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快乐习作三”多”刍议

指导小学生快乐习作三刍议

诏安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秀芳

众所周知,习作能力是语文最重要的运用能力之一。可以这么说,学生习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学习的成败。更为重要的是,习作能力不仅仅是一个人语文学习所必需的,它还是一个人做人和生活的必需。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曹文轩指出:写一手好文章,应是每一个人都要追求的善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掌握习作的技巧,可以有效助力快乐习作教学。的确,习作能力应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主要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强调亲历和真实,快乐习作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现状,深思,总结,快乐习作,必须做到三多:

一、多读书

多读书可以增添快乐习作的原生态气息,深化快乐习作教学内涵,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读书能感受到的语言文字之美是细致的、隽永的,而且书中蕴含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多读书,能让学生丰富感情,积累语言,开拓视野,能形成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见解,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增加文化积淀。书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 那么要引导学生读什么书? 怎么读?

(一)课内品读,汲取精华

探本求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极佳的学习素材,语言精彩,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其中不乏优美词句,也有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每一组课文的教学中,单元导语很重要,这是对本组课文学习的指导,本组课文学什么,怎么学,一定要让学生先感知,再结合每篇课文的学习,紧扣导语中介绍的,作者如何写具体,如何表达情感,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情感的方法,最后学以致用。如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组课文,描写大自然,表达作者与大自然互诉心声,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山中访友》这篇课文,作者把山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当作朋友;《山雨》里,作者把山雨的音韵美,色彩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草虫的村落》中,作者赋予小虫子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这样的文章深深吸引孩子。读着这样的美文,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自然中的景物写具体,学习作者通过想象与联想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课文主要是讲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动物的情感。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松鼠的可爱,战象嘎羧的忠诚与善良的情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作者把动物的情感写得真实、具体、震撼人心。这样的文章,很有感染力。学生读着这样的文章,会爱上阅读,也会学到作者的展示动物情感的方法:通过对动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当然,这离不开教师课堂上的引导,离不开对重点句的品读。我来展示一个句子: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像这样细致地描写,把动物丰富的情感展示出来了。能展示情感的佳句在六年级的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读去积累。我不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我在课内品读从多角度着手,汲取精华从小处着眼,学以致用于习作中遣词造句。让阅读助力快乐习作。回归学生阅读的新家园,挖掘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课文积累,可以让学生的习作万紫千红。

(二)课外阅读,博采众长

在多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中,常碰到学生写作时内容空洞,或是语言贫乏,不善于描写,只会记流水账式的叙述。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阅读量不够,语言积累不够。课外阅读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行间接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其博采众长。就如蜜蜂采蜜一样,可以酿出蜜来。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做读书笔记。词语,句子,段落、内容简介,都可摘录。在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时,可以分门别类。如对某一植物的描写,动物的生活习性的介绍,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风景的描绘等都可摘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课外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期的《小学生周报》,从每一单元的主题拓展阅读,从语文课本中的课外书屋介绍的书籍开始阅读,再增加名家名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健康、有趣、有益的书。也可让学生互相介绍好书,互相交换好书,共享阅读资源。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就会增加,积累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丰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阅读,并把阅读当成一种作业,要打破传统观念,作业只有做题,要多花时间在阅读。学好语文,阅读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书籍,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有了广泛的阅读,有了不断的积累,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习作时,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真的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

二、多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写,乐写。 可是缺乏写作素材的当今学生应怎样表达呢?我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是没办法写作的。瞎编乱造写不出好文章。 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为学生们擦亮眼睛,增大见识面,去观察发现周边的人事物。 如何才能让学生习作时左右逢源,文如泉涌呢?

