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太极推手与MTT康复技术结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思路
符芳玲 1,张婉娟,冯祥,张宇星,李江山 2,李武,于隽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摘要:本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与MTT康复技术在颈椎病治疗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医传统的太极推手结合现代MTT康复技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思路。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太极推手,MTT康复技术
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发病人群年轻化,复发率日益提高。颈型颈椎病属颈椎病各型中的早期病症,其可伴随出现于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1],以颈部疼痛、酸胀、沉重等不适感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可伴有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患者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2]。本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状态,同时还会伴随着抑郁、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大量实验以及临床观察表明太极推手与现代MTT康复技术均对颈型颈椎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3-6],所以,本文拟从文献研究入手,探讨太极推手与MTT康复技术结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思路,以丰富推拿功法的运用,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太极推手概述
太极拳,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7]。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重要一个组成部分,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8]。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盘架的基础上,两人互为对手,通过肢体的触觉,来判断对手的劲路,运用扌朋、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等各种基本技法,粘连黏随,互相运化,得势发招,将对手推掷发放或制胜对手的一种对抗性运动[9]。太极推手之初以轻推为主,讲究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使肢体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做弧形运动。太极推手八法分别从各个方向运化劲力,使各个肌肉,无论是屈肌还是伸肌都得到充分的锻炼,而推手最终的要求是达到松静的状态,这样在久推之后,各个肌群得到有效的放松,可以有效缓解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颈肩部劳损。同时推手的基本动作中都要求悬顶、弛项、含胸、拔背,这就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施以静态的张力,保证了颈椎及胸椎的自然的生理曲度,长久的习练不仅可以延缓退变,亦可以有效改善已有的退变。另外,太极推手在技击中倡导“随曲就伸”、“舍己从人”[10],患者通过不断习练及实践,加上对拳理的理解和体悟,会明白冷静、沉着的重要性,从而慢慢消除忧郁和焦虑的情绪。姜浩等[3]发现,传统推拿手法结合太极推手能从被动及主动两个方面消除颈肩部肌肉的异常应力,纠正力线,恢复了肌肉与关节的静态与动态的平衡,而且在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及肌肉功能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症状。因此,太极推手也广泛运用于颈肩部疾病的康复中。
2.医学训练式治疗概述
医学训练式治疗(Medical Training Therapy, MTT)是指通过制定系统化的身体运动训练计划,并且根据事先制定的治疗方案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适时调整训练负荷、间歇时间等训练参数,以达到恢复和维持身体结构和机能、改善和提高机体受损功能为目标的康复治疗方法。MTT是多学科综合康复治疗理念的一部分,可以有效提高肌力、恢复协调性、平衡力、柔韧性及耐力等基础体能,并改善步态、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功能,是对现代多学科康复体系中1对1手法、PT治疗、被动物理疗法(电疗,超声波,微波,激光,按摩,中医)和作业治疗、认知治疗、言语治疗等疗法的有效补充。
MTT中的M,即Medical,指利用医学对人体生理以及病理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准确判断发病原因,针对性治疗;T即Training,指科学系统、精准控制的运动(尤其是主动运动),以功能锻炼和形态适应为目的,实现机体功能的康复和改善;最后一个T即Therapy,指运用多种手段,标本兼治,达到把病人受限的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部分或者全部重塑。MTT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及主动性的特点,主动性是指主动动作和练习由患者自主完成,治疗师只负责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监管治疗过程;系统性和计划性是指通过系统化的制定康复目标,在应用过程中遵循训练原则和长短期目标理念。在MTT康复治疗中,康复师会根据病人出现病症或者手术情况,从运动科学中的力量、平衡协调、关节稳定、耐力等基本要素中,分析和评价哪些功能受到了限制?原因是什么?多大的运动训练刺激对患者有积极效应?如果运动刺激量过大,会出现什么反应?有哪些表现?MTT都有比较详细的界定、临床数据和参考值,并能制定一套相对准确的治疗方案[11]。
MTT在德国及欧洲已作为一个固有康复治疗方法,常应用于骨科、神经科、老年科、内科、运动医学及慢性疾病等领域;同时,对MTT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12-13]。有研究发现[14-15],运动疗法中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对颈椎病均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因此,进行适宜训练,通过增大关节活动范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慢性炎症的消除,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与代谢,有利于颈椎病的治疗;对颈椎周围肌力的训练,可增加颈椎椎间关节的稳定性,改善生理曲度,对慢性颈椎病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长期的抗阻训练可有效的治颈椎病,降低颈椎病的复发率;主动等长抗阻肌力训练与被动牵引可对颈椎病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陈香仙等[16]运用弹力带抗阻力运动康复疗法,对颈肌六个方向(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被动牵引和主动等长抗阻肌力训练,可较短时间内提高颈部肌肉力量、改善颈椎功能、扩大颈椎活动度,减轻颈椎病症状,而且避免了颈椎椎间关节磨损的作用。胡翔等[17]通过对颈部肌群多方向多角度的主动抗阻训练,增加颈肌的肌力和耐力,可有效降低颈椎病的复发率。宁煜等[18]通过Neurac技术对颈椎进行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颈椎关节功能,增强颈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张力,平衡颈背部两侧的肌力,减轻肌肉痉挛,加强关节的稳定性,改善头颈部的活动能力,同时可对本体感觉恢复具有帮助作用,可起到预防及治疗颈椎病的作用。长期坚持运动疗法,可增强颈肩背肌的肌力,增强对疲劳的耐受能力,使颈椎稳定,改善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少神经刺激,减轻肌肉痉挛,消除疼痛等不适[19]。所以,MTT亦适用于多种颈肩部疾病。
