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泉“病下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郭珊珊1 郝旭曼1 李念1 石芳1 赵蓓蓓1 李娅1 王志坤2* 指导:刘启泉2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2.河北中医学院附属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050011)
项目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8】119号)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从而给临床诊断以及辨证施治增加了困难。刘启泉教授从医40余年,在临床上主张辨“病下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认为每一种疾病均有它的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病机,掌握了基本病机就掌握了治疗疾病的纲领。
【关键词】病下辨证;胃食管反流病;全国名中医;刘启泉;临床经验
刘启泉(1956-),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刘启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 余载,擅长治疗脾胃病,对于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1.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发病原因多样,主要与防御机制减弱有关,其中包括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等。临床上如患者有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可初步诊断为GERD;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有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E)表现,本病诊断可成立;对于拟诊GERD的患者或有怀疑反流相关的食管外症状的患者,可采用PPI试验性治疗,如有明显效果,本病诊断一般可成立。对于症状不典型者,常需结合内镜检查、食管pH阻抗监测和PPI试验性治疗综合分析进行诊断。目前GERD主要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disease,NERD)、RE和BE三大临床类型。根据胃食管反流病(GERD)主要症状及病位、病因病机,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范畴。胃食管反管流病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无相应的病名,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咽喉不适、口苦、嗳气、反胃等症状,应归属于“吐酸”、“呕苦”、“吞酸”、“嘈杂”、“食管瘅”等范畴。
2.病下辨证
清·徐灵胎在其著作《医学全集·兰台轨范序》中谈到:“欲治其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有不同,而病状之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一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受徐灵胎影响,刘老师也十分重视病证结合在临床中的应用,提出“病下辨证”,即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刘老师认为,每一种疾病均有其一个贯穿疾病始终的病机,即“主病机”。在当今疾病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疾病的证型,遣方用药也更为准确。
在临证思辨之时,首先以辨病为先,提倡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检测手段诊断疾病,尽可能做到诊断明确。其次以辨证为主,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反推疾病产生的根源,分析疾病发生机制,见微知著、抽丝剥茧,做到中医辨证精确。胃镜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根据临床经验所得,部分患者症状轻重与镜下黏膜改变不成正比,因此诊断明确、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重视辅助检查得同时,也不可过分受检测手段的影响,更不能混淆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如见胃凉,不可通补,也应判断疾病真实证型,气机不通也会导致胃凉,即“不通则凉”,若继续进补,则会加重疾病的发展。嗳气也不皆是因胃气上逆实证所致,亦可由气虚致逆[2]。
3.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理及治疗
中医认为,感受外邪、寒热客胃;情志不遂、思虑太过;饮食不节、烟酒刺激;素罹胆病、胆邪犯胃以及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刘老师认为,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其病机特点:一逆、二浊、三火、四虚。
3.1“风”轻升阳以利气
因情志不畅,饮食不洁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胃气上逆发为吐酸。刘老师认为,GERD的治疗当以气相求,以理气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升脾阳以降胃气。临床中,GERD病人常伴有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刘老师在治疗该类型病人时,喜用风药:偏寒者加荆芥、防风等。取风药之轻扬上浮之性,能够升发脾阳,脾气升则胃气降;偏热者,加桑叶、菊花、柴胡;风药多辛,气味轻薄,具有升散发越之性。“胃以降为和”故不可升散太过,所以刘老师在遣方用药之时,常佐以木香、枳实等药,使其升中又降,达到“和”的目的。
3.2“香”温化湿以醒脾
感受外邪,烟酒刺激等易积聚湿邪,湿浊阻滞中焦,内外湿邪相加,则脾胃气机失调,胃气上逆为酸;临床常见有,胸部满闷,泛吐酸水痰涎,大便溏稀,治疗该类病人,刘老师遵循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举”观点,祛湿而不伤阴,常用芳香化湿之品,如石菖蒲、郁金、藿香、佩兰、豆蔻等药以化湿醒脾。刘老师强调,因祛湿药多温燥,故临床用药时勿用大温大热之品,以防耗气伤津。
3.3 “清”凉泄热以疏肝
脾胃运化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饮食不洁、情志不畅易导致肝气不舒,肝火亢盛,肝胆邪热易犯脾胃,肝木乘脾土,胆木克脾土,导致肝脾、胆胃不和,胃气挟酸上逆。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治疗常选用蒲公英、冬凌草、黄连等以清泄郁热,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用苦参、龙胆草等过于苦寒之品,恐其伤及阳气。肝之阳气主升发疏泄,肝阳气衰,肝用难展,可进而传脾,故清热之时,忌用苦寒。
