随点种,随合垄,随覆膜,切忌上午开沟、点种,下午和垄覆膜。不及时合垄、覆膜,散墒较快,种薯严重失水,夹干土合到垄体中央,会造成严重缺苗断垄。覆膜要紧贴垄面,两头两边用土压严压实,膜面每隔3-5m压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若播种时底墒不足,可先播种等雨后抢墒覆膜,也可在播种沟内浇水造墒,严禁缺墒覆膜,以防烧芽。在春季多风季节,要经常注意对地膜的维护,及时检查破裂口,并随时用细湿土封压好。

3.5.2  播种深度及密度

播种深度应控制在15-20cm为宜,播种密度一般为每亩4500-5000穴,每穴播1块种薯。

3.6 田间管理要点

3.6.1 及时放苗及补种。出苗期随时进行田间检查,及时放苗以免幼苗接触地膜烧伤或烫死。并对缺苗孔穴及时补种或移栽,确保苗全苗齐。

3.6.2 适时浇水追肥。马铃薯出苗后、花蕾期及薯块快速膨大期,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浇水时应注意控制水流速度,绝不能大水漫灌,防止水流速度过快冲走垄体土壤而使薯块露出。结合浇水及植株生长情况,在马铃薯开花初期每亩追施尿素10-15kg,收获前7-10d停止浇水,以防薯块在田间腐烂及影响数快的后期贮藏。另外,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可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每亩每次施用40-50kg,以防植株早衰。

3.6.3 及时防病治虫除草。病、虫、草危害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在我县危害马铃薯的病虫害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以及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早疫病、晚疫病、黑胫病等。在防治上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的综合措施,彻底控制病虫草害,减少产量损失,改善薯块品质。化学防治方面,对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一般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ml对水稀释10倍,均匀喷洒在25--30kg干细土上并拌匀,然后顺垄条施并浅锄,使土壤与药剂充分混合,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对马铃薯苗期危害;马铃薯生长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8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地下害虫。对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可在害虫发生初期,用2.5%氟氯氰菊酯(功夫)或5%啶虫脒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对早疫病和晚疫病,一般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马铃薯发病初期隔7--10d喷防一次,连喷2--3次即可。

3.6.4 适时收获。马铃薯生理成熟的标志通常从叶、茎、块茎的形态来判定:一般在大部分植株下部叶片变黄枯萎,植株变软萎缩,块茎易从匍匐茎上脱落,即达到生理成熟,此时即为收获适宜期。收获前7天不要浇水,收获时,大小薯块分开,抹去泥土,剔除病变薯、虫蛀薯、畸形薯,以提高商品薯率;同时适当晾晒2--3h,然后归堆存放。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