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小柴胡散对奶牛产后发热的临床疗效试验
杨仲儒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业局,甘肃天水 741020)
摘要:奶牛产后发热是因感染或体内因素变化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发病占围产牛的15%,即便轻度发热其自愈率仅为56.7%,是奶牛产后保健的难题。根据中兽医理论和临床实践,通过灌服或添加“加味小柴胡散 ”进行了治疗奶牛产后发热的临床试验。第一试验组为分娩异常组,在产后立即用药;第二组为39℃<T≤39.5℃但采食、精神正常的牛;第三组为T≥39.5且采食、精神不好的牛;每组均设常用西药对照组。第一阶段治疗中中药试验组每牛灌服加味小柴胡散540ɡ/天,连用6天,CK组常规使用畜可健、福欣安等;不愈者转入第二阶段以速解灵等进行综合治疗。结果表明:加味小柴胡散对奶牛产后发热总治愈率为81.7%(67/82),与CK组疗效(37/45)十分接近;对胎衣不下、恶露不尽、采食及精神异常治愈率分别达到83%、91.9%和71.2%,较CK组分别高出54.4%、14.1%和20.3%,差异显著(P<0.05)。对于分娩异常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母牛,加味小柴胡散与CK的保护率分别为80%和83.3%,差异不大。两个阶段的综合疗效:中药组总治愈率为96.4%、高出CK5.2个百分点。中药价格低廉,较CK每牛每天节省药费19元,没有抗生素残留,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综合治愈率,每牛平均费用比CK减少2690元,其经济适用性很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奶牛产后发热;加味小柴胡散;临床治疗
1 概述
1.1 奶牛产后发热的界定
正常情况下,奶牛在产犊前几天体温稍高于平常体温,产犊时又略低于正常体温,而产犊后体温常达到生理上限或稍高于正常体温,这种变化过程在生理范围内且对奶牛产后影响不大。所谓产后发热是指奶牛产犊后体温高于39℃以上,或伴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疲劳、恶露不尽、或胎衣不下的一种临床症候,它不包括肺部感染、腹泻、重感冒、关节炎、皮下感染、临床性乳腺炎等临床可查明的其它感染引起的发热。
1.2 奶牛产后发热的发病情况及病因
经调查及2013年1--7月份对本市某一大型奶牛场围产牛产后发热的统计,其发病率平均占围产牛的15%,在一些特殊时段(如头胎牛产犊较多、干奶牛过肥或过瘦、围产前期牛厌食等)甚至可高达35%。关于奶牛产后发热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干奶牛或围产期前牛群管理不良,营养搭配不平衡,干奶牛过肥或过瘦,围产期前牛群厌食,饮水不足,能量负平衡,体质虚弱,及体内激素变化,影响体温调节;二是产犊异常(如难产、双胎),产犊时间拖长(如头胎牛),致奶牛体力消耗过大,一时难以恢复,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三是分娩或产犊时产道拉伤或出血过多;四是胎衣不下或消毒措施不严,当抵抗力下降时导致宫内感染;五是产犊导致体内其它原因不明的感染。
1.3 奶牛产后发热的危害及常规处置措施
奶牛产后发热是规模化奶牛场围产牛保健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其主要危害包括:使奶牛产后采食量恢复延迟、产奶量提升缓慢;延长围产牛转群时间,影响整体产奶量;需要治疗的病牛使产房周转压力及兽医工作量增大,给牛群管理带来很大麻烦;抗生素残留的检测难度加大,影响原奶收购;治疗费用较高及死淘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目前,规模化奶牛场对奶牛分娩后全部灌服新产牛口服液(丙酸钙450ɡ、氯化钾100ɡ、硫酸镁220ɡ、益康XP100ɡ、阿司匹林45ɡ,20L水溶解)20L、必要时加服钙剂1粒。对围产牛体温、采食、饮水、精神及产道状况等进行连续10天以上的监测,并分为三种情况处理:对分娩异常的牛,无论发热与否,在产后立即肌注速解灵30ml(或畜可健等)/次、静注美洛昔康25ml/次(或福欣安等),胎衣不下或恶露较多者还要静注浓盐水1000ml,并按个体情况需要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对39℃≤T<39.5℃,如采食、精神等状况正常的,继续监测,重点关注;对T≥39.5,采食、精神等状况异常的,查找原因,采用如上法一样的治疗措施。产房第一阶段的治疗一般为3天,临床不愈的,转入病牛舍继续采用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措施,第二阶段治疗一般4天,不愈者重新评估或淘汰。
