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湿疹的临床体会

 活血化瘀法治疗湿疹的临床体会

  何静     李宜璇   张义红

 

 

[ 摘要 ] 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上探讨湿疹于瘀血的关系,总结了笔者在该病不同的辩证阶段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该病的体会。

 [ 关键词 ]  湿疹  瘀血   活血化瘀法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以皮肤红斑、丘疹、渗出、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属祖国医学浸淫疮、四弯风、血风疮等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该病与湿、热、风等治病因素有关,将该病大致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阴伤毒蕴三种类型。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该病不论哪种类型都存在血运不畅的问题,在治疗上辩证除湿清热祛风的同时,适当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病因病机

    该病与禀赋不耐,情致不畅,饮食不节及外感水湿及风邪有关。先天脾胃虚弱或嗜食辛辣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湿邪内侵阻滞气血形成瘀血,湿瘀相搏结于腠理发为本病。此时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相当于现代医学该病的急性期,此期有明显的浆液性渗出,瘙痒剧烈。渐而湿郁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阻滞局部气机而气滞血瘀,此时热重于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亚急性期。此期渗出往往减轻,但瘙痒剧烈夜间加剧,往往形成抓痕。热盛伤及津液气血,日久因虚致瘀,加之血虚生风更伤阴血形成恶性循环。此时阴血内伤,湿毒热毒内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期,此时皮肤往往局部浸润肥厚,表面粗糙,瘙痒明显常呈阵发性。以上辩证分期只是一般情况,由于体质,发病原因的不同在临床上该病可以从任一阶段发病,并向其他阶段演变。此外该病缠绵难愈,患者情志抑郁烦恼导致气机郁滞,气滞血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临床医案

   2.1  祛湿清热活血法   郑某某,男,39岁。平素嗜酒,喜食辛辣。半月前周身发生散在针尖至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水泡,严重瘙痒,近日加重。四肢水疱抓破后出现糜烂面,黄水淋漓,部分皮损融合成片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赤少。舌苔黄质暗红,右脉洪大,左脉弦滑。西医诊断为急性泛发性湿疹。辩证属湿邪蕴内,湿热并重。药用:炒苍术20g 炒白术20g 薏苡仁30g 黄连6g 胆草6g 茵陈10g 泽泻30g 车前子15g 干生地30g 公英15g 赤芍30g 丹参30g 玄明粉5g(兑入药汁服用)外用马齿笕煎水湿敷。上方服一周后,皮损逐渐好转,渗出减少。将胆草、茵陈易为桃仁10g 丹皮15g 再服20余剂,皮损基本消退,四肢残留些许色斑,不痒,临床治愈。

   按:在临床上辩证属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的病例,需祛湿化瘀相结合,使湿去而热孤,瘀行而湿化。在选药上宜选用清热凉血活血药,如赤芍、丹参、丹皮之类。不易选用辛温燥烈的破血动血药以免耗气伤阴。不建议使用大量清热燥湿药,如苦参,白鲜皮之类,因此类药大多苦寒易伤胃气。该病需通利二便,往往选用利水而不伤阴的泽泻,车前子之类。

   2.2  清热利湿活血法   林某某,女,46岁。患双侧小腿外侧湿疹三年余,两周来病情加重,大腿根部亦出现丘疹,水疱,表面有轻度白色鳞屑。瘙痒夜间明显,无法入睡,皮肤搔破流水,部分皮损呈现糜烂,周围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自诉生不如死,情绪悲观。曾在多处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反复发作。纳食不香,喜饮冷,烦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薄白中黄,舌质淡,舌尖红,脉数。西医诊断为亚急性湿疹,辩证属湿热属湿热内蕴煎毒邪化热,热重于湿。药用:干生地70g 白茯苓30g 吴茱萸3g,丹皮15g 黄连6g 皂角刺10g 全蝎6g 赤芍30g 丹参30g 大青叶10g 地丁10g 泽泻30g 桃仁10g 王不留行10g 神曲15g  上方随证加减服30余剂,外用炒吴茱萸打细粉合5%黑豆馏油外敷。除右下肢小腿之原发小块皮损稍痒外,其他皮损恢复正常。夜间可安稳入睡,食纳转佳,嘱禁食辛辣腥膻等刺激性食物,临床基本治愈。

