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城区街道名称考察与分析
王绍玉,周有斌
(1,2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调查统计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街道的专名用字、通名用字以及街道名称结构类型、命名方式等方面,对亳州城区348条街道名称进行穷尽性考察,运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理论概括和揭示亳州城区街道命名原则。文章认为亳州城区街道命名主要体现以下四个原则:实用性原则、特征性原则、大众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关键词]亳州;街道;命名;认知;原则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ames of the Streets in Bozhou City Proper
Wang Shaoyu 1, Zhou Youbin 2
(1,2 Bozhou Institute of Chinese and Media Department, Bozhou, Anhui 236800)
Abstract: This paper does an exhaustive study of 348 street names inBozhou City proper,from the proper words and the common words forthe street names, and their type of structure, naming methods, etc, using the methods of sociolinguistical survey and statis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al culture and other theories are usd to summarize and reveal the Bozhou urban street naming principles.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naming of Bozhou urban streets mainly embodies the following five principles: practicability, characteristic, popularity, tradition, contemporaneity.
Keywords: Bozhou; street; naming; cognition; principle
一座城市的街道名称,不仅是具有标识作用和定位作用的语言符号,也是该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的映射。亳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其城区街道名称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学界对街道名称的研究中,尚未发现对街道命名原则的揭示,本文运用调查统计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深入考察亳州城区街道名称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对亳州街道命名原则进行探析和归纳,这对考察和了解语言文字应用情况、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文化强市都具有积极意义。
亳州市地处安徽西北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三皇五帝时代,帝喾代颛顼,都于亳,历400余年;汤灭夏建商,都于亳,历150年;周初,神农氏后裔被封于亳,置焦国。春秋时期,陈于此建焦城,楚灭陈置谯城,秦置谯县,此后,随着朝代更迭,地名和隶属都有变化,民国元年改为亳县,200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亳州市下辖三县一区。目前,城区面积6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50万,本文考察的街道名称限于城区。
以“1981年亳县人民政府关于街、路、巷、胡同更名命名报告的批复”为界,将“批复”中的街道视为老城区街道,141条;将亳州市民政局公布的街道视为新城区街道,207条。(街道名见文后附录)
一 亳州城区街道名称的语言特点
(一)通名用字语言特点
街道名称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专名指能够确定其地理位置,具有指别作用的部分;通名指附于专名后,具有街道分类作用的部分。街道命名具有“专名定位,通名定类”的语言特点。表1直观体现亳州城区街道名称通名用字分布状况。