1.4本试验的目的
本试验依据中兽医方药有关理论和经验,企图通过灌服或添加中草药的途径来找到一种非抗生素防治奶牛产后发热的较为有效、经济、适用的方法,为围产牛保健提供一种新思路。
2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13年4--8月间,针对本市某大型奶牛场围产牛发热、胎衣不下、恶露难尽等进行了临床试验,取得初步经验;后于2015年在本省某大型奶牛场就中药与西药的疗效又进行了临床对比试验和观察,并就试验数据做了统计分析。
3 材料与方法
3.1 “加味小柴胡散”
方剂组成:柴胡45 g、黄芩45g、党参30g、制半夏25 、炙甘草20g、生姜25g、竹茹25g、陈皮25g、香附25g、郁金25g、益母草60g、当归50g、赤芍30g、川芎35g、丹参30g、桃仁45g。诸药按以上比例混合后上粉料机粉细过筛备用。使用时,将牛只锁定,按每头540g称重,加入新产牛口服液用投喂器或胃管灌服,或伴入麸皮中于喂料前喂给。
3.2 试验牛只的选择及分组处理
试验牛主要为围产期发热和产犊异常牛只,包括胎衣不下、恶露不尽、产道拉伤(先做外科处理)、出血过多、减食及精神不振的牛只;不包括肺部感染、腹泻、软组织化脓、关节炎、临床乳腺炎等牛只。试验牛不分胎次、体重、年龄、肥瘦及产犊先后,按产犊是否异常、发热程度及采食、精神状况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分娩异常组,包括难产、助产、或产犊后24h内发热、12h后胎衣不下、恶露较多、体况虚弱的牛只。第二组为产后39.0℃≤体温(T)<39.5℃或T≥39.5,但采食、精神状况基本正常的牛只。第三组为T≥39.5℃,且采食减少或不食、精神不振或沉郁的牛只。每一大组内各设中药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CK)。中药试验1组在母牛产后立即随新产牛口服液灌服加味小柴胡散;中药试验2组和3组在监测到体温升高或采食、精神等异常后,伴饲或灌服加味小柴胡散;中药试验组第一阶段治疗连续6天,每天一剂。第一、三大组内的西药对照组的用药时机与中药试验组相同,药物选择价位适中的西药,即:每牛每次肌注“畜可健”25ml、静注“福欣安”25ml,如胎衣不下使用浓盐者不超过两次,第一阶段治疗连续5天;第二大组内的CK组按常规不用西药。无论中药试验组还是西药对照组在产房第一阶段治疗后,如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的,全部转入病牛舍用抗生素等进行第二阶段的综合治疗,治疗期一般为5天,不愈者按死淘计算。第二阶段治疗时中药组和西药组(CK)依据个体需要均可采用必要的对症治疗(如支持治疗、缓泻等)。
受试牛只饲养管理及其它保健措施(除疫苗注射外)与正常牛群基本一致,日粮满足围产牛营养需要,TMR混合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限量挤奶,运动场饲槽内补饲优质长干草。
3.3 观察及疗效指标
每天监测牛群体温,观察采食、精神、饮水、二便、恶露、胎衣排出及其它异常情况并进行记录,如发现其它疾病立即退出试验,在本试验中不做统计。以体温恢复正常、恶露减少或排尽或色泽变好、胎衣排出、采食和精神正常为临床治愈标准。
3.4 数据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分析疗效与经济可行性。
4 结果
4.1 加味小柴胡散对分娩异常牛的临床疗效
