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路径选择及产业布局优化
丁翠英,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810008
摘要: 本文基于对青海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对工业经济运行形成下行压力,以及自身结构性矛盾影响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全省工业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工业转型升级阵痛持续。进一步提出青海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工业在发展中升级,准确定位发展路径选择;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和培育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和多元支柱产业格局。
关键词:青海工业;路径选择;产业布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青海省工业保持了稳步发展,但也面临着全国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低速,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的大环境,在这一特殊阶段,经济发展新动力虽加快孕育,但由于经济总量还比较小,在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加之全省长期形成的资源型、原材料型、重化工产业结构特征,在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疲弱、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全省工业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工业转型升级阵痛持续[1]。
一、 青海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
2009-2011年,青海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经历了下降过程后逐年上升[2],2015年该比例达到16.4%,2017年该比例为12.73%。然而,即便如此,轻工业的增加值也仅为重工业增加值的19.6%,特别是以原材料、资源类为主的传统七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在70%左右(详见表1—1),工业结构中的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详见图1—1)。当然,也应该注意到,这种轻重工业结构是基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历史上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青海省的资源禀赋状况和比较优势原则,推动了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以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重工业发展必然会带来利润的下降[2]。
表1—1 “十二五”期间及“十三五”初期全省七大行业增加值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比重(%) |
84.9 |
82.6 |
77.2 |
72.3 |
68.55 |
65.91 |
74.3 |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7》
图1—1 ““十二五”期间及“十三五”初期青海省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7》
(二)“十二五”期末高技术行业所占比例过低,“十三五”初期有所增长
一般而言,高新技术等产业具有以知识密集和技术水平高、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代表了现代产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方向[2]。这类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例较低就意味着工业增加值不可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2]。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青海省规模以上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仅为4.7%,这个比重不仅略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了21.0%,超过了全国高技术行业全年增长11.3%的平均水平。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15 年,青海省57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35 户开展了研发活动,有94%的企业未开展科研活动。2016年,59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57 户开展了研发活动,有90%的企业未开展科研活动。大量企业依然以引进技术、初级资源产品加工为主,劳动力专业素质低,研发动力不足。政府在教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支出为142.5亿元,占政府年度总支出的9.35%,低于全国11.4个百分点。政府研发投入资金无法有力支撑有组织的科研机构和专业的科研队伍,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4]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资源节约型工业格局尚未形成
能源是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必然带动能源消费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工业能源消费是当前青海省能源消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006-2015年工业能源消费由1426.35万吨标准煤迅速增加至3297.82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达8.4%,即便近年来环比增速有所下降[2],但是工业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重的变化趋势却是逐年增加,在“十二五”期末该比例略有下降达到了76%,到“十三五”初期,2016年下降为71.22%,2017年却出现了一个猛增,达到了91.83%(详见表1—2),这说明尚未逆转的重工业化趋势将导致工业能源消费占比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2]。
表1—2“十二五”期间及“十三五”初期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
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
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速 |
% |
24.7 |
15.3 |
8.9 |
4.7 |
-5.9 |
-0.57 |
5.05 |
|
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 |
% |
74.8 |
77.1 |
80.0 |
83.0 |
76.0 |
71.22 |
91.83 |
|
资料来源:青海省统计局网站
(五)部分工矿城镇工业结构单一
青海省是矿产资源大省,尤其各类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资源型产业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经过多年的开采,部分矿区的资源已接近枯竭,部分建立在矿产资源开采业基础之上的工矿城镇已显现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2],面临着拉长产业链条、延长资源型产业寿命、发展接替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等任务,工业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与此同时,依靠单一矿产资源发展的工矿城镇(诸如天峻等依靠煤炭资源开发的城镇)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资源及资源品价格的变化极其敏感,经济波动幅度较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2]。
(六)园区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工业发展既受到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约束,也受到区位条件以及产业分工的约束,因此,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工业或工业园区的定位,并选择相应的主导产业。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均有相应的园区定位[3],但是在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的选择中却存在着趋同的现象。这样的产业布局必然导致项目的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七)“十二五”期末两化融合程度较低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4]。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见表1—3),2015年青海省两化融合总指数为49.52,全国排名第29位。其中基础环境指数为72.80,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8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19位;工业应用指数为40.0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04,全国排名第30位;应用效益指数为45.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96个百分点,全国排名垫底。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青海省两化融合过程中基础环境发展很快,但在工业应用及应用效益方面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工业应用指数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MES、PLM、SCM普及率、采购及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装备数控化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比较低;应用效益指数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专利量较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较高,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及软件业务收入很少。
表1—3 2015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表
省份 |
基础环境指数 |
工业应用指数 |
应用效益指数 |
总指数 |
广东 |
94.94 |
82.40 |
135.62 |
98.84 |
浙江 |
91.64 |
94.04 |
112.88 |
98.15 |
江苏 |
91.67 |
80.94 |
135.94 |
97.37 |
上海 |
94.46 |
84.25 |
119.19 |
95.54 |
山东 |
85.77 |
85.78 |
114.65 |
93.00 |
北京 |
97.01 |
74.68 |
120.02 |
91.60 |
福建 |
91.03 |
76.91 |
101.88 |
86.68 |
安徽 |
70.06 |
88.22 |
92.04 |
84.64 |
湖北 |
74.01 |
81.59 |
92.44 |
82.41 |
湖南 |
76.91 |
81.41 |
89.12 |
82.22 |
天津 |
79.36 |
70.09 |
106.89 |
81.61 |
四川 |
76.70 |
66.09 |
104.37 |
78.31 |
重庆 |
81.08 |
65.15 |
97.63 |
77.25 |
黑龙江 |
80.15 |
80.81 |
64.2 |
76.49 |
辽宁 |
85.49 |
60.16 |
96.59 |
75.60 |
河北 |
84.73 |
70.24 |
71.27 |
74.12 |
广西 |
67.25 |
76.12 |
70.94 |
72.61 |
河南 |
76.54 |
63.9 |
83.13 |
71.87 |
江西 |
63.54 |
70.61 |
77.61 |
70.59 |
贵州 |
72.82 |
67.11 |
59.8 |
66.71 |
陕西 |
65.69 |
56.55 |
86.13 |
66.23 |
吉林 |
71.66 |
60.41 |
70.53 |
65.75 |
内蒙古 |
78.53 |
45.97 |
59.50 |
57.49 |
新疆 |
68.63 |
51.94 |
55.35 |
56.96 |
海南 |
68.12 |
45.27 |
58.04 |
5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