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毒辨证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
—浅谈慢性胃炎
任玉青 杜艳茹
(任玉青 河北中医学院 研究生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杜艳茹 通讯作者,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摘要:简要阐释了浊毒理论及辩证思维在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祖国医学根据本病的症状将其归入“胃脘痛”等范畴。运用浊毒学说及辩证思维,其核心病机归为浊毒内蕴,确定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
关键词:浊毒、辩证思维、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其病因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有关。主要临床症状为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大便粘腻不爽、纳差、口干、烧心、口苦、反酸、口中黏腻等。祖国医学根据本病的症状将其归入“胃脘痛”等范畴。《灵枢·邪气脏腑病型》指出:“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中列有“九种心痛”,其中多指胃痛,亦有心痛。本病另有“心胃痛”、“心脾痛”等多种称谓。
“浊毒”理论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浊毒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以三种形态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且相互之间不断的运动、转化和发展。“浊毒”可以以任何一种形态存在,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既有有形之浊毒,又有无形之浊毒,如同“痰”一样,亢则为害,过犹不及。
在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五常证大论》中,就有关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的说法。其认为,毒就是伤人致病的因素。自然环境中,六气乃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当六气太过则变为六淫,人体不能适应这种气候变化而导致人体发病,此时六淫即为“毒”。此外,人吃的药物、食物,如果药不对症,药量过重,或者食物变质,造成了对人体的损害,这个过程就是毒化过程,这种所谓的药,或者食物就是“毒”。[1]人体内生之五邪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即淤血、痰浊、湿浊等也是一种“毒”。浊毒理论认为,浊与湿同源,湿乃浊之源,浊乃湿之甚,湿与浊相互存在或转化。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毒与热同源,热乃毒之渐,毒乃热之极。由此可知,邪盛或蕴结日久皆可化为毒。[2]浊毒,既是一种外在的致病因素,又是一种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从浊毒证证治规律研究胃脘痛的病因大致可为外感六淫—气候变化异常,内伤七情—社会心理应激,浊毒损伤—环境污染影响,劳逸失度—生活起居异常,浊毒内蕴—代谢产物蓄积等,造成胃气失和、通降失调、清阳不升、肝胃不和、浊邪内停,日久则脾健运失职,水湿不化,湿浊中阻,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导致“浊毒”内蕴之势。浊邪与毒邪合而为病。浊毒内蕴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其核心病机为浊毒内蕴,确定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浊毒侵袭机体,克正气而致病;浊毒之邪猖獗,发病危重,或病情加重;浊毒之邪滞留不去,疾病迁延不愈;浊毒之邪得以被清除或战胜,疾病好转,机体康复;浊毒之邪有轻中重相对量化的划分。[3]根据浊毒病邪轻重之程度,感邪之浅深,疾病之新久,病位在气、在血,以及是否入络成积等情况,治疗应辩证论治。
浊毒致病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易阻碍气血,久则积而成形,败坏脏腑;由此奠定了慢性胃炎的迁延、反复难愈的特性,病机复杂多样。其治疗需遵循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应首先辨病而后辩证。慢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胃镜病理检查,但临床症状与胃镜黏膜及病理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关系;而证型的辨别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舌象及脉象等。慢性胃炎常见的证型有湿热中阻、瘀血阻络、损伤胃阴等。如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全蝎、蜈蚣等;伴有胀满疼痛明显者加白芷、枳实、川楝子、香附等,伴有反酸烧心者加海螵蛸、牡蛎、生石膏等;伴有黏膜糜烂溃疡者加苦参、栀子、地榆、仙鹤草等。
病案举例 1、浊毒内蕴,湿热中阻证
