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室实施效果观察

 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室实施效果观察

                  梁丽云,周望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急诊科  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室实施的效果。方法 20163月我院在门急诊输液室设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静脉输液各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拟定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士对患者安全措施执行正确率明显高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 P<0.05, 多项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门急诊输液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从而改善和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了静脉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大程度上保障了门急诊患者输液安全。

【关键词】 门急诊输液室  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门急诊输液室具有工作量大、人员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病种复杂多样、用药种类繁杂等特点,而门急诊患者大多数对医院的环境陌生以及对就诊流程不熟悉,在就诊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以及受病痛的困扰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常表现为焦虑、急躁或抑郁等负面情绪,容易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甚至引发护患纠纷,因此,门急诊输液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护理风险。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对输液室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门急诊输液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1]20163月,我科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门急诊输液室的护理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的综合性医院,门急诊输液室为24小时开诊制,20153月至20163月输液患者共115050人次,平均日输液量为315人次,20163月至20172月输液患者116198人次,平均日输液量为318人次,输液室共有护理人员23名,其中女性22名,男性1名;年龄25-44岁,平均年龄30.95岁;本科学历22名,大专学历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4名,护士4名。

1.2 方法

1.2.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选取我科具有护师以上职称、10年以上工作经历以及具有敬业爱岗、严谨细致工作态度的5名护理人员组建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科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的全面组织、协调、布置工作,其他小组成员负责落实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

1.2.2护理风险评估  回顾分析20153月至20162月我科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查找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具体发生在输液流程中接诊、配液、静脉穿刺、输液过程、拔针中的哪一个环节,并将静脉输液中五个环节重新评估,分析每一个环节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和安全隐患以及风险发生的危害。

1.2.3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1.2.3.1制定各岗位工作职责和流程,规范各岗位工作程序  根据门急诊输液室的工作特点,重新修订各班次护士的工作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执行弹性排班。并根据门急诊输液室的工作流程,制定门急诊输液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如接诊工作程序、配药工作程序、静脉输液规范化流程、输液巡视工作程序、拔针规范化流程等等,使每一个班次的护理工作均有章可循,护士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均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避免工作疏漏的现象。强调每一环节严格落实护士双人查对制度,接诊、静脉穿刺、为患者续接液体时请患者参与查对,让患者再次确认身份和药品名称和剂量,输血患者确认血型等,确保用药名称、剂量、方法、时间准确无误。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巡视频率每小时不少于1次,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护理文书记录。对需输注多瓶液体的患者分别悬挂续液标识,提示巡视护士该患者还有药液需更换,避免医嘱遗漏现象;输注高危药品的患者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并悬挂防止外渗的标识,提示巡视护士重点观察,防止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

 1.2.3.2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如定期进行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指引、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的理论学习,并加以情景模拟演示,加深护理人员的理解与记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定期对护士进行各岗位工作流程和静脉输液规范化操作技术的实践考核,不断提高护士的护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1.2.3.3加强输液护理质量监控,细化并规范护理过程管理  修订门急诊输液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输液患者安全管理,提高门急诊患者输液安全措施执行正确率,包括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执行正确率、医嘱查对正确率、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查对药物质量和配伍禁忌正确率、续液和高危药物悬挂特殊标识正确率、巡视频率准确率、输液滴数正确率、输液过程记录完整准确率、患者用药时间和用法知晓率。细化并规范护理过程管理,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力度,由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轮流每月不定期对门急患者输液安全管理指标的督查,每次抽查10例输液患者的输液安全措施执行情况,计算出执行正确率,并记录在案,作为护理质量考评之一。