3.太极推手与MTT结合思路
颈型颈椎病属各型颈椎病类型中的早期症状,因其病程短的患者受损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炎症水肿以及粘连程度相对较轻,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病程长的患者受损部位可能发生纤维化、钙化,粘连不易松解,变形的颈椎生理曲度不易改善,炎症水肿不易消退而影响疗效,因此提倡颈椎病早期运动治疗。为此,颈椎病患者完整的治疗计划应涵盖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四个方面,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功法传承中,太极推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套路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但太极推手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技术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训练水平低,训练手段不科学,技术定位、定型和技术要求还不够准确、规范,理论认识没有更新。例如,患者在练习太极推手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与评定太极推手八法中各个技法的劲力标准,未能达到粘连黏随,互相运化,得势发招的状态,即只达到了功法要求的“形”,未能领会“神”以及“形神合一”,从而事倍功半;又如,每个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不同,如果训练不讲求科学性,那么患者的症状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加重;尽管,太极推手对于防止颈椎病的发生、促进颈椎病的好转、巩固临床治疗的效果、预防颈椎病的复发与加重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阻止太极推手发展的局限性使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所以,结合太极拳以及MTT康复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笔者提出太极推手结合MTT康复技术结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思路。太极推手借用MTT的三大优势,即计划性、系统性及主动性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预防或者治疗。①计划性:太极推手在预防及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过程,能根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实施精细定量的治疗计划;②系统性:借用MTT现代康复的诊疗设备,为患者在治疗前后提供客观、可视的功能评定,予以治疗过程中保持数据化、可控、实时反馈;③主动性:将MTT娱乐趣味性导入太极推手的训练过程中,让患者保持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对运动的延续习惯,以提高临床疗效。我们的治疗目标不止局限于患者能够生活自理,而是要保证持续健康的工作能力,减少疾病和残障的发生,降低患者成为社会负担的可能性,提高为社会制造财富的几率。
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从太极推手及现代康复运动训练的理论、优势和弊端及治疗方面详细论述和分析,将现代成熟的康复运动训练方法引入中国传统太极推手研究领域,两者互补长短,能够有效提高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借用现代康复训练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手段,一种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对开展太极推手结合MTT康复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在颈型颈椎病缓解和治愈过程中,早期MTT康复对患者颈部肌力、张力以及功能活动度等进行客观评定后,予制定合适的治疗处方,如适应性训练、肌肉耐力训练、肌肉间协调训练、肌肉增强式训练、肌肉内协调训练前后配合太极推手训练,用现代康复技术指导患者规范化练习太极推手。
参考文献:
[1]姜淑云, 房敏, 左亚忠,等. 颈部肌群与颈椎病[J]. 颈腰痛杂志, 2006, 27(3):235-238.
[2]李冰娜. 循证健康教育在社区医院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8):2095-2097.
[3]姜浩, 吴诗城, 黄杰. 传统手法结合太极推手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9):2087-2088.
[4]周广宇. 中医传统推拿点穴手法结合太极推手治疗颈4椎病疗效观察[C]// 2013医圣仲景南阳国际论坛暨海峡两岸中医药与太极养生文化研讨会.
[5]朱远熔, 肖光华, 张巧燕,等. 一种简易抗阻肌力训练操辅助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5):506-508.
[6]郑旭. 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配合针刺加牵引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 2016(1).
[7]崔玮. 浅谈太极拳健身运动对中老年人的价值[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7(4).
[8]申洪山,于振东.太极推手发展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9]谢业雷, 史伟. 太极推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 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 2004(6):34-36.
[10]叶惠根. 太极推手中的舍己从人原则[J]. 中华武术, 2003(12).
[11]王俊, 洪文侠, 张国兴,等. 医学训练式治疗对膝关节损伤患者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 2013, 28(2):128-130.
[12]王俊, 张志杰, 伍书贤,等. 水中PNF技术对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J]. 中国康复, 2009, 24(3):187-189.
[13]谢光柏, 姚文钧, 陶新民,等. 等速肌力测试在膝关节损伤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2):56-58.
[14]庞建, 来永庆, 王件件,等.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研究进展[J].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3, 15(3):170-173.
[15]缪鸿石.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0: 1693 -1720.
[16]陈香仙, 綦湘, 吕品. 颈椎病的Thera-Band抗阻力运动疗法[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39):7405-7410.
[17]胡翔, 徐睿华, 徐远红. 多方向多角度等长抗阻肌力练习治疗颈椎病[J]. 中国康复, 2010, 25(6):456-457.
[18]宁煜, 郄淑燕, 邓家丰,等. 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11):1015-1017.
[19]何菁, 潘乃林. 运动疗法对颈椎病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J]. 上海护理, 2011, 11(4):5-7.探讨太极推手与MTT康复技术结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