表1 亳州街道通名用字分布情况
通名 |
街道名称实例 |
数量 |
比例 |
路 |
三曹路、芍花路、光明路 |
209 |
60.00% |
(大)街 |
大有街、老砖街、纸坊街、白布大街 |
55 |
15.80% |
巷(口) |
爬子巷、打铜巷、夏侯巷,洪巷口 |
27 |
7.70% |
大道 |
希夷大道、汤王大道、魏武大道 |
13 |
3.70% |
胡同 |
井胡同、鸭鸭胡同、马家胡同、董家胡同 |
8 |
2.30% |
市 |
姜麻市、大牛市、小牛市、干鱼市 |
6 |
1.70% |
坑 |
熟皮坑、瓷器坑、杉木坑 |
5 |
1.40% |
无通名 |
二郎庙、皮场殿、辘轳弯 |
25 |
7.23% |
亳州街道通名用字有“路、街、巷(口)、道、胡同、市、坑”7种类型,9个汉字字符,标识323条街道,另有直接使用地名作街道名称的,计25条。路,《说文·足部》解释为“路,道也。从足从各。”“路”与车关系密切,“路”通“辂”。亳州街道通名用“路”最多,占街道总数60.00%。街,《说文·行部》解释为“街,四通道也,从行,圭声。”“街”有步行之意,从“彳”从“亍”,两字都有行走义,占总数的15.80%。“巷”解释为“巷,巷伯,奄官,掌王后之命,于宫中为近。”“巷”主要指连接街道的狭窄通道,占总数的7.70%。“直者为街,曲者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许填昌、马先红,2014)大街小巷的确能够体现它们在规模上的区别,但是,二者在功能上的区别也不应当忽视,“街”侧重于商业功能,如“纸坊街”、“白布大街”分别以经营纸张和白布为主。“巷”侧重于行人便捷的通行功能,如“白家巷”,“高家巷”等。《说文·辵部》说“道,所行道也。”《周礼·地官·遂人》云:“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道”与人行走有关,“道不容车,故曰步道。”“路”和“道”现代汉语意义相近,使用上有差别: “道”通常用作书面语,“路”通常用作口语。“大”只与“街”和“道”组合,不与其他通名组合,亳州现有“道”13条,全部属于新城区街道名称,占总数的3.70%。“胡同”,“元朝时汉语从蒙古语中借来,蒙古语原来的意思为水井,即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家,因此水井成为居民聚居区的代称进而成为街道的代称,由此产生胡同一词。”(赵媛媛,2015)亳州以“胡同”、“市”、“坑”作通名的街道分别为8条、6条、5条。亳州无通名街道现有25条,即直接借用某地名为街道命名,占总数的7.23%,说明语言使用具有习用性和经济性。新城区现有街道207条,“路”193条,“大道”13条,“街”1条。“巷、胡同、市、坑”以及无通名街道仅出现于老城区。
(二)专名用字语言特点
1.专名用字的音节特点
亳州城区街道名称双音节专名最多,占总量的93.24%,如“夏侯巷、大有街”等;单音节专名的街道2条,如“新街、羊市”,占总量0.57%;三音节专名街道26条,如“杏花村路、洪巷口”等,占总量的4.47%;四音节专名街道6条,如香港步行街、西淌水沟等,占总量1.72%,音节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双音节专名因表义明确、重名率低、承载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也是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具体体现,被称作“黄金语格”。单音节专名,首先要求是单音节词,不能是语素,承载的语言信息量较少,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专名不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也不符合汉人求双心理,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表2 亳州街道专名音节分布情况
音节数量 |
街道名称实例 |
数量 |
比例 |
单音节 |
新街、羊市 |
2 |
0.57% |
双音节 |
夏侯巷、大有街、仙翁路、和平路 |
314 |
93.24% |
三音节 |
花戏楼路、五禽戏路、板蓝根路 |
26 |
4.47% |
四音节 |
香港步行街、西淌水沟、火神阁子 |
6 |
1.72% |
表2显示,亳州街道名称以3音节形式为主,这是因为专名用字以双音节为主,通名用字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专名后加单音节通名为亳州街道名称的主要结构形式,三音节街道名称因表义清晰、结构凝练、易写易记而被广泛运用。
2.专名用字的音律特点
南朝沈约发现四声,声调变化构成平仄,平仄巧妙搭配产生和谐优美的韵律。为比较准确反映街道名称的音律特点,我们依现代汉语平仄标准对《批复》中无轻声字的124条街道名称进行考察,因为新城区街道通名只出现“路”和“大道”两个,缺乏全面性,《批复》中带有轻声字的17条街道已经剔除,因为轻声字难于作平仄归类,因通名总与专名连用,考察平仄未将通名剔除。