1.3评价方法  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安全管理三级指标中各项安全措施执行正确率进行对比。观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20153月至20162月和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20163月至20172月门急诊输液室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除患者身份识别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正确率均为100%外,其它输液安全措施执行正确率均较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明显升高,经χ2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除医嘱遗漏和给药时间错误在实施前后发生概率均不高,两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外,多项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经χ2检验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讨论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它以给药迅速、疗效快等优势,在抢救患者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但是,静脉输液操作涉及人多、物多、环节多、应用范围广,作为入侵性护理操作之一,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3]。门急诊科输液室患者输液量大,更新快,治疗时间相对集中,患者病种复杂,用药种类繁多,护士工作繁忙、琐碎,操作具有重复性[4],在持续紧张的工作中思维难免会出现疲乏,使护理缺陷或护理差错发生概率增加。由表1可见,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高,是因为我科应用输液信息系统和二维码识别患者身份,且静脉穿刺或续接药液为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危的操作,护士警惕性较高,能够严格执行反问患者姓名的双向查对制度,杜绝了身份识别错误的护理差错。但是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护士在接诊、配药查对和输液巡视方面有所松懈,由表2也可看出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接诊、配药、输液巡视环节发生静脉输液不安全事件也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我科通过不断识别和评估门急诊输液流程中现有的及潜在的风险后,从细节入手,在每一环节制定了规范化的操作程序,修订了各岗位工作职责及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弹性排班,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将护理风险管理落实到静脉输液的每一个环节的操作中,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使各班次各岗位的护士能自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前瞻性的规避了静脉输液风险,从而降低了静脉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由表1可见,除了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均为100%外,护士对输液患者安全措施其它项目执行正确率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经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2也可见,除了医嘱遗漏和给药时间错误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发生概率均不高,两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实施后在接诊和配药、输液巡视环节的其它风险事件发生率均较实施前低,经χ2检验,P<0.05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室的护理质量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在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直接影响医疗质量、患者安危及医院的声誉[5]。护理风险贯穿于患者就诊和治疗的每一个环节,大多数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都起因于细节的疏忽,一些风险系数较高的操作大家都会警觉,加以重视,小心地避开,而对于小的细节往往掉以轻心,因熟视无睹更容易丧失警惕,从而造成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管理通过不断识别和评估,可以提前预知风险的因素,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应从护理操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细节着手,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够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1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输液患者安全措施执行正确率对比[n(%)]

 

时间

例数(n

双人查对制度执行正确率

医嘱查对正确率

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

查对药物质量和配伍禁忌正确率

续液和高危药物悬挂特殊标识正确率

巡视频率准确率

输液滴数正确率

输液过程记录完整准确率

患者用药时间和用法知晓率

实施前

120

112

(93.33)

110

(91.67)

120

(100.0)

112

(93.33)

110

(94.17)

98

(81.67)

106

(88.33)

100

(83.33)

98

(81.67)

实施后

120

119

(99.16)

118

(98.33)

120

(100.0)

120

(100.0)

118

(98.33)

116

(96.67)

115

(95.83)

117

(97.50)

110

(91.67)

χ2

 

4.14

5.61

0.00

6.34

5.61

13.98

4.63

13.90

5.19

P

 

<0.05

<0.05

0.00

<0.05

<0.05

<0.01

<0.05

<0.01

<0.05

 

2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静脉输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项目

输液量(人次)n

静脉输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备药错误

液体走空

药物渗出

输液滴数不符

医嘱遗漏

给药时间错误

实施前

115050

28(0.024)

30(0.026)

26(0.023)

32(0.028)

30.003)

1(0.001)

实施后

116198

9(0.008)

13(0.015)

10(0.010)

12((0.010)

1(0.000)

0(0.000)

χ2

 

9.95

6.89

7.27

9.29

0.26

0.00

P

 

<0.01

<0.01

<0.01

<0.01

>0.05

0.00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2] 陈巧玲,全小明.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2):143-144.

[3] 马敬华,崔玉庆,王晶晶.护理安全管理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86-287.

[4] 张巧利,李兴革,吕小青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静脉输液流程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0):6-8.

[5] 杨玲.护理安全管理现状及防范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87-189.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