3.4 “平”补脾胃以助运
长期不良饮食刺激及思虑过度等因素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脾胃气机失常,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致使胃气上逆发为酸。脾虚病人,多数医家以人参,黄芪治之。但是临床多出现,虚则补之,收效甚微。《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阴阳异位,更虚更实……阳道实,阴道虚。”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如多以甘温之品入药,虽健脾但久则伤及胃腑,化热生火。刘老师临床中常用红景天、山药、砂仁、仙鹤草之类补脾之不足。《本草纲目》载:“红景天,本经上品,祛邪恶气,补诸不足……已知补益药中所罕见。”胃阴不足者,常以石斛、沙参、麦冬之品,佐以砂仁,使其补而不腻。此外,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尤注意甚用金石重剂,如龙骨、代赭石等,恐其损伤脾胃,使气机失调,加重病情。
4.病案
赵某某,男,1985.7,就诊日期:2018年5月14日,初诊,主诉:咽部不适1年。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不适,偶有稀痰。自服清热利咽颗粒等药物无效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行喉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咽炎,给予治疗咽炎的药物(具体药物不详),服用后咽部不适症状稍有缓解后停药,3个月前咽部不适症状加重,偶有夜间呛咳,胃部胀闷。于1月前至河北医大一院就诊,行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给予雷贝拉唑等西药治疗后,咽部仍不适,遂就诊于我院门诊治疗。现主症:咽部不适,嗳气,胃部憋胀,偶有隐痛,有时咽干、咽痒,口黏,心烦,急躁易怒,纳食欠佳,寐欠安,大便1-2次/日,质软,小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辅助检查:电子胃镜示:1.反流性食管炎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1.反流性食管炎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吐酸病。证候诊断:肝胃郁热。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处方:
柴胡10g 黄芩 6g 冬凌草20g 生牡蛎9g
佛手15g 八月札15g 延胡索12g 白芍20g
炒酸枣仁20g 紫苏叶15g 莪术6g 麦冬15g
7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饭后2小时温服。
二诊:2018年05月23日,患者来诊诉咽部不适、嗳气症状仍然存在,胃脘憋胀、偶有疼痛、咽痒症状缓解,排气增多,情绪有所好转。纳食较前好转,寐欠安,大便1-2次/日,质稀。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上方加葛根15g、合欢花20g,去掉莪术。14剂,日1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8年06月06日,患者诉近1周嗳气减少,胃脘憋胀缓解,但口干、咽干有所加重,无口苦,其他无明显不适。纳可,睡眠较之前好转,大便成型,1次/日。舌暗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加薄荷6g、三七粉(冲)2g、石斛15g,14剂,日1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五诊患者诉偶有咽痒,嗳气症状,没有其他不适,故在上方基础上微调中药,六诊时患者诉无明显不适症状,故嘱患者停药,禁烟酒,畅情志,调饮食。
患者共连续治疗2个月后,诸症消失。
按语
该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无法明确诊断其疾病,但是根据其胃镜诊断得出反流性食管炎,此为症状不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针对不典型症状疾病,可以依靠先进的检查设备来辅助诊断,再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由此明确诊断病情,辨证施治。刘老师认为本病应以理气为主,运用柴胡、黄芩、佛手、八月札等理气降逆之品;本病患者虽无反酸、烧心症状,但胃镜显示有胃酸上泛表现,故遣方用药时,应配伍制酸止痛之品,如生牡蛎、白芍,《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酸者,与肝气不舒有关,故刘老师在方中运用对药柴胡、黄芩,取柴胡之通阳解郁,黄芩之清热燥湿,二药配伍疏调肝胃郁热。酸水上泛,灼伤咽喉,致咽喉不利,佐以麦冬,取《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之义。此外,在治疗咽部疾患时,刘老师喜用冬凌草。冬凌草为咽喉食管病之要药,性味苦、甘、微寒,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对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有较好疗效[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药含冬凌草甲素,具有抗肿瘤作用。GERD迁延日久不愈者,多为久病入络,瘀血内生,气滞日久,可由气及血,由经入络,形成气血俱病,络道不畅,瘀血内阻。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故后期酌加三七粉、水红花子、以及石斛,以求养血活血,滋阴润燥之效。
刘老师认为抓“主病机”有利于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在无证可寻但有病可查或病机繁杂的情况下,能够弥补或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而在证型可辨之时,还必须坚持辨证论治。抓“主病机”与病下辨证相结合能够使得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Vakil N,van Zanten S V,Kahrilas P,et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evidencebased con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1920.
[2]刘启泉,王志坤.刘启泉胃病临证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3]张纨.刘启泉医案医话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