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应用
王敏 陈丹 叶湘漓 欧阳旭平 鲍祎敏 胡素文
【摘要】目的 探讨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综合训练中的学习效果。方法 从湖南某高校2015级本科护理专业中随机选取一班作为实验组(50人),另一班为对照组(48人)。实验组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期末操作考试成绩和共情能力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期末操作考试成绩、共情能力、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教学效果6项评价指标中, 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教学效果持认可态度。结论 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能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成绩,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使护生的实践能力和共情能力交融,提高护生的急救整体素养。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动态情景模拟;急危重症护理学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dynamic scenario simulation
In critical care teach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dynamic scenario simul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critical care. Methods one class wa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2015 undergraduate nursing major of a university in hunan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50 persons) and the other group as the control group (48 person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dynamic situation simulation teaching of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teaching.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the results of the final operation test and the empathy a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also compared.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in the final operation test, empathy abi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dynamic scenario simul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nursing students,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integrat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and empathy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of first aid.
作者简介:王敏,女,硕士,主管护师,E-mail:290453250@qq.com
作者简介:陈丹,E-mail:chengdang@126.com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 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对学生进行各种急救知识、技能和共情等综合能力的培养[1]。急救护理教育中情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救护实践过程中的共情、关怀、沟通能力,传统而单一的集中灌输式授课方式与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导致急救救护知识技能培养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课前护生缺乏临床体验无法感同身受导致护生情感能力建设不足,学时少、人数多而导致教与学分离[2]。知情交融是高等教育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急救护理教育应涵盖知识技能和共情能力两方面[2],但在我国传统教学中,对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更加注重,而共情能力的培养却相对缺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共情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景模拟培训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 要求操作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操作, 从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能使受训者在安全可控、可重复、无风险的环境下进行护理操作, 增加护士护理操作技能, 提高沟通自我效能等[3]。采取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应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一班50人为实验组,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班4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其中实验组男生2人,女生48人,年龄为(20.1±1.44),对照组男生3人,女生45人,年龄(20.26±1.08),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学二年级期末综合成绩基线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课, 共28课时,均接受相同教师教授的急救护理课程学习。操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复苏囊的使用,洗胃机洗胃,电除颤,动脉采血和呼吸机的使用等。
1.2 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方法
1.2.1 课时安排
实训时间安排在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后,每两个星期一个综合案例模拟。
1.2.2 学生分组
班级成立学习共同体,分成5小组,每组设立组长一名,负责团队的指导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每组有两名医学生参与案例模拟。
1.2.3 教学策略
由护理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临床教学丰富的教师组成综合性实验设计小组,以附属医院的病例资料为素材,经其护理教研室教师共同商讨,修改,设计成为标准案例,利用QQ群在前一周进行推送。
1.2.4 实施方法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1周将标准病例、情景设计、操作要点通过QQ群发放给学生。以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为例进行实训操作,由接到120通知起,急诊科护士应怎样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如通知值班医生,准备急救物品和器材。患者入院后医生、护士迅速实施抢救,同时与120护士交接班,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其配合治疗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视频熟悉操作流程,查阅相关资料,互相讨论学习,分角色自行练习,将拟定方案和学习进度提交指导老师并交流,讨论计入平时成绩。
2、课堂实施:任务一,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再次播放教学视频,各组组长根据课前学习提出问题。任务二,回顾案例情景,每组学生对自行设计的方案进行汇报演示,与案例视频相比较,指出在模拟情景操作中医护患契合方面的不足。例如:医学生快速诊断,采取最优方案实施急救模拟。护生实施急救护理措施、病情观察与记录等每人分演角色进行操作,与此同时应积极医护沟通,认真倾听患者及家属主诉,了解患者需求。操作质量根据操作评分标准进行学生自评与互评,实验室实时录像。任务三,教师收集并整理案例情景模拟中的不足,借助自身知识、经验、技巧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急救护理,护生和医生之间如何高效沟通配合,护生和患者之间的共情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建立,医护患三者之间在案例情景中情感的建立等。
3、课后强化:每组案例情景操作视频上传至指导教师,教师观看视频并总结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在线交流并提出建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1.2.5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对照组总课时相同,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播放操作视频并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在操作中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1.3效果评价
1.3.1 两组护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后操作考试成绩比较
分个人操作和团体操作,个人操作(占40%)、团体操作(占60%)。
