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优待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彭秀君1 彭洁2 周恒 魏心才 龙治任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优待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方法:分别对150名住院老人和35名医院管理者分次集体访谈,对获得优待服务改进内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住院老人和医院管理者对医疗护理、业余生活、个性化服务、环境设备等优待服务均期待提高。结论:改进医疗使之专科化、增加业余生活项目、提升个性化文化理念、改善环境设备是老年优待服务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医养结合机构 老年优待服务 现状 对策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老年群体的关怀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先进,彰显的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大,我国老年群体已有2.4亿,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老年优待社会服务政策和相关规定。同时,社会各界组织机构及行业代表人物对老龄化社会道路进行探索[2]。近年来无论是政府和民众所呈现关于老龄化工作的热情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积极老龄化” [3]的影响下,我国政府面对老龄化的现状号召全国给予老年群体优待社会服务,正确引导老龄化工作向积极、美好的一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富国、强国的中国梦。老年优待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应时而生,自然受到民众广泛关注,本文是关于老年医疗机构的优待政策与现状的调研报告,对作为医养结合典范机构的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对老年优待服务新的举措、新形势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分别调查某大型医养结合机构(住院床位1200张)的住院老年患者和机构管理人员。
1.11随机抽样老年患者150名,纳入标准:神志清楚,能正确理解问题,能正确表达观点的住院老人;排出标准:失智老人、失能不能正确表达的老人。
1.12随机抽取机构管理人员35名,纳入标准:医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排出标准:从事管理半年以上)。
1.2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实地访谈法,分别对患者和管理者集体深度访谈进行质性研究,每次集体访谈对象15-20名。
1.3调查内容
将“优待是国家、社会、机构对某特定对象广泛的关怀照顾及物质帮助”定义解释给大家。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问题一:老人从老年患者的角度期待医院还需提供什么优待服务?问题二:医院管理者站在医院和医院提供者的角度提出目前未完成还需要为患者提供哪些优待服务。访谈者详细记录老人和管理者提到的所有优待具体服务,然后采用聚类分析。
2、调查结果
2.1老人期望提供的优待服务内容统计(见表1)。本次调查发现,医养结合机构老人对医疗护理服务、业余生活、人性化服务、环境设备、伙食改进方面优待措施期待较高。
表1 老人期待的优待服务内容
优待条目 具体项目
医疗护理服务 1.大型设备缺如
2.慢性病研究加强
3.药物限制问题
4健康讲座
5增加眼、耳、口、鼻、皮肤科专科诊
业余生活 1.集中娱乐区域缺乏
2.健身娱乐设施缺乏
3.心理娱乐室未每日开放
4.电影放映
人性化服务 1.按自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类别安排病房
2.夫妻同室
3.WiFi开放
4.影音娱乐设备统一开放
环境设备 1.医院周边环境配套设施不够
2.医院内设施适老化不够
伙食改进 1.医院食堂少,没有选择
2.菜品名不副实
3.增加不同病种饮食
2.2管理者期望提供的优待服务内容统计(见表2)。本次调查发现,医养结合机构管理者对医疗护理服务、业余生活、人性化服务、环境安全方面希望进行改进。
表2 医院管理者期待的优待服务内容
优待条目 具体项目
医疗护理服务 1.医院办理出入院提前到病房
2.辅助检查提供到床旁
3.提高老年专科医疗技术
4.康复科医师配备到临床
5提供专科知识讲座
6病区放置健康宣教小册子
业余生活 1.提供活动中心
2.提供歌舞厅
3.心理科室每日有团队咨询或活动
4.提供固定时间电影放映
5.提供电脑室固定时间上网
6.增加健身器材
7.组织各种健身操
人性化服务 1.按老人职业节日发放礼物
2.陪聊服务
3.家庭条件差的提高程序简单的经济支助
4.医院固定理发店、修脚店每周提供一次服务
环境设备 1.内行车管理
2.志愿者服务需要登记
3.病区增设公共浴室,配洗澡车
2.3医院现有优待服务内容统计(见表3)。本次调查显示,医养结合机构已从医疗、政策、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为老人提供优待服务。
表3 医养结合机构已提供的优待服务项目
优待条目 具体项目
医疗护理服务 1.医院设立有独立的医疗区、疗养区、康复区、宁养区、长照区、培训区
