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廖晓 阮诗玮 蔡锦松
【摘要】 心理干预治疗在慢性肾脏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可缓解患者来自疾病的心理压力,还可减少并发症、减轻病痛。因此,重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不仅可使其保持良好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改善远期预后。
【关键词】 心理干预 ;慢性肾脏病;人文关怀
慢性肾脏病,指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肾脏病理学检查异常或肾脏损伤[1]。慢性肾脏病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常见疾病,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总患病率高达10.8%,而我国居民对慢性肾脏病产生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加之该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故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常常在发生肾脏损害后才选择就医。此时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这一突然的负性事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增加了治疗难度,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2]。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希望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来改善其就医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
1 心理疾病的起源
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患者都伴有焦虑、悲观、消极、抑郁等不良情绪,但这些不良的情绪状态长期困扰着患者,不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反而会进一步加重病情的进展。因此,我们需探明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以便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常见的原因见于:
1.1 反复发作的病情 患者长期受慢性肾脏病频繁发作的困扰,经年累月地就医服药,不仅需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还需面临就医困难的问题,久之易产生负性情绪。
1.2 多发的副作用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针对慢性肾脏病的特效药物及疗法,因此患者治疗的周期较长,且用药不当会导致药物无法经体内及时排除,使得大量药物蓄积体内,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使用糖皮质激素不当可能会产生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不良后果。
1.3 形象的改变 由于患者难以接受慢性肾脏病治疗后自我形象的负面改变(如满月面容、向心性肥胖、多毛等),且该病常伴有性欲下降、阳痿、不育等现象,使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多疑的心理。
1.4 社交活动的减少 随着慢性肾脏病病程的延长,很多患者不愿外出,导致社交活动减少,从而失去了对许多事物的兴趣及热情,降低了生活质量,久之便产生了消极、悲观、自卑等心理。
1.5 家庭矛盾的加剧 由于疾病长期不愈,患者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不自主地产生了过分依赖的情绪,从而对身边的人产生了一些过分的要求,增加了家庭矛盾,而不和谐的家庭状况又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
2 心理疾病的分类
慢性肾脏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较多,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而昂贵的治疗费用、不佳的预后亦削弱了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从而导致其依从性变差,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可见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2.1 抗拒心理 由于患者一时难以接受罹患慢性肾脏病的事实,他们会怀疑医生的诊断,并拒绝接受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最终发展为抗拒一切与疾病相关的治疗。
2.2 自卑心理 慢性肾脏病的结局多为难以逆转的肾功能丧失,患者多因感染、停药、劳累等因素而反复住院,这不仅加快了病情的进展,导致患者萌生自卑心理。
2.3 恐惧、焦虑心理 受年老体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庭成员照顾缺乏、社会支持减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常需面临严重的心理负担,久之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
2.4 抑郁、消极心理 随着病情的进展,长年就医服药而无法获得满意疗效这一现状沉重打击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自信心,故常易变得消极、低落,最终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加重。
3 心理疾病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心理障碍患者死亡率增高可能与患者在心理应激的作用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免疫力下降、治疗随意且不规范、遵医性差等有关[3]。心理疾病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影响归类如下:
3.1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 抑郁、悲观、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同时也增加了血小板聚集,促进了微炎症反应的发生,这些都与心血管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密切相关。
3.2 免疫调节紊乱 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久之使得患者表现出恐惧、悲观、抑郁等心理状态,而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会引发人体内分泌激素、神经调节及各种免疫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菌的侵袭,增加反复感染的风险。
3.3 躯体疾病症状扩大化和躯体社会功能缺陷 由于病情的反复,使得患者对慢性疾病的心理调节能力减弱,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在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又会引起新的躯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改变。
3.4 病情进展加速 抑郁、焦虑、疑病证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导致患者对规范化的治疗依从性变差,他们拒绝接受规范化的治疗,最终导致进一步加速病情的恶化。
4 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大量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情绪可使脑功能活动及全身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使免疫力下降、血压升高、全身的代谢活动增强等,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4]。在这个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医学既需要冷静透彻的科学思维,又需要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5]。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使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有机地结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5 心理干预的主体
