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综述

俞芳  冯江英

(1. 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2.    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要: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小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文章对近十年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已有文献主要是对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原则、类型、课程、政策、问题及策略为主进行研究。虽然我国小学生志愿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理论研究缺失、对志愿者自身的研究和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不足,并建议后续研究可从志愿服务组织联动化、志愿服务目标明晰化、志愿服务内容本土化、志愿服务过程持续化等方面深入探讨小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关键词: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研究启示

中国青少年志愿者行动已成为中国志愿事业发展的先锋,在社会引领新的风尚。其中,小学生作为青少年志愿服的新兴力量,在图书馆阅读、农村儿童识字、城市小导游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举办更是为小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小志愿者热情、真诚的服务为国家赢得了尊严和荣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十年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话题。本文对近十年来我国小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两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有助于今后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本文选取CNKI《中国期刊全文库》所载志愿服务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在该数据库中,以“志愿服务”为篇名检索,发现从2008—2017年共有4818篇,且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在以“小学生志愿服务”为篇名进行检索15篇,其中5篇是发表于2016年,由此可见目前关于我国小学生志愿服务的文献较少。

一、我国小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研究

    我国学者丁元竹和魏娜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志愿服务是个人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主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富,为推动人类和社会发展而服务(丁元竹,2008;魏娜,2013)。李国荣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个人在感恩社会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 [1]

以上学者对志愿服务概念的界定来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无论从那一视角来定义,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志愿服务是一种意识性的活动,是志愿者在自己良知、信念和意愿下,积极主动、不求回报为他人或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其次,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参与到真实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最后,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或者他人提供帮助,志愿者通过与社会和他人的友好相处,不但可以调动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社会角色,而且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小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研究

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即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自然激发了人们对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研究,简而言之,我国学者主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肯定了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首先,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小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学者从博物馆小学生志愿者的活动出发,认为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团队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生理想的树立。[2]其次,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社会对小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体验。有学者从奥林匹克小志愿者的角度出发,认为通过奥林匹克志愿者角色的学习和实践,在各种志愿活动中让小学生潜移默化的懂得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权利和义务,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懂得:“社会人就应该是这样的: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3]

(三)小学生志愿服务原则研究

    小学生作为“小小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建立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学者从学校组织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校在组织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要坚持“学习”重于“服务”、“体验”重于“认知”、“未来”重于“当下”、“校内”重于“校外”等原则。[4]有学者从小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出发,要求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要突出儿童优先、体现儿童最大利益、实现儿童平等发展、贯彻儿童参与原则。[5]

参与志愿服务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思想启迪、情感积淀、生活体验,因此,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性的基础上,在肯定他们服务的价值中,实现做中学、学中乐、乐中进步。

(四)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研究

随着志愿服务在小学生群体的不断深入,学校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也面临者新的挑战。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的必修课,此外,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国家课程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为学校开发志愿服务课程提供了空间。

有学者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开发初探中从志愿服务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志愿服务课程实施建议两方面来论述志愿服务课程。[6]有学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志愿服务课程要纳入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系统开展志愿理念、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基本要求与知识技能以及志愿服务安全知识等教育。并提出志愿服务课程实施的三级要点,一级志愿必修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二级志愿选修课程:以团组织生活为导向,三级志愿自修课程:以个体公民意识为导向的三级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体系。[7]

不断开拓学校志愿服务课程,意味着学校不再对学生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愿望、实际情况出发,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让学生在服务的课程中,在实践的活动中将志愿精神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小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形式与活动类型研究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志愿服务的类型进行划分,融燕、詹瞻(2007)认为青少年志愿服务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政策实践型、专业资格型、街区日常型、阶段性公共活动型等。[8]有学者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办者为出发点划分出:共青团组织形式、社区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形式、个人参与形式、网络参与形式、志愿者协会组织形式、混合形式等七种组织形式。[9]

有学者以中小学主办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出发,认为主要有:学雷锋活动和亲子志愿服务,图书馆、科技馆的小志愿者,以及其他小志愿者活动,如北京小志愿者联盟、杭州小义工联盟、灾区小志愿者联盟等。[10]有学者从志愿服务活动教育的形式出发,指出主要有:专题讲座类活动、文化艺术类活动、体育比赛类活动、演讲征文类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以及国际交流类活动。[3]还有学者按照活动开展的地点可以分为:校内志愿教育活动以及校外志愿教育活动。

(六)小学生志愿服务政策保障制度研究

为有效开展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工作,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从2009年开始,中心组织专家编写《学做志愿者》(小学)、《践行志愿者》(中学)初稿,并编辑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文丛,包括《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实施方案》、《志愿服务精神教育教师指导文集》、《学生的报告与收获》3本书。[11]吕丽在构建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中提出要从:组织、经费、师资、教材、实践基地、舆论等六个方面对我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

政策的制定,制度的保障都是为了我国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实展开,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二、小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研究

