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救治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一例

成功救治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一例

李城城  广州市胸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95)

摘要:PM 是迄今所发现的极少数能使人致病的青霉菌之一。 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一例,经治疗后病情恢复良好出院。

关键词:肺结核 马恩菲青霉菌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 ,PM )是迄今所发现的极少数能使人致病的青霉菌之一。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 )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该菌是300多种青霉菌中唯一呈温度双相型的真菌,25℃菌丝型并产生葡萄酒样红色色素,在组织中或37℃酵母型二相间可互相转变。该菌为条件致病菌,该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缺陷、应用醇激素的患者,常继发于艾滋病患者。1973年美国Disalvo AF等报道了人类首例自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PSM)。1985年李菊棠等报道了国内首例PSMPSM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北部及我国南方地区。该菌寄生于细胞内,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常累及多个脏器(皮肤、肺、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其病灶易与恶性肿瘤混淆目前我院以收治结核病患者为主,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者较为少见,且救治成功者更少见,故将此病例进行报道,以供学习。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8,广东梅州人,农民,因"反复发热、咳嗽、骨痛2月余,皮疹2"入院。入院前2月余前无诱因出现发热,无明显规律,热峰达39.5℃,无寒颤,伴有四肢骨隐痛,服药热退后疼痛可缓解,间伴咳嗽,无咳痰,无盗汗、乏力。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检查,胸腹部CT示“右肺门区软组织影,双肺多发小结节,双颈部、锁骨上下窝、腋窝、纵膈、肺门、胃底旁、两侧肋隔角、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肝、脾多发浸润及多发肋骨破坏”。外院考虑“恶性肿瘤并转移”可能,不同医院先后2次支气管镜检查见“左、右主支气管小结节”,2次病理活检:送检支气管粘膜及肺组织呈慢性炎。(支气管镜隆突下淋巴结穿刺)病理:送检血凝块及炎性坏死物。骨髓涂片:考虑增生性贫骨血骨髓象。右颈淋巴结活检,病理示“符合慢性肉芽肿性炎,考虑结核可能”。痰TB-DNA+)。外院诊断 “肺结核”,入我院前2天外院予HRZE抗结核,服药后出现过敏来我院。发病2月来体重下降约3kg。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已婚已育,月经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颜面及双上肢可见散在皮疹,双颈部可触及数个淋巴结,最大约1.5cm×1cm,质韧无压痛,活动性可;右肺呼吸音稍减低,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入院后予抗过敏后皮疹迅速消退。B超右胸中量积液,予右侧胸穿留取胸水送检。查血:白细胞18.9×109/LNE% 89%,白蛋白26.2g/L,肝肾功能、心肌酶、心损/心衰指标均正常,PCT 0.46 ng/ml。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入院后予抗炎、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营养等治疗。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测(-);血肿瘤标志物不高;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12项(-)、风湿三项(-)、血管炎谱(-);痰涂片找抗酸菌(-)×6次,痰快速分枝杆菌培养(-),痰TB-DNA-),痰TB-RNA-),痰致病菌培养(-),2次痰涂片找到真菌(孢子)2+;痰Gene Xpert MTB/RIF: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浓度低,利福平敏感;血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先后2次查血IGRAs-)。胸水结果为漏出液,ADA 3.7 U/L,总蛋白19.5 g/LLDH 65 U/L,胸水病原学涂片及培养(-),胸水IGRAs+):抗原AESAT-6)孔 180()↑,抗原BCFP-10)孔 607()↑,阳性对照孔>100个。全身PET-CT示“双肺弥漫多发粟粒状、斑片状、条索状阴影伴局部糖代谢升高,全身多发增大高代谢淋巴结,全身骨骼多发骨质破坏伴糖代谢增高”。行左颈淋巴结活检,病理示“淋巴结慢性炎症表现,未见结核特征及恶性特征”。行右肺肿块穿刺活检术,肺穿刺病理示:(右肺肿块穿刺)抗酸染色见分枝杆菌,病变符合分枝杆菌感染。复查支气管镜“双侧支气管炎症”,病理示:(左支气管粘膜)粘膜慢性炎急性期改变,伴肉芽组织增生,考虑真菌感染,组织胞浆菌或马尔尼菲青霉菌等感染相鉴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曲霉菌抗原(GM试验) 1.58↑。支冲液真菌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

根据结果,诊断菌阴性肺结核、肺部感染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方面,在抗结核、抗细菌治疗的同时,使用两性霉素B针静滴(30mg qd)抗真菌治疗。使用两性霉素B期间出现顽固性低钾、胃肠道反应,对症处理处理后好转。两性霉素针连续使用3月后,改伏立康唑口服序贯治疗。住院期间患者病情一度危重,出现I型呼吸衰竭,经确诊用药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复查全身PET-CT示全身淋巴结较前缩小、肺部病灶较前吸收。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讨论:

随着我国HIV 感染人群的日益增加,PSM的发病率呈迅猛上升势头,应引起高度重视。PSM起病隐秘,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不良,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本病例中,患者在外院检查发现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双颈部、锁骨上下窝、腋窝、纵膈、肺门、胃底旁、两侧肋隔角、腹主动脉旁),且双肺、肝、脾、骨等多发病灶,被误认为恶性肿瘤转移。

该病诊断须结合临床表现、真菌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病理组织活检等结果。从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病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存在是确诊依据。本病例中,患者支冲液真菌培养提示“马尔尼菲青霉菌”,支气管粘膜病理符合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故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面,可应用两性霉素B、唑类药物(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本病例中,患者在积极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同时抗真菌治疗。我院选用两性霉素B静滴30mg/d0.6mg/kg·d)]静滴。因患者病情危重、病灶广泛,故予延长两性霉素B使用疗程。用药出现顽固性低钾、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经处理后好转。两性霉素B连续使用3个月余,累计剂量达3g,复查全身PET-CT提示全身病灶均有吸收好转,改用伏立康唑0.2g q12h口服治疗药物相互作用方面,伏立康唑通过CYPP450同工酶代谢,而抗结核药利福平为CYPP450诱导剂。如两者合用,伏立康唑的Cmax(血药峰浓度)和AUCτ(给药间期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降低93%96%。故因此两者禁止合用。本病例中,患者使用利福平后出现肝损害,已停用,故可安全使用伏立康唑。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恢复良好出院,目前仍在门诊随访中。

图一:马尔尼菲青霉菌

      

 图二:治疗前胸片                        图三:治疗约80天胸片

 

 

参考文献:

1. 卢洪洲.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 沈银忠,卢洪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分子诊断现状.中国真菌血杂志,200946):373-377

3. 成先桂.马尔尼菲青霉及马尔尼菲青霉病.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2:112-115

4. 陈杏春,周莹,赵丽,等.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768-277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