1.3.2 应用共情能力量表[10]包括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3个维度, 共20个条目, 总分20~140分, 得分越高即认可程度越高。
1.3.3 实训结束后,在查阅文献结合3名护理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采用自设问卷对护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调查问卷。问卷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共分为非常认可、比较认可、不认可3个选项。调查前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采用不记名方式发放问卷98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取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 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教学效果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期末操作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的操作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1 两组实训课程考试成绩比较 (分,`x±s)
组别 |
人数 |
总成绩 |
个人操作 |
团体操作 |
实验组 |
50 |
85.56±5.54 |
33.96±2.66 |
51.60±4.62 |
对照组 |
48 |
66.02±5.59 |
27.68±3.05 |
38.33±4.52 |
t值 |
|
17.357 |
10.004 |
14.353 |
P值 |
|
0.000 |
0.000 |
0.000 |
2.2 两组学生共情能力各维度比较
两组学生各组间共情能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二。
表2 两组护生不同教学方法后共情能力的评分比较(`x±S )
项目 |
条目 |
理论得分范围 |
试验组(n=50) |
对照组(n=48) |
t值 |
P值 |
换位思考 |
2 |
2-14 |
11.18±2.38 |
6.60±1.62 |
17.74 |
0.000 |
观点采择 |
10 |
10-70 |
65.32±3.84 |
36.43±7.74 |
23.89 |
0.000 |
情感护理 |
8 |
8-56 |
49.18±3.82 |
26.70±6.09 |
21.76 |
0.000 |
总分 |
20 |
20-140 |
126.32±5.38 |
69.75±10.76 |
32.68 |
0.000 |
2.3 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见表三。
表3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名(百分比,%)
评价内容 |
实验组(n=50) |
对照组(n=48) |
c2值 |
P值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
49 |
98.00 |
30 |
62.50 |
19.748 |
0.000 |
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48 |
96.00 |
31 |
64.58 |
15.466 |
0.000 |
有助于提高独立思维能力 |
47 |
94.00 |
35 |
72.92 |
7.969 |
0.005 |
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45 |
90.00 |
33 |
68.75 |
6.808 |
0.009 |
有助于提高急救意识急救能力 |
46 |
92.00 |
36 |
75.00 |
5.181 |
0.002 |
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
46 |
92.00 |
28 |
58.33 |
15.010 |
0.000 |
评价内容 |
实验组(n=50) |
对照组(n=48) |
c2值 |
P值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
49 |
98.00 |
30 |
62.50 |
19.748 |
0.000 |
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48 |
96.00 |
31 |
64.58 |
15.466 |
0.000 |
有助于提高独立思维能力 |
47 |
94.00 |
35 |
72.92 |
7.969 |
0.005 |
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45 |
90.00 |
33 |
68.75 |
6.808 |
0.009 |
有助于提高急救意识急救能力 |
46 |
92.00 |
36 |
75.00 |
5.181 |
0.002 |
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
46 |
92.00 |
28 |
58.33 |
15.010 |
0.000 |
3讨论
学生考核成绩是衡量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5]。急救护理是本科护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护生执行抢救时能否快速、有效到位地实施急救技术,是为临床急救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表1显示, 实验组期末操作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5) 。其原因: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枯燥、抽象的单项急救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在实际急救中,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团队默契合作对急救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 传统教学模式固定,与急救护理的多样化相悖,护生对操作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特别是在急救情景中, 则表现为紧张、呆板、机械、无灵活性、心理素质欠佳,从而影响急救效果[6]。有理论指出,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演示,情景模拟比传统教学更易掌握[9]。本研究通过课前发放资料,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自行预习并团队协作练习,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护生的操作考试成绩。
表2显示,实验组护生在共情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方面较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这个结论与张媂[7]的结论一致。共情作为医疗模式的一部分,是指个体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状态,并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体验[8]。情景教学在给护生提供形象逼真救护场景的同时,在护生心理上也塑造了这个场景是关乎生命的大事件[9],这要求护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由此说明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教学能够初步还原临床情景,护生主动积极地建立和谐的医护关系和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护生与医生的急救协作能力,加强护生与患者的情感共鸣。这也正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在大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共情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理念。
表3显示,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获取知识,同时设计自己在课堂与知识运用中的角色转换[10]。学习共同体中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助学者和指导者[11]。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情景、学习资源,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支持、关照和引导,通过反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反思和成长[11]。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情景模拟在实训中倡导护生课前预习,课堂中教师突出重点难点指导,课后小组成员讨论总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此过程中,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急救能力得以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
动态情景模拟教学互动系统是一套基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为目的,以远程、交互、网络为核心的教学系统[12]。我们将学习共同体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动态情景模拟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和急救综合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远莲,江智霞,肖烨,等. 综合性实验对护理专业学生急救综合能力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58-1360.
[2] 石云, 张达,殷娜,等.高校灾害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灾害概论”建设研究与实践探讨.齐齐哈尔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14 (6)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