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宁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作者:樊海军 温红霞 李 志
摘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本文作者经过调查,结合宁夏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就贯彻落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推进宁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宁夏农村产业融合催生了大批新型经营主体,繁荣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一、着力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一)做强农村第一产业,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发展。坚持“一特三高”定位,完善产业推进机制,建立“一特三高”产业推进组,制定详细推进规划,全面落实推进措施。推行由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定全产业链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商标、统一销售,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上市、流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整合,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转变,实现“一特三高”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二)做优农村第二产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围绕“一特三高”产业,落实技改项目划定比例资金和财政贴息、补助等措施,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打造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技术集成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建设,补助政策向“一特三高”产业倾斜,实现主要农产品全覆盖。建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优质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具有储存、分拣、加工、包装、配送、追溯等功能的低温加工配送中心,打造知名农产品商标和品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三)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纳入宁夏全域旅游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从物质向精神文化功能拓展。加快培育农业新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示范区。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编码管理、包装标识、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的应用,实现农产品在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的高效运行。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二、创新融合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一)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职业化,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采取直接补贴、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重点支持带动或辐射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包括采收、产地处理、贮藏、烘干等初加工及运输、销售等综合性经营活动,形成完整产业链等。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和星级家庭农场评定,对示范社、星级场优先承担国家、自治区各类涉农项目。打造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鼓励一批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引领优势的企业突出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推进产业化经营,增进融合,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挖掘各环节潜力,创新多种业态,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领军作用。
(二)建立多类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乡镇综合服务站建设,着力培育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和鼓励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和乡镇综合服务站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发展代耕代种代收、良种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质量监测、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促进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帮助订单农户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开展农民土地入股、项目入股、托管服务等试点,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建立农民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条上增值收益的互利共赢模式。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发展城镇特色产业。深入推进美丽小城镇建设,大力完善水、电、路、气、暖及公共服务等设施,补齐小城镇建设短板,全面改善小城镇基础条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增强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聚集的承载能力。强化产业支撑,扶持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培育提升一批具有民族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中心小城镇,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完善服务保障,构建农村产业融合支撑体系
(一)搭建产业融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完善县乡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网络。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加快物联网技术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环节的应用步伐,提高农业设施智能化发展水平。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和财政投入资金转为农民持股的改革试点,把财政投入农业项目中的部分资金作为股权,确定给村集体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民,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生产要素集聚,努力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平台支撑。
(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将财政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在税收政策上,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等。在用地政策上,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在金融政策上,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步伐,发展“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解决农业产业的可持续融资问题。在用电政策上,落实初加工用电享受农业用电等。
(三)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经营管理培训,提高其生产经营素质。鼓励有文化和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支持大专院校农科毕业生和外出能人返乡从事农业。在特色产业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化养殖场布点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开展院地、院企合作,建设专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四)改善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修复改良。整合盐碱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等建设。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统筹规划,逐步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乡村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