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成长

父母与孩子的成长

 

父母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与双方能否顺畅沟通相比,只能排到第二位。孩子的学习跟不上还可以通过努力解决,但是如果无法沟通甚至拒绝沟通,父母会感到万分痛苦,甚至绝望。与孩子无法沟通是长期以来相互意见不能达成一致造成的。既然每次都不能意见一致,以后也就没有沟通的必要——这就是孩子得出来的结论。关系一旦到了这个程度,就像疾病到了质变期,医治起来非常麻烦,必须划开表象,到内部到过去去寻找原因。

在与孩子的争吵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父母与孩子的矛盾,其实就是夫妻间的矛盾,因为夫妻间互相不满意的地方,都会潜移默化遗传到孩子的身上,所以父母有时指责孩子时会说"不要像你爸(妈)那样......"。所以,往往夫妻间互相欣赏的家庭,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夫妻矛盾大的家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多数会有严重的障碍。因此,要想解决好与孩子的关系,就需要先解决好夫妻间的关系。在一个尊重、和睦、友爱的家庭土壤里,没理由会成长出一个刁蛮任性的孩子来。孩子学习的好坏,不仅仅是事关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也关乎良好的家庭氛围。每天吵吵闹闹,会让孩子分心,甚至会逐渐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处事方式,婚姻的看法等等,比学什么学了多少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现在许多父母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起早贪黑、全身投入,遮风避雨,无微不至,孩子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慌了手脚。父母很累很苦,可是往往效果一般,有时甚至很糟。为什么?因为我们很少征求"花"的意见,父母就像一个糟糕却勤快的可怜园丁,永远在无私地投入,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却依然得不到"花"的认可。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我们总是认为沉默的花不懂,即使他们说出来,我们也会用成人世界里的标准答案予以否定,在这种交流沟通不畅的情况下,花不开心,父母很痛苦,最后是你的世界我理解不了,我的世界你进入不了。

现在孩子的不幸大多来自精神。国强家富,父母文化程度整体提高,对孩子的期望更大,要求更多,干涉也最多。六七十年代大多父母关注的重点是孩子的吃喝,自身每天工作的劳累,使得父母们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干涉孩子,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也没有能力去说教,没了这些精神上的枷锁,带来的是孩子自我的快速成长,因为许多学习上的、精神上的东西,都需要自己去领悟和解决,所以那个年代孩子的学习,大都是发自内在的需求,成绩基本是直线上升的。而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精神上的压力却异常大,所以学习受个人情绪和家庭的影响非常重,成绩往往会呈现波浪状,如果状态调整不好,有可能会出现直线下滑。

我们目前的教育,在一些急功近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培训机构的畸形宣传下,以貌似为了孩子的未来、实则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搞的口号:孩子,我宁愿你有一个痛苦的童年,也不愿你拥有一个悲惨的晚年;妈妈,我宁愿你现在对我狠点;你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必然收获一个悲惨的晚年......,这些残忍之极、居心叵测的谆谆教导,误导了多少家长,害惨了多少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人人皆知,让孩子在娘胎里便开始胎教,幼儿园便踏上了高考的征程,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就这样被轻易地剥夺了,而且一生不再,多么悲哀的事情。人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是一场比赛,也是一场长跑比赛,谁见过长跑比赛的结果是由起跑线就决定了的。孩子承受着大量的说教,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碾压下,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心理疏导,脾气会变得越来越暴躁,性格越来越乖戾,不幸和幸运的都是大家一样的劳累,让孩子内心有了平衡的支撑。

周敦颐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可远观而不可近玩也。父母对待子女,最好是作为一个远观者、欣赏者,时刻关注孩子,但并不"近玩",不干涉、不主宰,让孩子自己经受淤泥的锻炼、风雨的洗礼,容忍孩子的错误,铁心看着孩子经受残酷的磨练,但千万不要自责,你此时的不忍和援助,只能增加他未来成长的痛苦。在此呼吁父母们放下自己内心的浮躁和焦灼,还孩子们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蓝天。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