有资料显示,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途径激发机体的潜能,积极的心理因素不仅可缓解来自心理应激原的冲击,还可唤起患者自身的适应应对机制,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6]。因此,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及时高效的心理干预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笔者分别从医务工作者、家庭、社会以及患者本身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5.1 医务工作者 医务工作者应始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全神贯注地耐心倾听,并在谈话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进行详细地评估,以便对患者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应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帮助其减轻思想负担,增强战胜慢性肾脏病的信心和勇气。
5.2 家庭与社会 任何疾病对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都是负性事件,会对家庭的各个层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7]。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长期规范化的治疗以及生存质量的提高,与家庭的支持密不可分。医务工作者应鼓励家属时常陪伴患者,向他们强调情感与支持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劝导家属尽量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更要经常鼓励安慰患者,避免其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在生活中尽力给予照顾、在经济方面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要呼吁全社会加强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关注,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其经济压力。还可成立慢性肾脏病互助小组,使各组员相互支持,摆脱社会孤立,减少绝望感,直面慢性肾脏病对生命的威胁。而组员通过在小组中帮助其他人,也能获得尊重以及提升自信。
5.3 患者本人 慢性肾脏病患者应努力转变自身观念,清楚地了解现阶段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延缓病情进展,而不再盲目地追求临床的完全缓解。对于一些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比起承认自己罹患慢性肾脏病的事实,更无法接受自己内心充满焦虑、抑郁情绪,所以患者应多仔细察觉自己的内心体验,若有必要,则及时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切勿讳疾忌医。同时也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强病友之间的联系与倾诉,从而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减轻疾病造成的压力,使自身保持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
6 心理干预的方法
心身医学把人的心理和躯体看作为统一的整体[8]。医学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更应注重对人的关怀[9]。因此,临床上应将有效的躯体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病程的缩短、病情的早日康复,还能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针对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心理疗法可分类如下:
6.1 认知行为疗法 与单纯的焦虑、抑郁患者相比,慢性肾脏病患者需同时面临来自躯体疾病和不良情绪的压力,时常会担心慢性肾脏病是否恶化或复发、药物疗效是否欠佳等,长此以往则容易产生无望、无助的感受。而这种焦虑、抑郁的情绪,又会强化患者对疲劳、疼痛等不良躯体感觉的感受。认知行为疗法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矫正患者不恰当的思维,减少其负面情绪,从而带来行为上的转变。
6.2 放松训练 当患者症状改善后,鼓励患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与爱好,分别采取行为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法、深呼吸法等,通过促进身心放松,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对抗心理应激。但这些放松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6.3 冥想 冥想起源于东方佛教最原始的禅法,它可以减缓疼痛、减轻心理应激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当患者处于痛苦状态时,可以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想象,将痛苦的体验转而代之为温馨、平和的画面,从而减少痛苦的感受。
6.4 体育锻炼 有研究显示,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不良、贫血、高血压等情况,同时还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10]。因此,应推荐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以及增加心理韧性。同时应加强科学锻炼方法的宣教,并在医院范围或附近区域配备相应的体育设施,以此帮助慢性肾脏病患者调节其不良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促进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7 总结
综上所述,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延缓肾功能恶化及进一步发展,虽然心理干预对该病并没有起到直接逆转的作用,但它可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保持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而这对维持病情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善于观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情绪状态,及时辨明其性格特点,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只有适时将躯体治疗与心理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医学的人文关怀以及更好地诠释新时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以及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邹贤顺.心理干预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2):2858-2859.
[2] 邵玲玲,陆可欣.初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理护理需求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5):8813-8814.
[3] 石少波,潘惟华,孙丕健,曲凤坚,范淑贞 ,郭秀英.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及社会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09):784-785.
[4] 马力群,付荣国,王莉,张星映.尿毒症患者的抑郁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27):5758-5759.
[5]李俊,翁敏,韩冰冰,程传贤.重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09):50-51.
[6]向艳丽.心理干预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人抑郁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3-5.
[7]蔡燕喧,何东娟,欧阳惠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功能与家庭负担的调查[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05):150-151+155.
[8]张增政,李静艳.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的心身疾病浅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5(10):558-560.
[9]李俊,翁敏,韩冰冰,程传贤.重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09):50-51.
[10]陈燕,陈练,任星峰.体育锻炼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03):255-25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