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精神障碍护理干预疗效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精神障碍护理干预疗效研究

叶红  宗明霞  袁静  姚丽红  巨洋洋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邮编:831100  

叶红:  大学本科  副主任护师  心血管内科

宗明霞: 本科学士  主管护师  心血管内科

袁静(通讯员):本科学士  护理师  心血管内科

姚丽红: 大专  护理师  心血管内科

巨洋洋:本科学士  护士  心血管内科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理障碍的护理措施,寻求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观察组,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AMI抑郁患者的情绪状态,100例实验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  结果 实验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临床情况明显改善,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AMI焦虑抑郁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精神障碍   心理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随着监护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展,AMI患者的病死率已大大下降,目前已低于10%[2]。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有频死感,加之对治疗及预后认识不足,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3]。近几年来的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实践均证明,不良情绪是诱发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证据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易并发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而精神障碍对预后有不良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因此,对心肌梗塞病人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整体护理,尤其是患者的心理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名,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4],所有病例采用SDS进行评定,入组患者均为神志清楚,无失语、失认,无器质性抑郁、反应性抑郁,无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病史及家族史,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男性 88人,女性61 人,平均年龄61.3±11.14 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53 例,糖尿病 24例。

1.2方法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在入院和出院时应用SDS评定患者的情绪状态,对照组给予常规住院治疗,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协助患者翻身、改变体位;注意观察经皮冠脉成形术(PCI)后手术穿刺点的情况,严格管理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注意防治长期卧床可能引起的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实验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和行为护理干预。心理和行为护理干预方法:1)心理干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等相关信息,从中找出可能引起患者精神障碍的因素,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制订教育目标,宣传一般知识,例如心脏的解剖生理功能,ACS的发病机理以及有关常识,PCI治疗的方式、方法、意义,住院期间的休息、康复等的意义等。针对有可能引起患者精神障碍的因素,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不同阶段,采用交谈、答疑性教育、电化教育、书面教育以及患者之间的教育的等方式进行健康指导,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调动患者应对疾病的主观能动性。2)行为干预:训练患者床上排尿、排便,根据情况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治疗等。

1.3评定标准

标准分小于50分为无抑郁; 标准分大于等于50分且小于60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标准分大于等于60分且小于70分为中至重度抑郁;标准分大于等于70分为重度抑郁。观察干预前后SDS评分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想χ2检验。

2、结果

2.1 AMI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3、讨论:

    抑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理应激反应之一,不仅仅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改变,也带来生理上的影响。其发生抑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疾病本身1:这是干预后有效无效组间分布及差异情况:从表1的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SDS评分明显有效,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病人的抑郁情绪;性别、是否行冠脉造影术、是否吸烟、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年龄因素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这些因素对患者的抑郁情绪无明显影响。

变量

有效

无效

卡方

p

n

%

n

%

 

干预

 

 

 

 

76.9

<0.001

 

未干预

10

13.51

64

85.33

 

 

 

干预

64

86.49

11

14.67

 

 

性别

 

 

 

 

0.59

0.444

 

46

62.16

42

56.00

 

 

 

28

37.84

33

44.00

 

 

造影

 

 

 

 

0.06

0.804

 

35

47.30

37

49.33

 

 

 

39

52.70

38

50.67

 

 

吸烟

 

 

 

 

3.28

0.194

 

未吸烟

54

72.97

45

60.00

 

 

 

吸烟

12

16.22

15

20.00

 

 

 

未知

8

10.81

15

20.00

 

 

合并疾病

 

 

 

 

0.164

0.685

 

36

48.65

34

45.33

 

 

 

38

51.35

41

54.67

 

 

 

 

mean

SD

mean

SD

t

P

年龄

61.3

1.31

60.49

1.30

-0.435

0.664

费用(千元)

16.19

1.56

16.87

1.50

0.315

0.753

 

 2是分析结果,OR值如果小于1,表示是无效的保护因素,如果大于1表示为无效的危险因素。无效就是接着抑郁,所以小于1就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大于1为抑郁的危险因素。从表2的结果显示,在控制年龄、性别、是否造影、是否吸烟、是否合并疾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下,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抑郁情绪。

变量

OR

95% CI

P

下限

上限

干预

 

 

 

 

 

未干预

1.00

 

 

 

 

干预

0.01

0.00

0.04

0.000

性别

 

 

 

 

 

1.00

 

 

 

 

2.77

0.85

9.04

0.090

造影

 

 

 

 

 

1.00

 

 

 

 

0.96

0.29

3.1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