2.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管理已初具规模
3.老年全面照护已独具特色
4.老年延伸服务已覆盖40多个社区和养老机构
5.医院护理员培训已覆盖整个大成都
政策支持 1.各种养老政策出台支持
2.长照保险对重度失能老人覆盖
3.医院已申报成功国家老年友善医院
业余生活 1.每个科室为老人提供活动休闲场地
2.康复科引导老人做养生操
3.心理娱乐室已提供部分娱乐治疗
4.医院除康复科健身器外,已开设一处公共区域
5.部分科室已组织各种健身操
健康教育 1.提供了家属沟通及健康讲座
2.病区公共区域放置有健康宣教小册子
3.健康教育由临床护士完成
人性化服务 1.重阳节、春节为老人发放慰问礼物
2.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
3.成立养老基金为困难老人补贴
4.理发、修脚师傅每月来医院一次
5.i-chengdu网络目前信号不足调试中
环境设备 1.院内行车标识标牌醒目
2.坡道高度、道路护栏、楼梯提醒、病房设施、卫
生间防滑等按老年友善医院标准建设
3.病区未设公共浴室,配洗澡车
2.4医院待改进的项目汇总(见表4)。通过以上三个调查总结得出医养结合机构需要改进的优待项目有增加医疗投入、保险政策支持、文化精神提升、环境安全保障、满足个性服务。
表4 医养结合机构待改进的优待服务内容
优待条目 具体项目
医疗护理服务 1.增设CT、MRI等大型医疗设备
2.功能及辅助科室优质服务到床旁
3.持续开展老年专科的医疗特色
4.补充开设老年专科门诊
5.加强营养科的建设
6.健康知识宣教形式多样化
政策支持 1.老年专科内容加入医保报销范围
2.长照保险范围扩大,让更多需要长照保险的病人
受益
业余生活 1.大型综合的活动厅,为老人提供内容丰富、集中
的娱乐活动。
2.增加公共场所健康器材
3.提供信息化网络和技术支持
4.增设病员图书室,电脑及网络设施设备
5.开设适老化用物小商场
个性化服务 1.尽量满足夫妻病房
2.开展志愿者服务储存账户银行
3.病区缺乏针对于老年病房及病人合理安排病房
的信息统计和安排
4.增设老人理发室,提供如修剪老人灰指(趾)
甲的服务
5.提供老人怀旧小屋
环境设备 1.老病区道路及病房防滑措施加强
2.医院坡道和树林较多,增加休闲座椅
3.增设防走失,防跌倒的可穿戴报警系统
4.考虑半失能病员练习走路的扶手走廊
3、讨论及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患者和管理者均对老年优待服务有更进一步的期待和要求,结合医院及专科现状,本次讨论从医、养、环境和文化进行如下探讨。
3.1医养结合的“医优待”体现老年专科特色
医养结合的服务主体是老年群体,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4】目前医养结合机构还不够完善,虽然医疗结构上已配备齐全,医疗、康复、护理、照护和临终关怀等结构完善,但医疗措施还停留在“有病治病”上。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60%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75%的老年患者多病共存,他们的健康问题不只是简单的疾病相加,还与正常老化融合,使原本疾病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存在自理能力下降、智力下降、情绪障碍、营养不良、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以及出现跌倒、误吸及尿失禁等老年综合征。所以,医养结合机构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应具有老年专科特色,开展老年慢性疾病的研究,增加医疗设备及人才培养投入;落实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治疗等专科技术【5-6】;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落地研究,健康教育的普及;增设老年眼、耳、口、鼻及皮肤专科门诊,增加慢病管理门诊,切实围绕以“老年”和“老年人”为中心的开展诊疗护理服务。
3.2医养结合的“养优待”体现分级照护
医养结合的“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4】。其中生活照护服务是指提供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睡,然而,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医”和“养”并重,自理能力存在轻重不同,其照护需求存在多少之异。日本根据老年照护时间多少分为介护7级,德国根据自理障碍程度分为5级【7】,我国目前根据照护内容难易分为2级【8】,长照保险的研究各地提供照护等级不同,成都市对评定失能等级的重度失能患者分为重1、重2、重3三级,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的服务内容(基本生活服务+特殊服务)。
自理能力的评定是照护内容提供的关键依据,临床上常采用Braden自理能力评估量表,按照评估分值大小分成轻度、中度、重度自理功能障碍。所以,轻度障碍病人照护内容应以功能恢复为主,同时提供精神文化需要,比如集体参与图书、娱乐、健身、网络等设施提供;中度障碍病人照护内容提供生活照护、功能锻炼、部分娱乐参与;重度障碍病人照护内容提供生活照护和临床部分护理观察等。智能障碍病人照护内容提供生活照护和维持记忆陪伴训练等。
医养结合的“养优待”除体现分层照护外,还需要人性化的关怀,比如提供夫妻同病房居住、公共区域开放WIFI,增设老年洗头、修甲室,建设老人怀旧小屋,开设老年超市提供适老化用物小商品等。