案例:王某,男,45岁,3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疼痛胀满,灼热堵闷,伴嗳气,后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理示:灶性肠上皮化生。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此后间断口服“摩罗丹、维生素B”,症状时重时轻。3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胃脘堵闷、嗳气加重,口干、口苦,时有呃逆,偶烧心、反酸,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自行间断口服“摩罗丹”8丸 日3次,未见明显缓解。
主诉:间断胃脘疼痛胀满3年,加重3个月。
现主症:胃脘疼痛胀满,灼热堵闷,口干、口苦,时有呃逆,偶烧心、反酸,纳可,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日行1次,粘腻不爽。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浊毒内蕴,湿热中阻证
病机:浊毒内蕴,阻滞气机
治法:化浊解毒,清热祛湿
方药:茵陈 12g 藿香 12g 佩兰 9g 砂仁 9g
白术(生品) 6g 茯苓 15g 炒鸡内金 15g 薏苡仁 30g
豆蔻 12g (后下) 半枝莲 15g 板蓝根 15g 白花蛇舌草 15g
半边莲 15g 生黄芩 12g 黄连 12g 炒莱菔子 15g
苦参 12g 鸡骨草 15g 绞股蓝 12g 紫苏梗 15g
厚朴 15g 炒枳实 15g 醋香附 15g 瓜蒌 15g
全蝎 9g 蜈蚣 2条 醋鳖甲 15g (先煎)
日一剂,取汁300ml,分早晚服。
方药分析:方用自拟化浊解毒汤,方中茵陈、藿香、佩兰、豆蔻、厚朴、砂仁、薏苡仁、茯苓祛湿化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化浊解毒,全蝎、蜈蚣、醋鳖甲活血通络,黄芩、黄连、苦参清热燥湿,板蓝根、鸡骨草清热解毒,绞股蓝益气和血,枳实、香附、紫苏梗、瓜蒌行气宽中,散结止痛,炒莱菔子、鸡内金消食除胀,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之功。
病案举例 2、浊毒内蕴,瘀血阻络证
案例:张某,男,58岁,间断胃脘疼痛胀满20余年,加重伴乏力5天。自服“胃复春片”,未见明显好转。现胃脘痛胀满,呈刺痛,无明显规律性,不欲饮食,纳少,仅能进少量流食,烧心反酸明显,时有恶心、嗳气,头晕、乏力明显,咳嗽,咳白痰,胸闷,心慌,心烦,夜寐欠安,大便靠服用便通较囊维持,2-3日1行,排便不爽,小便频,消瘦。舌质紫暗,有瘀点,苔黄腻,脉结代。
主诉:间断胃脘疼痛胀满20余年,加重伴乏力5天。
现主症:胃脘疼痛胀满,呈刺痛,无明显规律性,不欲饮食,纳少,仅能进少量流食,烧心泛酸明显,时有恶心、嗳气,头晕、乏力明显,咳嗽,咳白痰,胸闷,心慌,心烦,夜寐欠安,大便靠服用便通较囊维持,2-3日1行,排便不爽,小便频,消瘦。舌质紫暗,有瘀点,苔黄腻,脉结代。
中医辨证:浊毒内蕴,瘀血阻络证
病机:浊毒内蕴,瘀血阻络
治法:化浊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火麻仁 15g 麸炒枳实 12g 厚朴 12g 生大黄 12g
生白芍 12g 炒苦杏仁 12g 百合 12g 乌药 12g
当归 9g 川芎 9g 白术6g 茯苓 15g
炒鸡内金 15g 豆蔻 12g 三七粉 2g 蒲公英 15g
苦参 9g 白及 12g 枸杞子 15g 炒酸枣仁15g
白花蛇舌草15g 半枝莲15g 半边莲15g 全蝎9g
蜈蚣3条
日一剂,水煎服300ml,分2次服。
方药分析:火麻仁、枳实、厚朴、生大黄、苦杏仁润肠通便;生白芍、当归、川芎、三七粉、枸杞子、炒酸枣仁滋阴养血活血;乌药、豆蔻行气通滞;白及止血;蒲公英、苦参、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清热解毒,全蝎、蜈蚣活血通络,鸡内金健胃消食,百合养阴清心安神,白术、茯苓健脾燥湿。
病案举例 3、浊毒内蕴,胃阴亏损证
案例:赵某,男,65岁,间断胃脘胀满,灼痛6年余,加重1月。2015年于邯郸市中医院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部)轻度度肠上皮化生。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胃舒平等药物,症状时有缓解,易反复。现胃脘部胀满,灼痛,胃中嘈杂,饥不思饮食,口干,伴五心烦热,乏力,嗳气,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
主诉:间断胃脘胀满,灼痛6年余,加重1月。
现主症:胃脘部胀满,灼痛,胃中嘈杂,饥不思饮食,口干,伴五心烦热,乏力,嗳气,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
中医辨证:浊毒内蕴,胃阴亏损证
病机:浊毒中阻,胃阴亏损
治法:化浊解毒,滋养胃阴
方药:茵陈12g 藿香9g 佩兰9g 黄芩9g
黄连0g 石斛12g 麦冬12g 元参9g
沙参12g 玉竹12g 茯苓12g 薏苡仁9g
枳实12g 厚朴12g 白芷9g 白花蛇舌草12g
半枝莲9g 半边莲 9g 全蝎9g 板蓝根15g
日一剂,水煎服300ml,分2次服。
方药分析:茵陈、藿香、佩兰、黄芩、黄连、茯苓、薏苡仁清热祛湿,石斛、麦冬、元参、沙参、玉竹滋养胃阴,枳实、厚朴、白芷行气止痛,板蓝根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全蝎化浊解毒。
参考文献:
[1] 曹东义,李佃贵,裴林,等.“毒”的启示.中医药通报,2009,8(2):30-33
[2] 裴林,李佃贵,曹东义,等.浊毒浅识.河北中医,2010,32(1):24-25
[3] 王正品,李佃贵,杜艳茹,等.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中医杂志,2010,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