(一)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研究

21世纪初,北京、广东、上海等城市开始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探索,随之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取得了可惜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法律保障制度的缺失

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关于志愿服务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付悦在青年志愿服务中提出,现阶段青少年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有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志愿者个人的权力与义务、志愿者人身安全等问题日益显著,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加以规范和指导。[13]而小学生作为未成年志愿者,更是受人们的关注,因此,更为迫切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来确保小学生志愿者的繁荣昌盛。

2.活动单一,流于形式

有学者从图书馆志愿者的服务效果出发,认为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大部分都集中在图书整理、流通服务、巡视监督、参观接待等这些基础常规项目上,工作简单、机械,缺少特色服务或深层服务,导致一部分学生精力分散,没能充分发挥在志愿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志愿者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作用(张蓉,2011;冯莉,2013)。有学者从调查参与志愿者的体验来说,认为虽有一些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就感,但仍有一部分人评价志愿服务活动是“流于形式,缺乏新意”。[14]

3.师资匮乏,缺少培训

有学者从学校师资的角度出发,认为小学生自主意识不够,对志愿服务服务的理解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但是,由于学校对教师缺少专业的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途径较少,导致教师自身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技能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协调较弱。[15]有学者从学校对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出发,认为学校对学生仅仅进行安全普及类知识,缺少对相关技能知识、技能培训、注意事项进行指导。[16] 师资的匮乏,学生技能服务水平低,专业性不强,导致即使学生有再高的服务热情,但仍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措。

4.管理不善,缺乏计划

    有学者从当前我国志愿组织的管理运作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在微观中以项目设计、管理不善、执行力低等几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田丽娜,2009;郑朝静,2012)。有学者从志愿服务的延续性阐述,认为学校在举办志愿服务时缺少整体计划,造成在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没有规范的要求,使得活动缺乏后续性,没有形成教育规模。[3]

5.自主性差,意识淡薄

大多数学生都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说,认为小学生自我控制力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在培训或者服务时易半途而废,并对参与志愿活动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缺乏稳定的志愿热情(吴镝,2011;周青叶,2015)。

(二)小学生志愿服务的策略研究

1.加快全国性立法进程

有学者从立法的意义出发,指出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市确立志愿服务法规,以指导志愿服务工作,认为志愿服务立法对鼓励志愿者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成为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性要求。[17]有学者从志愿服志愿者人身权利的保障,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志愿组织及被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的确定及纠纷的解决等方面提出立法要求。[18]

2.进行项目与模式创新

  有学者从小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和设计出发,要求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要符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要贯穿服务的理念,要符合服务对象的实际要求,同时从拓宽项目开发的途径提出要从学校、社区、社会公共服务、公益组织相融合,从中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项目岗位。[19]也有学者从城市小志愿者服务农村儿童阅读策略出发,首先从服务对象的数量上提出“个性化”、“集体化”、“交叉”服务模式,其次从服务时间上提出“周期式”、“不定期式”、“候鸟式”服务模式,最后从服务途径上提出“四同式”“环境交换式”。[20]

3.加强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北京市政府公报在《关于加快推进“慈善北京”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打造“全民慈善”的概念:将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21]李辉在“红领巾”导游志愿服务中提出,在规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后,评价过程应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游客评多维度评价相结,并评选出“金星志愿者”和“银星志愿者”两个等级。[22]

4.完善激励机制

黄亨奎、张宝臣等人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并不只是一次性的助人为乐行为,所以要探索对于学生养成志愿服务活动习惯的持续性指导方案,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23]有学者从志愿者激励方式多样性提出,认为激励应从制度、法律、荣誉、物质等四个方面出发,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24]有学者就少先队志愿服务而言,提出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雏鹰争章”的评价体系中,通过设置爱心志愿服务章、环保志愿服务章、文明宣传志愿服务章等,引导队员们以行动积极参与争章活动,并且把队员们的争章表现,作为评选美德少年、优秀小公民等先进荣誉的重要参考依据。[25]

三、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反思与启示

(一)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存在的问题

开展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但为小学生提供了实践志愿精神的机会,给学生分配“社会角色”,还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成长与发展中。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小学生志愿服务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志愿服务的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研究内容来看不断丰富。从整体来看,对小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宏观层面的论文较多,而微观层面去探讨问题研究较少。

2.从研究视角来看比较单一。当前,我国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以政治学、组织管理学、社会学研究为主,对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以教育学居多,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还没有形成,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深入。

3.从研究方法来看,理论研究较少,实证研究较多。从现有关于小学生志愿服务的文献来看,目前我国小学生志服务的研究多实践的描述及经验的总结为主,不进行分析、概括、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导致后续研究缺乏高度的理论概括,必然导致在具体的小学生志愿服务中无法提供一般性的规律与指导。

4.从研究对象来看,多以正式志愿组织研究为主,缺少非正式志愿组织的研究。我国小学生志愿组织主要是共青团委托学校来组织,以官方或半官方的组织者研究为主,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行政化程度较强,这种组织对小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和志愿行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志愿服务的自主性。我国对一些非官方的、草根组织的研究不够,对一些企业、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够重视。