   按:该病例病情久,瘙痒严重,皮损有扩散趋势。属热盛日久煎熬阴血合之湿邪致局部血瘀渐而生风,瘀与湿热相抟而瘙痒剧烈,湿疹渐而扩大,在用药上以清热解毒合以大量活血化瘀、搜风剔毒之品而收功。这也体现了临床上活血清热活血熄风的治疗方法。

   2.3 凉血解毒活血法   王某某,男,57岁。十余年前开始全身泛发暗红色丘疹,反复发作,未予治疗。尤其是四肢内侧皮损角化明显,皮肤纹理增粗肥厚。一月前因吃羊肉复发,全身遍布红色丘疹,有散在抓痕、血痂,昼夜瘙痒,不能安静.全身疲倦乏力。舌苔白腻,舌面干燥,舌质暗红,舌下瘀络明显,脉濡数。属湿疹慢性期,辩证属湿毒内蕴,伤及阴血,治以滋阴凉血,祛风除湿。药用:生地30g 玄参30g  白鲜皮10g 生甘草10g 黄连6g 苍术15g 秦艽10g 白蔹12g 威灵仙10g 防风10g  地肤子20g 乌鞘蛇10g  外用大枫子油,如意金黄散外扑。上方服十余剂,瘙痒减轻,皮损未见明显好转。遂去玄参,白鲜皮、苍术、生甘草加桃仁10g 土鳖虫10g 丹参30 赤芍30g 丹皮10g  黄芪70g 生地用量加大到100g 再服十余剂,皮损明显好转,瘙痒基本消失。后改为丸剂内服月余,复诊,皮肤恢复正常,痒止。近期临床治愈。

   按:本例为顽固的慢性泛发性湿疹,本病迁延日久湿热之毒入于血分,阻于血络而成瘀血,血瘀则风动,风动则痒,瘀而化火,火盛则肉腐。此类患者阴分已伤,血络不通成为发病关键因素,往往因进食辛热伤阴食物而诱发。故前方用滋阴清热,祛风除湿效果欠佳,后加用大量清热凉血活血药而见效。尤其是加大生地用量,并重用黄芪而收功。

   3.体会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湿疹不论哪种类型,发于那个部位,其发病都与瘀血这个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活血化瘀应该贯穿该病治疗的始终。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所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湿热搏结于血络致血脉凝泣不行。又如《血症论》所言:“疮者,血所凝结而成者也。或是寒凝,或是热结,或是风肿,或是湿郁,总是凝聚其血而成。”用药上可选用丹参,主入心经,活血解毒;赤芍,主泻肝脾火,凉血活血;丹皮,清热凉血又有清透之力;生地,尤为必用,《神农本草经》认为其可以逐血痹,既可以滋阴凉血,又有行散之力而不滋腻。特别是慢性期,用量宜大,可以用到120g。以热为主的亚急性期,可以选用吴茱萸内服外用,《神农本草经》认为其“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该药主入肝经可以引凉药入于血分,并有较好的除湿止痒的作用。慢性期出现皮肤角化,可以使用大量黄芪,《本草汇言》认为该药可以补肺健脾,祛风运毒,亦是补气生血行血之意。临床上土鳖虫,桃仁,姜黄等也可选择应用,但必须要以辩证为主,不能单纯活血化瘀。一般来说,急性期该病以去除湿邪为主,亚急性期以清热为主,慢性期以凉血解毒为主。同时活血不可过于峻烈,以免毒邪走散不利于病情恢复。另外,调控情绪,清淡饮食,生活规律,避免感染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29-430

[2]欧阳恒.中医皮科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9196

[3]顾伯华.外科经验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  6973

[4]张学军.皮肤性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09111

[5]徐书.杏林碎金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  10911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