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素养分析
魏红菊 衡水学院图书馆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阅读日趋成为大众化阅读的主流,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等对阅读素养提出挑战,文章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现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阅读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阅读素养 大学生 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大众阅读方式的主流,近几年,随着倡导全民阅读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推广作为一种基本的服务方式逐渐被认可,阅读推广也使得已经弱化的图书馆教育职能回归本位。阅读素养是指一个人为达到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和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阅读素养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可量化的阅读素养是评价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与方法[1]。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素养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图书馆优势,对用户进行专业化阅读指导,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1.1阅读态度明确,但缺少主动性,阅读计划很难付诸实施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阅读对提升自身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明确的阅读态度,对阅读的重要性也非常认可,但在实际学习中,由于缺少主动性,阅读计划很难实施,据调查,中国大学生在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上明显不足于外国大学生,他们大部分的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以娱乐性、消遣性的碎片化阅读为主, 阅读缺乏主动性,没有培养起严格的阅读习惯,或者因为惰性,使得阅读只停留在心里层面,而很少转化为实际行动。
1.2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经典阅读、研究性阅读渐行渐远,“碎片化”浅阅读是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常态
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只要在移动网络覆盖的地方,借助于移动终端,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传播具有方便快捷、全民性及世俗性等特点,网络数字技术的爆炸式呈现,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于浮光掠影的被动化选择和机械化接受,满足于浅层的表象观察,数字化的思维和阅读习惯限制了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动力驱使,对学术著作、学术期刊、经典的选择和阅读,逐步被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和消遣性娱乐阅读所替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爱独立思考的惰性。
1.3阅读目的趋于功利化,改变着素质教育的初衷
与传统的素质阅读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更热衷于悬疑、奇幻等通俗小说或消遣娱乐性的个性化阅读,在网络阅读中,有超过三成的读者会通过超链接顺延这篇文章的路径往下看,在点击超链接的过程中,容易被不相关的文字、图片吸引,从而偏离了原先的阅读轨道,甚至忘记了最开始的阅读目的[2]。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驱动力更趋于实效和利益取向的功利化,他们更多的会从自身实际出发,阅读目的指向较为单一,在进行深度阅读时更倾向于选择与升学考试、获取技能以及职业发展等目的相关的功利化内容,相比之下,以获取知识和提升文化内涵为目的的素质阅读越来越少。
1.4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大学阶段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阶段,通过经典阅读和专业阅读,可以获得专业知识的成就感,而新媒体环境下的浮光掠影式的碎片化阅读,使人们的思维趋于惰性,在阅读体验上更追求猎奇阅读,沉迷于网络的网恋阅读等刺激和新奇,更倾向于反主流文化的逆反阅读[3]。此外,阅读的复杂性和跳跃性,很容易使读者迷失最初目标,失去阅读耐心,这些阅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分散、想象力降低、思辩力减弱,使阅读获得的满足感大大降低。
2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推广策略
广义的阅读素养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动态系统,不仅仅包括阅读认知能力,还包括非认知能力,如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策略等[4]。深化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推广应从两方面入手:阅读非认知能力,即消除或减少新媒体阅读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应从提升阅读能力入手,加强阅读素养教育,全面提高读者阅读能力。
2.1端正阅读态度,明确阅读目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学校园的“低头族”随处可见,不少大学生的阅读态度和阅读目的令人担忧。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成为获取信息的首选,几乎所有问题都想从那里获取答案,而不去怀疑答案的可靠性和科学性,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微博中分享的信息、微信订阅号和朋友圈中转发的各类帖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专业文献的检索中也主要依靠百度等搜索,真正利用图书馆购买的各类专业数据库的很少。这造成了大学生的思维惰性,弱化了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首先要端正阅读态度,明确阅读目的,对自己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做合理安排,而不要随心所欲,被大量的无用信息、链接内容等所左右,以至悖离了当时的阅读初衷,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2建立阅读激励机制,使阅读内化为增强自身素质的自然要求
依靠制度的强制约束和动态的评价监督机制,还不足以解决大学生阅读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正常的课堂专业教学之外,将阅读激励融合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体系之中,使大学生将阅读内化为增强自身素质的自然要求,使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学校文化校园建设目标相一致,促进学校阅读教育指标要求与学生阅读实践能动性和谐统一。
比如齐鲁工业大学,创新型地设计出了“双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专业学分之外,设立一个课外综合素质拓展学分体系,使其成为与专业学分体系相并列的第二学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设有校园文化在内的七个模块。激励大学生文化阅读之旅,相互交流和分享,达到由阅读到“悦读”、由旁观到参与、由被动到自觉的自然演变。
2.3深化阅读推广,引导学生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转化
阅读推广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深度阅读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加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图书馆应借助于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经典阅读。比如北大图书馆,每年在世界读书日前后,会策划一系列有创意的主题活动,这种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新的阅读推广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深度阅读创造了基础。阅读推广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要立足学校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优势,既要注重活动的体系化、广泛化,又要注重打造亮点,积极引入社会优质文化和教育资源,建设文化品牌项目,从而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品味和层次。
2.4借助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多渠道开展阅读素养教育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经验,由于阅读素养与信息素养互有交叉融合,图书馆可以充分借鉴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开展阅读素养教育,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可以普遍的接受专业的阅读素养教育培训,了解信息资源的布局以及获取途径,图书馆应将阅读素养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与校园生活中,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阅读技能,在不经意间完成阅读素养的建立,获得更高的阅读能力。比如学科馆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将阅读素养教育嵌入到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中,让学生熟悉新媒体阅读的特征,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方法,获取更强的学习能力。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在年轻大学生中,数字阅读等新媒体阅读方式日渐成为主流,但不论信息呈现形式如何改变,大学生群体可以维系文化精神和个体差异的方式仍是阅读实践,针对当前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高校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多渠道开展阅读素养教育,为拯救大学生阅读危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扬,朱小梅.大学生新媒体阅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8(8)56-60
(2)刘波,林菲.大学生网络阅读问题与对策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56-158
(3)谢丽娜.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J]内江科技.2018(5):107-109
(4)罗德红,龚婧.PISA 、NAEP和 PIRLS阅读素养概念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6(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