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综合评价
刘培君,康秀峰,洪志斌,雷晓亭,李丽
(1.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天水,甘肃 741000;2.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水,甘肃 741000)
【摘要】目的:研究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综合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就诊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尼可地尔+曲美他嗪。对比分析治疗后1月、3月及6月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临床治疗依从性。结果:经治疗,治疗组1月、3月、6月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2%、96.5%、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84.2%、87.7%(P<0.05);治疗组1月、3月、6月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分别为91.2%、93%、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77.2%、82.5%(P<0.05);治疗组治疗后1月、3月、6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2.3%、12.3%、15.8%,对照组1月、3月、6月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5%、12.3%、1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依从性在三次随访中服药时间、长期服药及增减药物品种方面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服药次数及服药量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查依从性、生活方式依从性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且副作用无明显增高,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尼可地尔;曲美他嗪;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安全性;临床治疗依从性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胸痛[1],此类患者多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脉血管正常或轻度狭窄,在临床中又被称为X综合征[2]。王东霞研究发现[3],此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较高,患者病症疼痛更加明显。如果不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4],病情恶化可引发心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病情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会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5]。因此,该疾病成为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以前临床上主要用β受体阻滞、钙拮抗、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对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尽管药物安全性较高,但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随着临床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尼可地尔和曲美他嗪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新选择,为患者治疗带来新方向。本研究针对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临床依从性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126例,其中7例因头痛、心悸、横纹肌溶解等药物副作用退出研究,5例因经济原因退出研究,最终入选114名患者。入选标准:符合MVA诊断标准[6]: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超过2分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轻度狭窄,无可诱发的痉挛。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桥、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青光眼、雌激素应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33例,年龄35岁-77岁,平均年龄55.04±13.07岁,治疗组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年龄56.12±12.7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史、服药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
例数 |
性别(例) |
年龄 |
患病史 (X±s) |
服药史 (X±s) |
吸烟史(例,%) |
饮酒史(例,%) |
高血压(例,%) |
高血脂症(例,%) |
糖尿病(例,%) |
|
男 |
女 |
||||||||||
对照组 |
57 |
24 |
33 |
55.04±13.07 |
2.01±1.89 |
1.18±0.98 |
23(40.4) |
13(22.8) |
23(40.4) |
10(17.5) |
15(26.3) |
治疗组 |
57 |
27 |
30 |
56.12±12.73 |
1.91±2.04 |
1.23±0.99 |
25(43.9) |
11(19.3) |
19(33.3) |
13(22.8) |
17(29.8) |
P值 |
|
0.572 |
0.654 |
0.742 |
0.776 |
0.704 |
0.646 |
0.437 |
0.484 |
0.677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β受体阻滞、钙拮抗、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等抗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尼可地尔片(中外制药珠式会社,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60401,规格5mg*100片),5mg/次,一日三次,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将尼可地尔的服用剂量增加到10mg/次,曲美他嗪片(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534,规格20mg*30片),20mg次,一日三次。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治疗依从性。
1.3 疗效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心电图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治疗依从性。
(1)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显效:心绞痛消失,其他症状消失,发作次数或频率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改善,其他症状改善,发作次数或频率减少50%以上;无效:心绞痛无明显改善,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或频率减少不足50%[7]。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
(2)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显效:治疗后的心电图ST-T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的心电图ST-T压低段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倒置的T波变浅幅度>50%,或者低平转为直立;无效:治疗后心电图无明显变化[8]。总有效率计算同(1)。
(3)临床治疗依从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①服药依从性判定标准:A.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次数服药;B.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量服药;c.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服药;D.自从诊断为该疾病以来,您能否按照医生的要求长期服药从不间断;E.自从诊断为该疾病以来,您能否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从不擅自增加或减少药品品种。采用4分制评分:1分:根本做不到;2分:偶尔做得到;3分:基本做得到;4分:完全做得到。总分≥15分判定为依从性佳,否则为依从性不佳[9]。②复查依从性:A.门诊随访:患者治疗后1月、3月、6月到门诊复查血常规、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等。有任何一次未按要求复查均为依从性差。B.控制危险因素:血糖、血压和血脂均控制在正常水平,任意一项有异常均为依从性差。③生活方式依从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评价:a.禁烟:在本研究中指不吸烟或戒烟半年或半年以上。b.禁酒、戒酒或少量饮酒:本研究中指不饮酒、戒酒半年以上,或每日饮用白酒或烈性酒不超过1两。C.饮食:按照冠心病防治指南提供的饮食要求。d.运动:指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时间达20—60分钟。e.控制体重:体重指数(BMI)<24k/m2。上述各项均采用“0—1分”2级评分制,即每项依从性好者得1分,差者得0分 [1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经治疗,治疗组1月、3月、6月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2%、96.5%、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84.2%、87.7%(P<0.05),但1月、3月及6月总有效率组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微血管性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57, [例(%)]
随访时间 |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一月 |
对照组 |
30(52.6) |
13 (22.8) |
14(24.6) |
43(75.4) |
治疗组 |
42(73.7) |
10(17.5) |
5(8.8) |
52(91.2) |
|
χ2=6.654 P值=0.036 |
|||||
三月 |
对照组 |
36(63.2) |
12(21.0) |
9(15.8) |
48(84.2) |
治疗组 |
48(84.2) |
7(12.3) |
2(3.5) |
55(96.5) |
|
χ2=7.485, P值=0.024 |
|||||
六月 |
对照组 |
40(70.2) |
10(17.5) |
7(12.3) |
50(87.7) |
治疗组 |
50(87.7) |
6(10.5) |
1(1.8) |
56(98.2) |
|
χ2=6.611 P值=0.037 |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经治疗,治疗组1月、3月、6月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分别为91.2%、93%、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77.2%、82.5%(P<0.05),但1月、3月及6月总有效率组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心电图变化比较 n=57, [例(%)]
随访时间 |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一月 |
对照组 |
25(43.9) |
17(29.8) |
15(26.3) |
42(73.7) |
治疗组 |
34(59.6) |
18(31.6) |
5(8.8) |
52(91.2) |
|
χ2=6.401 P值=0.41 |
|||||
三月 |
对照组 |
30(52.6) |
14(24.6) |
13(22.8) |
44(77.2) |
治疗组 |
44(77.2) |
9(15.8) |
4(7.0) |
53(93.0) |
|
χ2=8.500, P值=0.014 |
|||||
六月 |
对照组 |
35(61.4) |
12(21.1) |
10(17.5) |
47(82.5) |
治疗组 |
47(82.5) |
8(14.0) |
2(3.5) |
55(96.5) |
|
χ2=7.889 P值=0.019 |
2.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治疗,治疗组1月、3月、6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2.3%、12.3%、15.8%,对照组1月、3月、6月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5%、12.3%、14.0%,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X±s)
随访时间 |
组别 |
头痛 |
心悸 |
胃肠道症状 |
其他症状 |
发生率(%) |
一月 |
对照组 |
2(3.5) |
1(1.8) |
2(3.5) |
1(1.8) |
6(10.5) |
治疗组 |
3(5.2) |
1(1.8) |
2(3.5) |
1(1.8) |
7(12.3) |
|
χ2=0.780 P值=1.000 |
||||||
三月 |
对照组 |
1(1.8) |
1(1.8) |
3(5.2) |
2(3.5) |
7(12.3) |
治疗组 |
2(3.5) |
0 |
4(7.0) |
1(1.8) |
7(12.3) |
|
χ2=1.918 P值=1.000 |
||||||
六月 |
对照组 |
1(1.8) |
1(1.8) |
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