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孙水英黄学英董翠红高占玲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基于老年护理人才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实行“双主体”管理体制引入订单式、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平台、多组合”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多渠道”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搭建“虚实结合、能力递进”的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经过二年的实施,毕业生的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也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要求坚持市场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以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在优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引入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构建并实施了“虚实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疾病谱的变化、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使护理服务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加快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业发展,逐步扩大护理服务领域,促进护理事业繁荣发展。一方面要在单一临床护理的基础上,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积极深化护理服务内涵,探索护理服务外延,增加护理服务项目,拓展护理服务空间,推动护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方向的大众化服务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形成从医院到社区诊所、从医疗到预防、从急救到康复的护理产业链,不断适应经济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护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即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当然,这将需要大批方向性、专业性较强的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另外,良好的国家政策和快速的产业发展,催生了社会对高素质护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一直以来,因受传统办学模式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教学与临床实践还未完全对接,致使学生不能迅速完成毕业即就业的转变,且实践创新能力尚显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如何满足用人单位即行上岗的要求,促进护理服务业平衡健康发展,创新并实施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需不断加强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迎合临床护理发展的需求开设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2 虚实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结合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创新实施“虚实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核标准和养老护理员资格考核标准,构建“三大体系”即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搭建学校护理实训中心和医院、养老院三大“虚实实训基地”,推进教学过程与实际护理工作过程相结合,采取“四环节、四递进”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模式,强化学生护理专业技能培养;建立“多渠道”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医院文化、养老文化与护理专业文化的融合。

3 虚实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3.1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形成了四级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建立了由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的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区域护理人才社会需求调研,了解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专业群结构,逐步形成人才需求预警机制;通过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完善人才共育机制;通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定向、订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步建立学生就业共促机制;依托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实践锻炼、聘请教学医院护理骨干承担教学任务,建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共建机制;通过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加大基地合作建设的管理力度,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完善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与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用人单位、学校、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先后与烟台市毓璜顶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等68所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与青岛大学医学院、牟平中医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3所医院开展订单培养,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对接,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3.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充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与企业机构人员组建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建设委员会,一起制定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标准,并建立详细的评估、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入学进行入学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然后采取“2+0.6+0.3”分段培养模式,即2年的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6个月到二甲以上的医疗机构顶岗实习,3个月到养老机构进行顶岗实习。

3.3 “一平台、多组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职业岗位和能力调研,以及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论证、研讨,对主要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工作职责,得出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由此确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把岗位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实践,设置对应的专业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理念上,立足于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紧紧围绕核心技能,将护士执业资格考核标准、养老护理员考核标准融入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一平台,多组合”课程体系,即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为平台,与养老机构行业专家一起对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共同设计、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群,针对行业需求进行组合精简,提炼出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4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教师培训与双师素质提升和校企共建优秀专兼职教学团队等“三项计划”,完善了“内培外引、校企通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在加强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还聘请精通老年人护理与管理工作的,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行业企业专家,承担课程开发建设、校内技能训练指导以及校外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

3.5 构建了“教学做一体,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职业高位能力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搭建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评价等“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搭建了平台。大力开展床边实训教学,推进教学与临床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等6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情景式教学,并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实训指导和技能考核标准的制定,每门课程每学期制定实训项目训练安排表,逐步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制定了《护理系校内实践教学管理细则》、《护理系实训室管理制度》、《护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细则》等,保障了实践教学正常有序进行。并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及专业指导网络平台,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进一步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促进了校企双方培养过程共“管”。

3.6 构建多元化的素质养成体系

构建了以课程引导为主、活动渗透为辅的素质养成体系,将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文写作、英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为引导,适时开展军训、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专题教育,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同时以护士礼仪表演、护患沟通情景剧大赛、“5.12护士节”、“九九重阳”等活动为平台,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组织大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与行业企业一起建立了通用能力、专项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级递进式学生职业素质竞赛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创新就业能力。从而打造“关爱健康、真诚奉献”的护理专业文化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7 共建实训实习基地

为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强化职业基本技能培养,护理专业结合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等方面要求,与企业共同研讨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配置、共同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同实施建设和管理,并交流教学经验。建成了基础护理实训室、急救护理实训室、外科护理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妇产科护理实训室、老年护理实训室、康复护理实训室、中医护理实训室等。与烟台市毓璜顶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牟平中医院开展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培养,共与68所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中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职业氛围,提高岗位操作能力。

3.8完善多渠道考核评价体系

创建与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相适应的多渠道考核评价体系。理论与知识考试重点在于检查学生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技能考核重点在于检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职业素质考核重点在于考查学生从事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融合国家养老院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实践技能考核,由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课程学习过程考核--实习前技能考核--顶岗实习各环节考核--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实现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做到了教育教学质量共“评”。

4 结语

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 “虚实结合,能力递进” 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通过二年的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毕业生质量较之前提高,护理就业途径得到扩宽。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订单班共40名同学,就业率100%,大部分集中在各大医院的老年科或病房,少部分在医养结合的社区医院和养老院,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芃,刘斌,王春霞,等.关于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5):54-56.

[2]史良俊,谯时文,成涛,.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能力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243-244. 

[3]姜娜,孙梦霞,张颖杰,.高职老年护理专业“四位一体、护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护理研究,2014(14):1764-1765.

[4]陈四清.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护理特色专业的探索[J].中国老年学,2014,34(7):1998-2000.

[5]王芳.高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5):326-329.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