(二)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趋势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前景广。随着对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小学生志愿服务将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并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小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出清晰的发展方向。

1.志愿活动组织联动化

当前我国小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依靠学校组织为主,把培养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担交给“学校一方”,忽视家庭和社区组织主导开展小学生志愿活动阵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家庭、学校、社区三方有效联动,使家庭的榜样作用、学校的引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形成合力,一体联动,充分调动三者之间的有效资源,促进小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实现各个部门的有机整合,从而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创造出小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内容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2.志愿服务目标清晰化

只有明确目标才有行动的方向,对于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说更是要做到目标清晰、明确。首先,从参与志愿活动的年级来看。对于低年级地学生主要是对志愿服务基本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之后参与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奠定情感基础,对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到真实的活动中体验志愿服务,从而来维持参与志愿的内部动机。其次,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来看。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周围事务充满好奇,但他们思维单一、服务内容有限,因此,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后,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来看。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都要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具体化,以一种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开展“我是志愿小天使”就须让学生明白志愿服务的内涵、志愿服务的精神,学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参与敬老院志愿活动时,就要学会同情、关爱,知道尊老爱幼是我国传统美德;在参与义务植树劳动时,就要学会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参与弘扬红色文化时,就要懂得缅怀革命先辈、珍惜美好生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文明好少年。

3.志愿活动内容本土化

虽说我国志愿服务是“舶来品”,但是我国将志愿服务引入中国,并不是按照国外的方式照搬照抄,而是将其与本地文化不断结合,创造适合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如在革命老区进行红色文化活动,小小志愿者慰问革命老先辈,同革命先辈讲红色故事;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小学生相互了解、互送关怀;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传统艺术,如剪纸、陶瓷、皮影戏等,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等各种活动的结合。志愿服务内容本土化不仅仅利于了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更是让学生在这种熟悉的环境中更加主动积极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践行志愿精神,培养志愿服务行为。让志愿服务活动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使志愿服务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随着志愿服务内容的本土化,不仅仅增加了学生对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实践领域,扩大了志愿服务的服务范围。

4.志愿活动过程持续化

志愿服务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志愿精神的培养也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志愿意识要陪伴志愿者的一生。因此对志愿者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小学阶段,更应该和初中、大学相衔接,才能保证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才能够让志愿服务更好的为个人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国荣.试论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内在底蕴[J].社科纵横,2009,(04):54.

[2]姜朝晖.志愿服务: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路径[J].中国德育,2014,(14):22-23.

[3]高阳光.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教育活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12.

[4]朱洪秋.中小学志愿服务不妨如此定位[J].中国德育,2014,(14):31-32.

[5]王虹,王春梅,杨红岩.城市小学生志愿服务农村儿童阅读策略—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242):112-113.

[6]梁炟.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开发初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7):28.

[7]董薇.开设志愿服务三级课程 创新中学生志愿服务机制[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07):25-26.

[8]肖强,罗公利.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2,(01):9.

[9]张媛.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形式多元化探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49-50.

[10]徐倩倩.小组学习在儿童志愿者培育中的应运研究—以南京协作者2013年夏令营志愿成长小组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10.

[11]贾美华.做良好社会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推动者—北京市形成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02):4.

[12]吕丽.重庆市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大学城第一中学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2:4.

[13]黄莉培.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04):95.

[14]徐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4.

[15]付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行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18.

[16]周青叶.初中生志愿精神培育探究[D].苏州大学,2015:39—39.

[17]梁绿琦,纪秋发.国外及港台地区志愿服务的经验与借鉴[J].国外研究,2011,(11):106.

[18]牛雅林.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现状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23—24.

[19]梁炟.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与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9):34.

[20]王虹,王春梅,杨红岩.城市小学生志愿服务农村儿童阅读策略—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242):112-113.

[21]彭小菲.北京: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生评价体系[J].基础教育论坛,2015,(09):62.

[22]李辉.“红领巾小导游”志愿服务立德立美[J].中小学队长,2016,04):61.

[23]黄亨奎,张宝臣,李揆殷.中韩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06):67.

[24]康秀云.美国培养积极公民的志愿服务路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2,(07):116-117.

[25]邹晓东.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发展少先队志愿服务意识[J].生活教育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Study on Primary School Voluntary Service in Recent Ten Years in China

Yu Fang   Feng Jiang Ying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17

2.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17)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our country,the voluntary servic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paper sorts out the literatur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voluntary service in the past decade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currently literature mainly focusing on the significance, the principle, the type, the curriculum, the policy, the question and the strateg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voluntary service. Although the voluntary service for primary school pupils in our country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volunteers themselves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s.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can be deeply discussed in the follow-up research from the linkage of voluntary service associations, the clear goal of voluntary service, localization of service content and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voluntary service and so on.

Keywords:pupils;volunteer service;study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study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