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行气饮对于恢复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功能的临床观察
吴惠慈,毛润佳,王德奋,林中满,邓敏*
(海南省琼海市中医院外一科,海南,琼海,571400)
摘要 目的:观察通腑行气饮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腹行气饮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水平及胃肠功能评分,治疗后腹胀腹痛缓解的时间、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淀粉酶及白细胞计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观察组治疗后腹胀缓解的时间、腹痛缓解的时间、首次排气的时间、首次排便的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采用通腑行气饮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治疗可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通腑行气饮;胃肠功能
急性胰腺炎是一类具有高急性住院率和致死率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胰腺消化酶异常激活引起的胰腺水肿、出血、坏死,导致急性炎症反应[1]。AP发病时常伴发肠道功能障碍,表现为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患者常表现为减少或者停止排气排便,以及随之带来剧烈的腹痛、腹胀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2],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随之升高。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须予及早治疗,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为探究通腑行气饮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我院采用通腑行气饮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均为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符合曼谷会议急性胰腺炎及其局部并发症的诊断标准,且所有病例资料均完善的所有患者;发病后未服用抗菌类药物或者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2)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妊娠妇女、精神病、不能配合研究者、资料不全等影响判定者、经严密观察48小时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而转为手术治疗或其他非保守治疗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自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入院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这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0~65岁,平均(43.76±11.82)岁;病程9~60 h,平均(15.40±9.26) h。观察组男性 14 例,女性 16 例;年龄28~64岁,平均(46.23±13.75)岁;病程7~72 h,平均(14.10±11.52) h。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主要予:禁食控制,持续性持续减压,科学补充营养液,使用抗生素及胰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腑行气饮治疗。通腑行气饮方药组成:大黄10g,芒硝9g,金银花20g,连翘10g,黄连10g,柴胡9g,黄芩20g,厚朴10g,枳壳10g,木香20g,红花15g,泽泻10g,车前子10g。将上述中药水煎成200ml,经胃管鼻饲,每日1剂,每隔8小时1次,连续给药1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水平及胃肠功能评分,治疗后腹胀缓解的时间、腹痛缓解的时间、首次排气的时间、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及住院天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方法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方法处理,检验水准认为α=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水平及胃肠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水平及胃肠功能评分比较
(
±s,n = 30)
组别 时间 血清淀粉酶(U/L) 白细胞计数(×109/L) 胃肠功能评分(分)
观察组 治疗前 432.27±58.52 18.05±2.53 1.43±0.50
治疗后 91.87±7.57*# 8.40±1.25*# 0.07±0.25*#
对照组 治疗前 442.90±58.10 17.91±2.94 1.37±0.49
治疗后 122.30±39.38 10.94±1.19 0.40±0.5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治疗后腹胀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腹胀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
(
±s,n = 30)
组别 腹痛缓解(d) 腹胀缓解(d) 首次排气(d) 首次排便(d) 住院天数(d)
观察组 2.80±0.76# 2.50±0.57# 2.87±0.63# 1.63±0.56# 11.00±1.94#
对照组 4.43±0.68 3.73±0.78 4.73±0.91 3.07±0.78 15.63±1.2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20 9 1 96.67%#
对照组 30 10 15 5 83.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于消化酶异位激活引起的消化性疾病。疾病早期胰腺可产生炎性渗出,加之患者体液丢失而引起胃肠道局部缺血肿胀及炎症,导致肠蠕动减弱;疾病引起腹腔炎症反应使炎性细胞浸润腹膜后神经丛,发生毒性反应,造成胃肠神经反射障碍[3]。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则导致胃肠功能障碍,进而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胃肠功能衰竭,造成腹腔压力增高,引起腹腔间隔综合征,最终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4]。故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尽早治疗以协助胃肠功能的恢复,是有效控制疾病恶化的关键。
中医将急性胰腺炎归为“脾心痛”、“腹痛”范畴,病位虽在胰腺,但涉及脾胃肝胆。其病机发展以湿热、瘀毒聚集于中焦引起脾胃升降传导失司,从而脾胃实热、腑气不通[5];《金匿要略》记载“按之心下满而痛者,此为实,当下之”,且“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故治以泻下阳明腑实、通里攻下为法[6]。通腑行气饮是我科长期临床实践并结合古方功能主治化裁而成,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攻积,为“荡涤之将军”;芒硝咸寒,软坚润燥,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峻下热结;湿热内阻,腑气不通,佐以厚朴、枳壳下气除满、宽中除胀,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与黄芩相伍共奏和解少阳之邪;金银花、连翘相须为用,清热解毒、透热达表,配合黄连以清中焦湿热;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加以木香以达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泽泻、车前子利尿渗湿泻热,导热下行,使湿热从小便出,全方共奏泻下阳明腑实、通里攻下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应用通腑行气饮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腹胀腹痛、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从而缩短了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通腹行气饮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急性炎症综合病症,降低患者胰腺受损害程度,达到提升修复效果[7]。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采用通腑行气饮治疗,疗效显著,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通腑行气饮能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较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项红,王治洲,尚东.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及分子药理机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2):408-411.
[2] 顾晨艳.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12(20):1847-1849.
[3] 徐方敏.腹部芒硝外敷辅助治疗对急性胰腺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4] 王绍彬.穴位艾灸治疗急性胰腺炎伴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8,4(2):72-75.
[5] 何立群.通腑清胰汤辅助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胃肠热结证49例[J].河南中医,2016.41(6):1016-1018.
[6]左毅,白铿华,杨彬.中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8):1636-1637.
[7]许静,徐之超,白立曦,杜俊凯.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肠道功能、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7.38(5):55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