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浅析
高旭艳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1)
摘 要 我省水资源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约束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本文通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判断承载状况,并分析超载原因,为制定可操作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按水资源承载力谋划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能力,用水总量指标,地下水可开采量,用水总量,地下水开采量
1引言
我省水资源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约束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均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要求。本文结合我省实际,并按照水利部的技术要求,对我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判断承载状况,并分析超载原因,为制定可操作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按水资源承载力谋划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2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借鉴了生态学中承载力的概念,主要侧重于以下三种定义模式:(1)开发规模论,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技术及水资源量的条件下,通过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及利用,从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的最大量值,既是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最大用水供给量;(2)承载最大人口论,即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以及一定的生活水平下,水资源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供养的人口规模;(3)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即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
本文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提出本次研究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可预见时期内在满足合理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来水情况、工况条件、用水需求等因素,水资源承载社会经济的最大负荷。根据上述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主要因素。本次基于水利行业局限,主要评价水量要素承载能力。
3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和判定标准
3.1评价指标
本文根据上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按照可操作、可度量、可监测等原则,考虑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的衔接,选取用水总量指标、地下水开采控制量(或可开采量)作为评价指标。
对于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大于可开采量的,地下水开采量指标采用可开采量;对于地下水开采量尚有一定潜力的地区,地下水开采量指标采用地下水开采控制量。
3.2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判定标准
本次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采用实物量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评价方法为对照各实物量指标度量标准直接判断其承载状况。根据现状年用水总量、地下水开采量,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判别标准如下:
a)超载。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用水总量大于用水总量指标;
(2)地下水开采量大于地下水开采量指标,或存在地下水超采。
b)不超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用水总量小于用水总量指标的90%;
(2)地下水开采量小于地下水开采量指标的90%,且不存在地下水超采。
c)临界超载。除1、2外,均属于临界超载。
4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
依据上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指标、标准对我省2014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用水总量指标全国统一按照2015年、2020年、2030年三个水平年规定,因此在评价2014年水资源承载状况时,用水总量指标选用2015年指标。
4.1我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
根据《陕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陕西省用水总量指标分配方案》等成果,我省2015年用水总量为103.2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0.36亿m3。
4.2我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a)现状用水量
根据《陕西省水资源公报》,2014年我省国民经济各业总用水量为89.8亿m3,其中农灌用水量57.8亿m3。
2014年全省水资源量为351.6亿m3,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减少16.9%,接近于70%的中等干旱年,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25.85亿m3,较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减17.8%。因此,2014年的实际用水量不能代表多年平均水平,尤其是农灌用水差距明显,需将农灌用水折算到多年平均用水量。
根据《陕西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成果,绘制不同典型年农灌需水量趋势图,见图1。
查图1,2014年农灌水量折算到多年平均用水量为53.5亿m3,相应的实际用水量折算为85.5亿m3。
2)地下水开采量
根据《陕西省水资源公报》,2014年各供水设施实际供水量89.8亿m3,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33.3亿m3(地下供水量中包含开采深层承压水2.75亿m3)。
3)我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折算后我省2014年用水量与2015年用水总量指标对比可以看出,用水总量小于用水总量指标的90%。因此,从用水总量指标角度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我省不超载;
我省2014年地下水开采量从总量上小于可开采量,但仍存在部分区域超采的现象。另外由于地下水开采量中包含开采深层承压水2.75亿m3,按规定凡开采深层承压水都属于超采,即我省地下水存在地下水超采。因此,从地下水超采角度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我省超载。
5评价结论及原因分析
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判定标准,符合用水总量大于用水总量指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地下水开采量指标,或存在地下水超采条件之一的视为超载,因此,现状年我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论为超载。
目前的超载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省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承载力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偏差。
(2)地表水水资源空间分布均。黄河流域占全省总人口的78%,经济总量的87%以上,而地表水资源量仅占不足25%。使得黄河流域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不得不加大地下水的开采量,部分地区甚至开采深层承压水,以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对水的需求。
(3)境外调引水工程等联通工程不足,无法满足补充区内资源量欠缺和丰枯互补的要求。目前虽有东雷抽黄及盐环定等境外调引水工程,省内南水北调工程目前建成的有引乾济石等,但因调水量小、供水范围有限,无法替代现有地下水超采的水量。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尚在建设,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及供水工程还未上马,无法形成地表水、地下水互补,地表水不同流域、不同水源之间兼顾相济、相互贯通的水网体系。
6建议
1) 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设进度,大力推进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及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上马。
2)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比分析区域内不同行业的用水水平和节水潜力,提出区域节水重点方向、工程项目和政策措施建议。
3) 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针对不同超载地区特点,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全过程,提出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监控能力建设、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措施建议。。
4) 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提高全省供水安全保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