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之探析
刘淑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对我国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的缺失以及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导向必将导致职业教育的终极偏离,缺乏科学基础和人文素质的毕业生不利于技术生产、管理模式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缺失;探析
作为我国教育半边江山的职业教育已经逐渐为社会和考生家长所接受,学生生源数量占到了高等教育的近一半,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知识技能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职业教育目标经过了长期的讨论与探索实践,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不断完善与逐步确立的历程。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职业教育的目标中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无论哪一部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文献,都把人才培养的中心定位在了技术和能力,很少关注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浸润,学生的成长缺乏人文养分,致使学生缺少人文情怀和文化根基。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决定着我国生产建设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民族品牌的生产和长期发展,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技术的提高。
二、高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导向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是指以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为动力,用社会文化的全部最新成就武装教育的各个方面,使教育者具备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能动力量。
1.职业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技术与技能
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一线的操作工和技术员,所以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显著特点。课程设置中,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课程中课堂讲授和实践操作1:1,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剩余的20%的课程设置是教育部要求必须开设的思政、英语等课程。比较语文和英语课程开设的时数,高职院校英语两学期120课程,语文开一学期40课时,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课,只开设应用写作,源于最初职教教学理论的“基础够用”。
2. 现代教育的先进教学手段对职业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成为当前高校的新宠,各个学校都在推进并对教学进行改革。问题是:学生的自觉性有多大?就拿选修课来说,过去学校每学期开设的选修学科上百门,学生选课教授讲授,现在所有的选修课程都采用网络教学,学生自己上网学习。为了保证学习效果,网络课只要3分钟不操作就会中断,学生为了取得学分只能开着课程视频并不断点击,所以就有了学生摇鼠标的习惯。
3.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中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完全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企业生产一线需要什么样的人,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为学校把脉,合作已深入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说够深度了,唯独没有考虑学生的再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人的一生一定不会只从事一种职业,在当初选择的职业之外还有好多的机遇与可能出现。
三、 职业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
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目表是面向企业与基层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等问题。学生毕业后这种情况才能凸显出来。学生只有一种技能,一旦离开原来的企业或者工种就不能胜任其他工作,由于底子薄,知识面窄,想要学习或深造都会遇到较大难题。还有些学生由于自身所积累的经验定势,所学习的内容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之中,感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1.重技能轻人文
职业教育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技能,使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个误区: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才评价标准从学生道德人品被成绩所替代,企业选择学生的标准从综合素质被技术能力所代替,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是综合素质道德为主,而是学分高低、技能大小。
职业学校为了适应权威部门的评估考核和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院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几乎都在专业领域。大家关注的是如何突出持色,即提高学生职业化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建设,缩减或取消公共基础课,形成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导致学生社会道德、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偏向或畸形发展。
2.职业教育只重视职业化的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更有甚者,缩减公共基础课课时或取消公共基础课,将道德人文、历史文化教育分散于语文、政治课程的渗透中,缺乏系统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了解到的是零碎的、片面的、肤浅的传统文化知识。
3.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在教育理念、学生生活工作中已经无处不在。交往中的实用主义表现为学生交往的目的性过于浓重,交往不是因为志同道合,而是选择对方是否有利用价值。学习中的实用主义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是因为要考试,与考试无关的书不看,与专业无关的讲座不听,文史马哲等人文知识在职业院校基本绝迹。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用主义表现为老师面前抢着干,社团的工作卖力干,不加分的不干。
4.“标榜品牌”“快餐文化”成为职校学生的标签。穿衣要买品牌,手机要买苹果,用餐不用下楼,一个电话外卖就到。洗头不用湿手,理发店服务好项目多等等,如此现象说明学生已经远离了我们传统的生活理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传统在中国国民经济提高后慢慢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功利心态。
四、职业教育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生产建设操作的机器人。人的思想品行、意识形态等综合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反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养成,但作为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不但少,而且缺乏有效途径。这种急功近利的、缺乏长远眼光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出现这种种的问题就不足为怪了。
五、加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院校应针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和“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等要求,全面提升人文素质教育。
1.树立理性的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摒弃短视的基础够用、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理念,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人才评价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综合发展,以学生未来发展长效性为切入点,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在培养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特立独行个性、自由开放精神、创新开拓的教育理念上来,开设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眼光,使学生在广阔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使学生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重视人文社科课程的建设,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仪器设施、教学方法研究、课题项目等方面优选,保证投入,尤其是文史哲等课程的必修选修课程设置。
2.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渗透人文社科知识传播
寓教于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有趣的形式和多样化的手段,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社团活动,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针对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爱好,确定培养学生的多样能力。如语言交流、营销策略、沟通会话、学生社团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锻炼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社交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可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编写方案、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调查报告,从而更多的接触到社会、了解社会。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人生中难得的集体生活驿站,在这里学生接受知识的传播、感受青春的气息,学会做人、与人相处。大学校园的环境、学风、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对学生性格、思维、作风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文化表现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具有巨大的引领功能和潜移默化作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学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让学校的花草树木、楼台亭阁、历史遗留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独特的的文化蕴含。要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地域环境,都饱含不同精神的享受与陶冶。要让校园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无处不在的对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
参考文献: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http://www.xzbu.com/1/view-6772739.htm
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孙静.《教育导刊》,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