3.3医养结合的“环境优待”体现适老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事业从“养老”到“享老”体现出人性化养老,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情暖人间的社会服务【9】。根据2016年发布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促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步伐和质量,助力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的具体要求,医养结合机构适老化改造重点体现在“医、养、住、行” 各个方面,突显“安全、方便、舒适”的特点。
1、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利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疾病的治疗康复。
2、室内室外道路防滑措施、醒目标识、引导措施、警示标语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不对老年人造成困扰,大部分老年人活动的区域或者老年病房都有扶手,便于行走和锻炼,同时防止老年人的跌倒。
3、增设安保措施,即安保人员和智能化报警系统,人机协调全天24小时为老年人生命安全作保障,门禁系统科学安全管理。增设防走失,防跌倒的可穿戴报警系统。
4、病房设施、辅助设备应方便不复杂,实用性强,操作简单【10】,增设感应地灯、提供升降病床、降低斜坡位比例、增加休闲座椅等,减少老年患者应操作复杂而造成不必要的不良事件。同时根据患者需要申购生活设备舒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将“麻烦”变为“享受”。
3.4医养结合的“文化优待”体现孝、爱、医完美结合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概念是子女弟子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和服从【11】。医养结合机构是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照护的场所,医护人员的身份属性除传统的治疗护理外,担负着照顾、关爱等多重角色,已经从根本上拓展了“孝”的内涵,突破了“孝”的身份限制。【11】 “仁爱精神”是历代医家的准则,解除病痛,济世救人是医院的核心价值【12】 。“大医精诚”是历来医家追随的最高标准,技术精湛是医疗护理的根本要求。倡导员工孝敬老人、尊重老人、优待老人,培养员工仁爱之心、以身作则、甘于奉献,鼓励员工敏而好学、潜心研究、医术精湛、求真务实。 所以,“孝”、“爱”、“医”的结合是以老年病人为主体的医养结合机构文化优待的完美体现。
4、小结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优待服务已成为政府决策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保险和试点长期照护险的双重保障已最大限度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然而,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让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及社会制度发展之间还存在“时间差”,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优待服务将日益完善和持续改进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N].成都日报,2018年5月22日(第009版)
[2] 林进春.落实敬老优待+传递城市文明[J].中国社会工作, 2016(11):23-23.
[3]李海青。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智慧与年龄的关系[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8.1(38):232-235
[4] 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7)6:63-68
[5] 董碧蓉,唐平,岳冀蓉.新概念老年医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2
[6] 陈铮.老年综合征管理[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6
[7]刘慧敏,刘跃等.德国与日本长期照护服务分级制度及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18.4(18)4:229-232
[8] 陈晓红,黄任健等.《护理员》,人民卫生出版社【M】2012:85-300
[9] 冯德明.敬老爱幼当自然和谐[J].心理与健康,2010,(2):55.
[10] 马晓雯,杜佳敏,谢红。基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适老化改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2(15)12:1708-1711
[11]贺露.国学文化在医院管理的应用探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8.20:215
[12]吴晴.浅析中国传统教化与当代护理实践的矛盾[J].饮食保健.2018.1(5)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