本组试验中,在第一阶段治疗中中药试验组与CK相比较:对发热的治愈率分别为75%和80%,差异不显著(P>0.05);对胎衣不下的治愈率分别为83.3%和28.6%,差异显著(P<0.05);对恶露不尽的治愈率分别为92.3%和87.5%,差异不显著(P>0.05);对采食、精神异常的治愈率分别为81.8%和59.9%,差异显著(P<0.05);对初始无可见症状牛的保护率分别为80%和83.3%,差异不显著(P>0.05);治愈率分别为82.5%和76%,差异不显著(P>0.05)。转入第二阶段治疗的病牛分别为7例和12例,治愈率分别为57%和66.7%,差异不显著(P>0.05);总治愈率分别为92.5%和92%,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来看,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疗效相当,但对排出胎衣、促进采食与精神恢复及治愈率方面效果明显较好(详见表1)。
表1: 加味小柴胡散对分娩异常奶牛的临床疗效
组别 |
第一阶段治疗 |
第二阶段治疗 |
|||||||||
病牛头数 |
发热 |
胎衣不下 |
恶露不尽 |
采食精神异常 |
无可见症状 |
治愈率 |
保护率 |
转入数 |
治愈数 |
总治愈率 |
|
中药组 |
40 |
9/12 |
5/6 |
12/13 |
18/22 |
4/5 |
33/40 |
4/5 |
7 |
4 |
37/40 |
西药组 |
50 |
12/15 |
2/7 |
14/16 |
14/27 |
5/6 |
38/50 |
5/6 |
12 |
8 |
46/50 |
注:如a/b,a为治愈头数、b为总病例中某症状的发病头数;发热和胎衣不下单独统计。
4.2 加味小柴胡汤对围产奶牛发热的临床疗效(39.0<T≤39.5℃,采食
精神基本正常)
本组试验中,在第一阶段治疗中中药试验组对发热、恶露不尽的
治愈率分别为95%与100%,治愈率为95%,与CK相比,中药治疗效
果非常明显(P<0.01)。试验组和CK转入第二阶段治疗的分别为2例
与13例,差异极其显著(P<0.01);第二阶段治愈率分别为100%和
84.6%,差异显著(P<0.05),总治愈率分别为100%与93.3%。从试验
结果可知,发热早期使用加味小柴胡散效果十分明显,可以有效防止
疾病发展。
表2: 加味小柴胡散对围产奶牛发热的临床疗效
(39.0<T≤39.5,采食、精神基本正常)
组别 |
第一阶段治疗 |
第二阶段治疗 |
|||||
病牛头数 |
发热 |
恶露不尽 |
治愈率 |
转入数 |
治愈数 |
总治愈率 |
|
中药组 |
40 |
38/40 |
5/5 |
38/40 |
2 |
2 |
40/40 |
CK组 |
30 |
17/30 |
1/5 |
17/30 |
13 |
11 |
28/30 |
4.3 加味小柴胡散对围产奶牛发热的临床疗效(T≥39.5℃,且采食
精神异常)
本组试验中,在第一阶段治疗中中药试验组与CK比较:发热治
愈率分别为66.7%和83%,差异性不显著(P>0.05);恶露治愈率分别为89.5%和60%,差异性显著(P<0.05);对采食、精神异常的治愈率分别为63%和50%,差异性不显著(P>0.05);治愈率分别为66.7%和83%,差异性不显著(P>0.05)。转入第二阶段治疗的病例分别为10例和5例,治愈率分别为90%和40%;总治愈率分别为96.7%和90%,差异性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中药对高热的疗效不如西药明显,但二者差异并不显著;在转入第二阶段治疗后,中药组的总治愈率高出CK组约7个百分点。
表3: 加味小柴胡散对围产奶牛发热的临床疗效
(T≥39.5,且采食、精神异常)
组别 |
第一阶段治疗 |
第二阶段治疗 |
||||||
病牛头数 |
发热 |
恶露不尽 |
采食精神异常 |
治愈率 |
转入数 |
治愈数 |
总治愈率 |
|
中药组 |
30 |
20/30 |
17/19 |
19/30 |
20/30 |
10 |
9 |
29/30 |
西药组 |
30 |
25/30 |
12/20 |
15/30 |
25/30 |
5 |
2 |
27/30 |
4.4 经济性对比分析
在整个试验期间,第一阶段治疗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每头牛节减
药物费用19元;从三组两个治疗阶段的整体情况来看,如计算死淘
损失,则中药组每头牛费用比西药组减少2690元(详见表4)。
表4:中药组与西药组经济性对比 单位:万元
组别 |
第一阶段治疗 |
第二阶段治疗 |
死淘损失 |
总药费 |
平均费用 |
|||||
总头数 |
治疗天数 |
总药费 |
总头数 |
治疗天数 |
总药费 |
死淘数 |
折合费用 |
|||
中药组 |
110 |
6 |
2.376 |
19 |
5 |
3.914 |
4 |
10 |
16.29 |
0.148 |
西药组 |
80 |
5 |
2.2 |
30 |
