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
张开骅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平顶山林场 甘肃古浪 733100)
【摘要】针对古浪县生态移民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蒸发量大,土壤沙化等特点,采取周边环境全封式(半封式)沙障技术、蚯蚓改良土壤技术、定植枸杞配套滴灌灌溉技术,有效防治了耕地的沙化并培植了林果产业,为古浪县移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移民区 生态治理 枸杞栽培
1基本情况
古浪县生态移民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02°58′-103°52′,北纬37°29′-,37°55′平均海拔1700-1820米,150-200毫米,年降雨量150-220毫米,无霜期150-160天,具有蒙古高原季风气候特征[1]。近年来,先后开工建设11个移民点和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建成了9个移民新村,同步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整村整组搬迁南部山区群众3.6万人。扶持搬迁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1.73万亩、特色林果业1.39万亩,组建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合作社,为实现“搬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综合生态治理技术措施。针对移民区耕地及耕地周边沙区实际情况,在耕地周边沙丘地带采用全封式治沙模式,在移民区沙化耕地栽植枸杞,并在枸杞根部培育蚯蚓等技术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2.1全封式(半封式)周边环境治理措施
全封式沙障主要用于沙丘比较平缓,风沙流动性较弱、易于埋压沙障的地段。半封式沙障在风向不稳定,沙丘坡面较大,主风较强的沙区或地段采用。设置横向沙障与主风方向垂直或按沙丘上的波纹线设置,竖向沙障与主风方向一致。在沙丘上按设置方向、间距或网格划好设置线,先设置与主风方向垂直的横向沙障,后设置与主风方向一致的竖向沙障,沙障之间紧密衔接,沙障设置时,按网格状沙障设置,横、竖向沙障内径间距为1.5×1.5m间距,用稻草直接插入沙层内,直立于沙地上。稻草压入沙内约15cm,地上露出15—20cm,草厚5—6cm,主带完成后,与主带垂直铺设竖带,竖带草的厚度可稍薄,要与主带衔接好,需要固定落沙坡时,从顶部依次向下作业,先做竖带,再做主带。再将两边翘起的稻草用沙淤起与沙面垂直。要求每亩用草量500kg。
2.2 枸杞品种的选择和技术措施。选用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经济性好的枸杞优良品种宁杞1号、宁杞4号。选择苗木健壮、无病虫害、无检疫对象、无机械损伤的一级以上的苗木,苗木高度60-80cm,地径大于0.8cm,根系完整,具有5条以上的侧根。
2.2.1.苗木处理 选择背风、干燥处挖深50-60㎝假植沟,在沟底填入一层湿沙,然后将捆好的苗木根系向下与地面成40度半躺于假植沟内,摆放好一层后用湿沙溜实踏严,再摆下一行。苗木摆放完后,再填入湿沙与地面持平,顶部用草帘、麦草等覆盖。
2.2.2苗木修剪 苗木运到栽植地后对苗木进行一次修整,剪除过长、受伤、干枯的根段,剪去根部以上的萌条和苗冠部位的徒长枝,将粗度0.1㎝以上的根断口剪平整,长度保留20㎝左右。
2.2.3药剂处理 将修剪好的苗木根系用清水浸泡4-8 h,然后用ABT3号生根粉配成50-100 mg/kg浓度的溶液与过磷酸钙、细粘土混合(三者比例为5份、0.2份、1份)调制成泥浆状,将苗木根系在泥浆中蘸一下,随蘸随栽。
2.2.4苗木定植 枸杞苗木栽植密度株行距1×3 m,亩栽222株。示范点栽植区划分小区,道路、渠道、林带,规划配套定植沟依据地块而定,挖深50㎝、底宽80㎝定植沟,施入基肥(腐熟有机肥6方/亩及颗粒磷肥100kg/亩)。苗木定植时按确定的株距打点,开挖定植穴,栽植穴规格40×40㎝。先用表层土在穴的中央堆一高约18㎝的土堆,再将苗木根系坐在土堆的顶部,根系向四周伸展,扶正苗木填土踏实,埋土深度比苗木原土印深2-3㎝。每行铺设1根滴灌带,滴灌带不要铺设在栽植行中间,距离栽植行中心10cm以外。栽植后及时滴1次定根水,滴水量40m³/亩,隔7d后再滴1次,滴水量为30m³/亩。苗木定植滴水后,及时做好沟内水渗干后及时扶正歪倒苗木,掩埋外露根系。选用140cm宽的地膜,以树干为中心,沿栽植行对沟底沟侧覆盖地膜,两边用湿土压严,起到增温、保墒作用,保持土壤水分促进根系早期活动,提高苗木成活率。春季灌水后腹膜,可提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促进苗木生根,提高成活率。
3.移民区沙化耕地栽植枸杞根部培育蚯蚓技术措施
为了疏松改良沙壤土,改善苗木根系的透气性,增加苗木的生长量,提高苗木抗性。在移民点耕地进行了30亩枸杞根部培育蚯蚓。用蚯蚓粪1000斤/亩加腐熟的农家肥0.5立方米/亩加蚯蚓种800个/亩,在枸杞苗木两侧30CM-40CM处,挖30*30的穴,先施入蚯蚓粪,每穴放蚯蚓种3-4条,上面覆有机肥,最后覆土填平。完成回填后,及时灌水,确保蚯蚓生长所需的土壤湿度。实验表明,沙土经蚯蚓的消化管后,不仅粗糙变得细腻,干燥变得湿润,而且氮、磷、钾的含量是一般土壤的数倍,贫瘠变成了肥沃。蚯蚓还能把酸性、碱性土壤转变成近中性。蚯蚓经常在土壤中穿行,在疏松土壤的同时,又增加了腐殖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1枸杞根部培育蚯蚓试验结果
经计算:每平方米耕地有蚯蚓200~ 800条,每年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50千~ 170千千克,增加氮素75~ 125千克。试验30天,对试验田和苗木进行检查,苗木叶片明显增厚,发绿。50天后,对试验田和苗木进行检查,没有实验的苗木叶片开始脱落,做实验的苗木,叶片依旧发绿,生长正常,蚯蚓已开始活动,对土壤进行疏松。利用蚯蚓的地下隧道网络能使空气和雨水进入土壤深层,从而提高土壤质量,而且这些隧道还能帮助植物的很根系进入深土层,而隧道壁上富含的有机质,也能有效滋养植物的根系,有效预防枸杞因根系透气性差而引起的根腐病。”
4.结论
在生态移民区,应用人工措施促进移民区周边植被修复及耕地地埂压沙造林、优化经济林配置和灌溉模式以及在栽植的枸杞根部培育蚯蚓技术,有效防治耕地的沙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形成干旱移民区生态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为同类地区移民区的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提供范式,达到了国内研究的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1]马占忠 郭海荣编著《古浪树种资源》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