(一)走出习作课堂,去观察生活,发现新知,捕捉积累素材

写作来源于生活,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就必须观察生活。记得有一次,那时正是春天,我在校园的木棉树下捡了一朵红艳艳的木棉花带到教室,问学生是什么花,学生都默不作声,后来有个别学生回答了,但没有回答对。没有一个学生懂这花的名字。他们已在学校上学六年,教学楼旁的木棉树年年开花,而学生居然不认识木棉花,这就是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造成的。我让学生放学后经过木棉树下好好观察,回去再上网了解,对木棉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作笔记。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再上网了解后,对木棉花的样子、颜色,象征意义,对木棉树先开花后长叶这一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自然也写出了好文章。这一堂课也成了学生难忘的一节课。这是我从后来学生的习作中得知的。让学生观察生活既让学生长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地方过节时,有些民俗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迎神赛会,赏花灯,猜灯谜,都可让学生去经历,去观察,再写下来。平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天空,观察各种果树叶子的形状、新叶老叶的颜色,植物开花时花的样子、颜色,结果时果子的样子、味道。让学生听听雨声,捡捡落叶制作标本,与自然亲密接触。观察各种场景。有观察就有积累,有积累就有写作的素材。

(二)指导观察日记,去记录生活,训练能力,表达真情实感

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强调每个学生要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确定观察的对象,如家里养的小金鱼,小乌龟,菜园里的蔬菜,果树的生长、开花、结果,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天空等。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学生到了六年级都还很陌生。做过的家务,参与过的活动学生都写不出来。如果有养成观察并写日记记录生活的习惯,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到了高年级写作文就不至于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了。日记是学生弘扬个性的心灵的闪动,练习写观察日记,可以拓展快乐习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正像老舍先生说的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肚子里的东西多了,写起文章来就能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三、多积累

俗话说得好:积少成多,积沙成堆。可见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不能要求速成。说的是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语言的积累对于习作至关重要。假若三天晒网,两天捕鱼的行为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水滴石穿的气魄才能成功。一个人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他说话写作能力就能左右逢源,形象生动,准确和精炼的语句便能信手拈来,达到表情达意轻松自如的境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语言的积累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水滴石穿的气魄,那么,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呢?

(一)主题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里,每一组课文都包含一个主题。学完一组课文,就可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做如下积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教完《北京的春节》,我就让学生积累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教完《伯牙绝弦》后,我让学生积累描写友情、交友的名言。我总是紧扣每一单元的教学,让学生积累相关主题的名言警句、诗句,并让学生在晨读时间反复诵读,牢记于心。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名言警句就会自然流淌而出,为文章润色。

(二)修辞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用上修辞、写得很美的句子。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七月的天山》中“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和“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这是用上比喻的写景句子。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中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是用上拟人手法的写景句子。《麦哨》中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用上比喻的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在完成练习阅读短文时,如果有发现到好的用上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也马上让学生积累下来。如在短文《我爱家乡的秋夜》中,“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这个用上比喻的写景的句子很美,我就要求学生摘抄并背下来。在我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把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用上修辞手法的句子摘抄下来,并背诵下来。 如果在试卷的短文中,出现写得较好的用上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也让学生摘抄并背诵。

(三)成语的积累

对于小学生来说,积累语言,其中就有成语的积累。可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试卷中阅读题的练习,平时的课外阅读中积累成语,并做摘抄,摘抄时进行分类,以便于写作运用。如描写不同季节的成语,积累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成语,积累描写各种天气的成语,积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成语:积累描写场面的成语等。

(四)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的积累

中华文化灿烂,语言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积累各种俗语、谚语、歇后语,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写作时语言生动有趣,有韵味,让祖国文化滋养中华少年。这些语言的积累可以在每一组课文学完后,也可在每一单元的《回顾拓展》学习中。例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名言都是归类在《回顾拓展》中,要让学生背下来并默写,而且要在学过之后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不断积累并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而且想用就用,用得自然、恰当。 这就得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注意整合。做到语到用时可喜多,平时积累急时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那么习作时就有感而发,有情而抒,有文而作,文情并茂的文章就不难了。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