5 |
6.18 |
10 |
25 |
33.38 |
0.417 |
注:1、第一阶段治疗药物费用只计算加味小柴胡散、畜可健、福欣安的费用,其他条件一致的
费用不计在内;价格按2015年中药材和西药批发价计算,其中:加味小柴胡散每剂36元、畜
可健(100ml/支)180元/支、福欣安(100ml/支)40元/支。2、第二阶段治疗按速解灵(100ml/支)1000元/支、美洛昔康(100ml/支)60元/支、支持及对症治疗费用100元/牛/天计算;死淘牛每头折合直接损失费用2.5万元。
5 讨论
5.1 奶牛产后发热与胎产关系密切,常伴有不同病原、不同程度的感
染;也与抵抗力下降、体内激素急剧变化、免疫调节异常、应激等非
感染因素有关,凡此情况下,机体内生致热因子产生增多或体温调节
受到影响就可使体温升高。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小柴胡散具有显著的
抗菌退热、解郁调神、舒肝止痛、降逆止呕等作用,还能通过调节免
疫细胞IL、IFN的产生从而调节全身免疫;生化散具有促进子宫收缩
与复旧、抗凝血、抗贫血、产后催乳、调节血管舒缩等功效,是产后
常用之良药。方药中柴胡、甘草、黄芩、川芎、赤芍、丹参、陈皮、
党参、当归等为常用抗菌抗病毒中药;竹茹、陈皮、香附、郁金亦是
奶牛清热化湿、健脾开胃之良药。因此,奶牛产后灌服加味小柴胡散,
不仅对抗菌杀毒、消炎退热、调节精神、解除烦热、促进子宫复旧和
恶露排出具有很好作用,还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
调节机体整体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感染的耐受力和抗病能力,具有
恢复正气、祛除病邪之双重作用。
5.2 中兽医学认为:肾主生殖,胞宫位于下焦、主孕育,与冲、任二
脉相连,气血充盈,且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绕会阴连胞宫。因而母牛产后或因肝胆气郁;或因肝阳素旺、复产后血室空虚、邪乘虚入、居于肝胆之经;或因平素湿热较重,产后流注下焦等,均易致产后气郁血凝、少阳机枢不利或下焦湿热,从而出现发热、寒热往来、精神不振、食少纳呆等少阳不和、营卫失调之证;或恶露不尽、胎衣难下之下焦湿热、气郁血凝。从母牛产后分析,气血虚弱常有但纯虚病证少见,阳明实热、脾虚寒饮不为产后所发,故母牛产后不见小柴胡散禁忌之证。从加味小柴胡散组方分析,小柴胡散疏解少阳、调和营卫、退热解郁,生化散活血化瘀、温经止痛,辅以竹茹清热除烦、陈皮理气健脾、香附解郁止痛、郁金凉血清心、益母草和血利湿、丹参养血安神,全方共济退热解郁、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之功效。
5.3 从本试验治疗病例来看:奶牛产后发热即便是轻度发热(39℃<T≤39.5℃),其临床自愈率仅为56.7%。加味小柴胡散对奶牛产后发热总的治愈率为81.7%(67/82),与西药组(CK)的疗效(82.2%、37/45)十分接近;对胎衣不下、恶露不尽、采食及精神异常的治愈率分别达到83%、91.9%和71.2%,较CK组分别高出54.4%、14.1%和20.3%,对比差异显著。对于分娩异常但其后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母牛,加味小柴胡散与西药组的发病保护率分别为80%和83.3%,差异不大,
但中药费用明显较低。从两个阶段的综合治疗来看,中药组的总治愈率为96.4%,高出西药组5.2个百分点。但由于条件所限,未做病原分离和药敏试验,故在今后应用中对病原鉴定、西药选择、给药剂量、用药间隔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5.4加味小柴胡散药源广泛,价格低廉,较西药组每牛每天节省药费19元;同时没有抗生素残留,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了综合治愈率,总体每牛平均费用要比西药组减少2690元,其经济适用性很高。建议在今后围产牛保健上继续总结经验,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大学. 中兽医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307,327
[2] 某公司奶牛场兽医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