表3 亳州街道名称四声及平仄分布情况
通名尾字 |
平仄分布 |
街道名称实例 |
四声分布 |
数量 |
比例 |
平 |
平平平 |
州东街、青龙街 |
阴阴阴、阴阳阴 |
20 |
54.03% |
平 |
平仄平 |
纯化街、双寺街 |
阳去阴、阴去阴 |
17 |
|
平 |
仄平平 |
老砖街、后局街 |
上阴阴、去阳阴 |
15 |
|
平 |
仄仄平 |
砚瓦池、大有街 |
去上阳、去上阴 |
5 |
|
平 |
平仄仄平 |
东寨外街、白布大街 |
阴去去阴、阳去去阴 |
3 |
|
平 |
平仄平平 |
东顺城街、西顺城街 |
阴去阳阴、阴去阳阴 |
2 |
|
平 |
仄平仄平 |
祖神庙街 |
上阳去阴 |
1 |
|
平 |
平平平平 |
清真前街 |
阴阴阳阴 |
1 |
|
平 |
平平仄平 |
清真后街 |
阴阴去阴 |
1 |
|
平 |
仄仄仄平 |
老子店街 |
上上去阴 |
1 |
|
平 |
平平 |
新街 |
阴阴 |
1 |
|
仄 |
平平仄 |
曹家巷、青云路 |
阳阴去、阴阳去 |
17 |
45.97% |
仄 |
仄平仄 |
大牛市、薛家巷 |
去阳去、上阴去 |
12 |
|
仄 |
平平平仄 |
环城西路、汤陵南路 |
阳阳阳去、阴阳阳去 |
9 |
|
仄 |
平仄仄 |
三圣庙、皮场殿 |
阴去去、阳上去 |
6 |
|
仄 |
仄仄仄 |
玉帝庙、问礼巷 |
去去去、去上去 |
5 |
|
仄 |
平平仄仄 |
人民北路、黉学巷口 |
阳阳上去、阳阳去去 |
4 |
|
仄 |
平仄平仄 |
西火神庙、一步三庙 |
阴上阳去、阴去阴去 |
2 |
|
仄 |
仄仄 |
后观 |
去去 |
1 |
|
仄 |
平仄 |
羊市 |
阳去 |
1 |
表3显示亳州街道名称尾字平仄比例相差不大。街道名称以平仄相间为主,共计113条,比例超过80.00%,若干音节平仄相间,错落有致,体现街道名称韵律美。全平街道如“州西街、州东街、青龙街”等21条,比例为14.18%;全仄街道如“玉帝庙、问礼巷、后观”等6条,比例为5.00%,二者之和约为20%。全面考察全平和全仄的街道名称,我们发现韵律和谐的要求曲从于表义清晰的需要,如“州西街、州东街”,其地理方位和街道用途导致其全平;“玉帝庙、问礼巷”其历史文化、历史故事和街道用途导致其全仄。
二 亳州城区街道名称结构类型及命名方式
(一)亳州城区街道名称结构类型
亳州城区街道名称有两种结构类型,以“专名+通名”的结构类型为常例,共计318条,占总数91.37%,所用通名为“路、街、巷(口)、道、胡同、市、坑”7种形式,9个实义字符;另一种结构类型为零通名形式,即借用其他名称作为街道名,记作“专名+0”形式,共计25例,占总数7.23%。借用地名14例,如孙家塘、水门关、斗武营等;借用建筑物名7例,如火神庙、王小庵、洪济桥等;借用地形特征3例,如西淌水沟、砚瓦池、四眼井;借用建筑物排列特征1例,如一步三庙。亳州老城区和新城区街道名称的结构类型和字符语义存在明显的区别:老城区街道名称具有以上两种结构类型;新城区只有上述前一种结构类型。字符使用上,老城区街道专名字符表示的语义内容主要有:地形地貌或借助某地理参照、商业商品经营范围及经营类型、历史古迹、村庄名和姓氏名、祈愿用字等,街道数量依次为18、17、16、15、6,总数为78,占老城区街道总数的54.06%;通名使用“街、巷(口)、路、胡同、市、坑”6个,街道数量依次为52、26、17、8、6、5,总数为114条,占老城区街道总数的80.85%。新城区街道专名字符语义内容多数表示中草药、历史人物、道家思想、科技教育及养生,街道数量依次为105、25、11、10,依次占新城区街道总量百分比为50.72%、12.12%、5.30%、4.90%,其总数为151,占新城区街道总量72.94%;通名出现“路、(大)道、街”三个,街道数量依次为193、13、1,总量百分比为92.23%、6.28%、1.49%。两相比较,我们看到新城区街道命名突破以古建筑名、村庄名、姓氏名为街道名的苑囿;突出中草药栽培与交易在亳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弘扬曹魏文化、道家文化;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养生之道;街道名称用字由形象化、具体化过渡到含蓄化、抽象化,凸显“雅”字。街道命名体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亳州城区街道命名方式
亳州城区街道命名方式可以通过表4直观显示。
表4 亳州街道命名方式分布情况
命名方式 |
街道名称实例 |
数量 |
比例 |
以中草药名称命名 |
沉香路、天麻路、连翘路 |
105 |
30.00% |
以地理方位命名 |
辘轳弯、前局街、后局街 |
51 |
14.65% |
以历史人物命名 |
三曹路、木兰路、汤王大道、希夷大道 |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