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强化敏感性理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的课堂教学探索
杨小兵① 刘红云 ①△ 彭咏梅
①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这一理论“三进”是现阶段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如何更好地推进“三进”工作,是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在推进这一工作时,应根据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利用心理学理论,完善教学设计,让课堂变得“有味、有用、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三进”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强化敏感性;有味;有用;有趣
作者简介:杨小兵,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课部,教授,学士,株洲(412000)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4BJD012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完成这一政治任务,就要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让党的精神进教材、进课堂易,而进头脑则相对较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根据强化敏感性理论,采用了“有味、有用、有趣”的“三有”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进头脑”的问题,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三有”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因与理论基础
1直接原因: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调查
2017年9月,我们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在本校抽取不同学科专业的130名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19.3±1.78岁)为被试发放问卷,删除缺失数据后,有效样本128例,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中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有兴趣、有作用和有趣味,其中学习的趣味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激励机制、教学方法等,这与刘瑞新等的研究有相似之处[1]。
2理论依据:Gray的强化敏感性理论
Gray的理论起源于对动物学习的研究,他运用行为趋近系统(BAS)和行为抑制系统(BIS)来解释个体差异,其中,BAS对欲求性刺激敏感,在提供奖励或撤销惩罚的情境下,系统被激活,伴随产生积极情绪体验;BIS负责处理目标冲突,当相应刺激呈现时,系统被激活,伴随引发焦虑情绪,从而抑制在冲突中原本占优势的行为,促使个体评估得失,同时在情境及记忆中寻求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法[2]。BAS和BIS在某些情况下可将产生交互效应,共同去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3]。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学生能接受的强化物,采用相应的强化方法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三有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有味: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说的“有味”,就是有趣味,曾有很多研究者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的认为应该寓教于乐,有的认为教师应该幽默,等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值得借鉴。
我们认为,要真正做到“三进”,必须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不参与,“三进”就是空的,达不到实际的效果。我们的第一步是吸引学生,即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有味”的,在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同时,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授课方式:一是抓好课前五分钟,这五分钟主要是通过歌曲或革命诗词活跃气氛,特别是诗词,或能让人想象出惟美的画面,或让人感到振奋人心的气概,我们发现,活跃的气氛能让人兴奋,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二是通过案例教学吸引学生,我们主要选择湖湘革命先烈的家风家训故事作为主要的案例,如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怀天下”,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誓言,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等,这些体现了地域特色的案例,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我们认为,要让学生觉得“有味”,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能听懂,越听懂越有味。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5 月12 日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学员入学的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提出[4]:我们的讲话、文章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这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也是一种启迪,要让学生感觉“有味”,就要让学生能听懂,而不能讲空话、套话、大话。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在学懂上下功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真懂,关键是多思多想,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结合上进行思考,把每一点都领会深、领会透;其次我们要在教学中,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在我们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学生才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例如习总书记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出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我们采用了类似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技术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自信”,例如我们会问学生:一个听不进他人建议的人是自信的吗?一个什么事都需要他人决定的人呢?……通过这系列问题,学生就明白了:自信的人是能听取他人建议并能综合考虑这些建议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定的人,从而进一步推论出,所谓的文化自信,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2有用:彰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用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讲授时,发现认真听课的学生多了,愿意参与课堂的学生多了,但在我们的讲授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老师,您讲得我们能听懂了,也愿意听您讲课,但我们是学医的,这些知识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这个学生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有学生中广泛存在,很多学生都存在这种观点,甚至不少老师中也存在这种观点:“学生是学专业的,政治教育没有多少作用”。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能课堂上听得好,课下就不会继续关注了,这就是我们为何提出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到“有味”,还要感到“有用”。毛主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农村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时,并非单纯地宣扬理论,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联系起来,在农村中进行了土地革命,从而发动了广大的农民阶级,推动了我国的革命事业走向了成功。这提示我们,在宣传过程中,应善于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得接纳这一理论。我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理论的作用,一是理论对我们生活工作质量的影响,二是理论对我们未来发展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提到,一个国家会根据自身的政治思想制订政策,而制订政策的往往是更有知识、更有文化、更有前瞻性的群体,目的是引导国家的发展,而我们如果能顺应这种发展的潮流,则相对容易取得成功,我国早期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的人顺应潮流下海创业走向了成功,而有的不愿脱离过去,不愿意丢掉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学习新有的科技文化知识,90年代一些老国有企业倒闭时就出现一批生活及其艰难的下岗职工,通过下岗职工痛苦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政策与我们生活和事业息息相关。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医疗行业的政策变化,学生发现目前我国的医疗政策一是大力推动中医的发展,这无疑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二是开展重视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学习和探讨,因为这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正是通过这样一些案例从过去观现在,观未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促使我们走向成功。
3有趣:培养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兴趣,让理论走入学生头脑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觉得听课是“有味”、“有用”的,只是“知之和好之”,要让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和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让学生成为“乐之”者,即对党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有趣”,即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我们通过“有味”和“有用”引导学生走向“有趣”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了强化敏感性理论,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强化物和采用不同的强化方法。如对奖励敏感型学生,当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时,我们会适时地通过表扬和加分给予奖励和赞扬,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是进行批评、指责或指出错误所在,而是提示他们“如何能做得更好些?”, 这种提问方式让学生感觉被重视、温暖,自愿思考问题,从而能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从而产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而对于惩罚敏感的学生,我们会设计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扣分等,促使学生为避免惩罚而采取适当的行动,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活动中来。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思索“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这些理论政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紧紧围绕着“三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正是从“有味”着手,过渡到“有用”、“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完成了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化。
三、“三有”教学法的体会与展望
笔者主要是讲授的人文课程,与很多讲授同类课程的老师有过接触,与学生也有很多交流,发现非人文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同度较低,认为这类课程对他们今后的作用不大,很多学校的思政课堂变成了“沉默的课堂、麻木的课堂、摇白旗的课堂”。为此很多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希望提升思政课堂的效率。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因势利导,选择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事物对之进行强化,因此我们提出了“三有”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如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每当老师讲到国情,讲到民生,到了激昂之处,便会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在听讲的同时,也在思索解决问题,这无疑让我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学习毛概课后最大的进步便是开拓了自己的思想,更关注时政,更关注国家政府政策的动向,而三观的完善、思想的升华大概是我收获最大的果实。”
这次教学的改革,一是我们多年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二是面对学生问题“学有何用”的启迪,这提示我们,需要多与学生交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三进”工作。这也符合我党的长期方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学生,尊重教学规律,这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瑞新,李华,王小英.基于教师视角的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7, 23:54-57.
[2] Gray, J. A., & McNaughton, N. The neuropsychology of anxiety: An inquiry into the functions of the septal-hippocampal syst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Corr, P. J. J. A. Gray’s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Tests of the joint subsystems hypothesis of anxiety and impulsivit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2, 33: 511-532.
[4] http://www.qzjgdj.gov.cn/ShowInfo.asp?Id=14018